- 刘玉洋;未志杰;赵辉;陈勇军;雍唯;张健;
为了识别井间优势渗透流道,基于井间连通性方法,综合考虑井间连通单元渗透率差异程度及占比,提出并建立了渗透率不均匀系数,实现井间优势连通单元定量表征,结合模型分析和油田实际数据建立了分级标准,并在渤海S疏松砂岩油田开展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随渗透率不均匀系数增加,累产油持续下降、无水采油期持续缩短且注入不均现象加剧;当渗透率不均匀系数大于3时,注入井单一方向劈分量可达70%,对应生产井无水期缩短75%;实际区块模型计算渗透率与示踪剂解释渗透率相对差异为4.5%,与油田动态和测试结果相符,并筛选P07-P01、P07-P08、P09-P04等优势连通单元组作为后续调堵优化目标。
2024年04期 v.39;No.207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马超;王诚;刘鑫;高胜天;黄晓依;
蒙脱石水化是导致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的重要原因,小分子胺常被用做钻井液抑制剂来抑制蒙脱石的水化,但小分子胺的抑制剂作用机理基本是通过对抑制性能的评价来间接验证和分析的。为了深入揭示小分子胺的抑制剂作用机理,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建立小分子胺-蒙脱石的分子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动态抑制过程,计算水分子的均方位移、抑制剂的径向分布函数、体系的能量和蒙脱石力学参数来研究小分子胺的抑制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可视化的动态抑制过程显示小分子胺占据水分子原本吸附位点,分子中部的疏水基团阻止水分子在一定范围内接近蒙脱石表面;均方位移表明小分子胺的加入抑制的水分子的扩散,并且在水化后期小分子胺抑制效果更好;径向分布函数图显示,羟甲基比胺基更易与蒙脱石表面裸露的氧原子吸附,而小分子胺中的胺基降低了蒙脱石表面的负电荷密度;体系能量变化显示,在水化后期小分子胺与蒙脱石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强;力学参数变化显示,在小分子胺加入后,蒙脱石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杨氏模量变大,提高了蒙脱石晶体的结构稳定性。
2024年04期 v.39;No.207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闫飞;杨红;吴佼佼;于茜;姚振杰;梁全胜;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作用机制,并利用三维径向流模型对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稠化剂可增大CO_2黏度18倍;对渗透率级差为5和10的低渗非均质岩心,注入稠化剂-CO_2体系1.0 PV后CO_2驱,可分别提高CO_2驱油效果13.75和11.98个百分点;稠化剂改善黏性指进作用对两类非均质岩心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分别为79.6%和72.5%;利用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的方法在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2024年04期 v.39;No.20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袁洁;雷琳;姚楠;张鑫;刘平;龙小泳;柴睿;中国石油;
为明确不同注气介质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通过高温高压可视化沥青质沉积量测定装置,分别开展了注N_2、CH_4和CO_2作用下的沥青质沉积量测定实验,定量评价了气体类型及注气压力对沥青质沉积量、沉积速率及沉积颗粒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注气压力9 MPa和注入介质摩尔分数10%下,注CO_2后原油中沉积的沥青质质量分数最大,为0.086%,其次为CH_4,质量分数为0.067%,而注N_2和无注气的沉积量相近,质量分数分别0.04%和0.035%,为最小。沥青质沉积速率则随油气接触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CH_4和CO_2作用下的沥青质聚集体平均粒径为4.4μm和7.3μm,而无注气和注N_2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7μm和2.2μm。N_2对沥青质沉积影响很小,而CO_2对沥青质沉积影响很大,CH_4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沥青质热力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3种注气介质下的沥青质沉积量,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18.2%。
2024年04期 v.39;No.207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张涛;曲冠政;
在分析储层岩石物性及地层水离子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评价了0.5%纳米SiO_2、0.5%纳米SiO_2+0.3%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地层水的流变性、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等参数,进而考察这3种不同组分流体的渗吸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纳米SiO_2流体中纳米颗粒的粒径介于10~100 nm,其中介于25~60 nm的占比最高,达75%以上,粒径均值约40 nm。这种纳米SO_2流体具有胀塑性流体特征,其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2.05 mN/m,约为地层水与原油界面张力的30%,能够将亲油性的岩心改变为弱亲水性,接触角从126°减小为86°;这种纳米SiO_2流体的渗吸驱油效率约为44.67%,比地层水的渗吸驱油效率提高了13.59%。纳米SiO_2颗粒和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不同程度降低流体与原油的界面张力,改变岩石孔喉表面的润湿性,促进岩心中的油水置换,最终提高渗吸采收率。
2024年04期 v.39;No.207 56-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孙双双;何勇明;邓美洲;牛娜;蒋燕聪;冯英;
基于渗流理论和分形介质理论,利用分形维数与相渗曲线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建立了气水两相流动条件下考虑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有效非达西系数的产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水驱气藏产水气井产能随着渗透率和有效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随着参数值的增大逐渐变缓;随着分形维数、生产水气比、表皮系数、供给半径的增大,产水气井产能明显降低。在本文参数取值范围下,渗透率和有效厚度对产水气井产能影响最显著,是产能主控因素。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水驱气藏产水气井产能,从而为调整气井生产制度、延缓气藏水侵、提高气藏开发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2024年04期 v.39;No.207 62-6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张俊;陈修平;李亚峰;王冲;薛启龙;
为了监测井下钻柱的实际振动情况,调整钻进参数来控制井下钻柱的振动特性,从而优化钻进,提高钻速。针对如何通过测量的加速度信号对不同振动形式进行解译与表征的井下振动测量关键问题,建立钻柱振动的解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某种特定振动模式下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测量,分析了传感器输出信号与钻柱振动模式的关系。通过对模拟信号中振动模式所对应的加速度输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实钻数据中所包含的振动信息。为井下振动测量信号的量化分析与运动模式解译提供依据。
2024年04期 v.39;No.207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李劲松;王磊;雷磊;郑铭;殷志明;黄小光;余焱群;
为应对海洋钻井过程出现的高压溢流和井涌风险,设计了一种井下应急封隔器装置,在内外胶筒间添加金属骨架提高其坐封强度。为评估井下应急封隔器的坐封效果,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井下应急封隔器模型,模拟了封隔器的坐封过程,并对比了金属骨架对胶筒接触应力、坐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Pa坐封压力下,胶筒与套管接触应力达到12.1 MPa,封隔器能够封堵20 MPa井下溢流;添加金属骨架后,胶筒峰值应力、变形均显著降低,坐封能力大幅提升。所设计的井下应急封隔器装置可实现高压溢流、井涌的有效封堵,保障平台作业安全。
2024年04期 v.39;No.207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家田;赵耀;严正国;任星;张志威;
针对目前在可视化测井领域,利用人工对测井视频中的接箍进行识别校深时存在的检测效率低下、检测误差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5算法的接箍智能检测方法。首先对井下的接箍图像进行采集,在缺乏公开数据集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增强的方法制作接箍数据集,再对增强后的数据集使用labelimg工具进行数据标注,然后将标注好的数据集送入YOLOv5网络中进行训练,最后使用训练好的最佳权重进行接箍识别并计数。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对当前测井视频中接箍的准确识别,接箍计数的正确率为100%,并且检测效率高,平均每帧检测时间为15 ms。
2024年04期 v.39;No.207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李东航;高怡;曹景致;
阵列侧向测井仪是目前测井工程中探测与分析复杂地质结构的一大利器。为实现5种不同探测深度的“阵列式”测井,仪器自身需要同时产生5种频率高精度正弦信号。本文对经典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机(CORDIC)算法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改进后的算法计算量仅约为经典算法的1/3,大幅减小了DDS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出时延。通过Modelsim软件仿真验证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后,使用FPGA芯片编程,搭配DA/C与低通滤波电路,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DDS技术的阵列侧向测井仪信号发生电路。仪器外刻度模拟实验表明:搭载该信号发生电路的阵列侧向仪器能够在0.6Ω~100 kΩ电阻范围内保持良好的一致性,5种模式下电阻值实测误差均保持在10%以内,对于中低阻值模拟地层的测量精度达到了3%,较上一代阵列侧向仪器性能有明显提高。
2024年04期 v.39;No.20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赵雪阳;任旭虎;鄢志丹;牛露燕;由郑;
泥浆正脉冲传输技术在石油钻探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泥浆正脉冲信号包含大量噪声,其中泵噪声为主要噪声来源,不仅时域上完全覆盖有用信号,而且频域上存在频谱混叠。在泵噪声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泵噪声状态空间模型(线性时不变模型),引入最大相关熵准则去除泵噪声的野值,利用基于熵处理的标准卡尔曼滤波对泵噪声进行重构和滤波。此外,为实时处理信号的需求,采用随机共振原则滤除泵噪声后的剩余随机噪声。同时,模拟了稳态/非稳态泵噪声状态下几种不同信噪比的含噪泥浆正脉冲信号,分析评价方案的噪声抑制能力。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抑制甚至去除原始信号中的稳态/非稳态泵噪声,可以将信号的信噪比提高约5~24 dB。
2024年04期 v.39;No.207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