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正;何宏;刘浩成;元福卿;陈晓彦;刘欢;马骁锐;陈丽君;
针对非均相驱油体系在矿场应用过程中部分单元存在注入或者封堵效果不理想问题,通过填砂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岩心渗透率、注入速度、体系中凝胶颗粒与聚合物质量比(干重)因素对非均相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相驱油体系在渗透率0.5~3.4μm~2的岩心中能顺利注入并形成有效封堵,封堵率可达82.5%以上。注入速度和体系中凝胶颗粒与聚合物质量比对非均相驱油体系流动特征影响较大,当注入速度优选为0.5~0.75 mL/min,质量比优选为0.5∶1~0.75∶1时,非均相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兼具良好的注入性能和封堵能力。
2022年02期 v.37;No.193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7 ] - 王瑞;雷虎林;吴繁华;刘壮;陈星;李永军;付美涛;
选取页岩样品,并以煤样为对比进行了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考虑吸附相和基质膨胀及压缩变形的自由空间体积和吸附量计算模型,以此讨论了自由空间体积在吸附过程中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页岩气的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中,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因吸附相的存在引起自由空间体积持续减小并最终趋于恒定,吸附导致基质膨胀引起自由空间体积仅有微量减小,基质压缩引起自由空间体积持续增大;在三种机理共同作用下,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自由空间体积持续减小,其后趋于恒定,并再有增大的趋势;自由空间体积的变化导致吸附量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与自由空间体积的变化趋势相反。
2022年02期 v.37;No.193 39-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7 ] - 李帅;杨胜来;王爽;高鑫远;张政;焦宝;于家义;
为探究三塘湖盆地条湖组致密沉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流体可动性及二者关系,对井下真实岩心开展了多项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的测试实验。研究表明:致密沉凝灰岩由凝灰质、方解石和石英组成,基本不含黏土矿物。岩石孔隙类型包括构造缝、气泡状结构和基质微孔,其中基质微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岩石孔隙分布较为集中,分选性良好,分布最多的孔隙半径是0.063 0μm,但对渗透率贡献最大的孔隙半径是0.1μm,孔隙的毛管滞留效应明显。岩心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0.81%,可动孔喉半径下限和有效渗流孔喉半径下限分别为0.049 8μm和0.063 0μm。基质水驱可动压力梯度下限为7.25 MPa/m。致密沉凝灰岩储层流体可动性差的根本原因是储层孔隙尺度太小。
2022年02期 v.37;No.193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0 ] - 车明光;王萌;王永辉;宋毅;何封;董凯;阮峰;
使用Petrel软件建立了威远20XHXX平台的三维地质模型,优化了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参数。研究表明不同的压裂段长与射孔簇数有合理的匹配关系,而且存在最优的用液强度和加砂强度,随着压裂段长、射孔簇数的增加,需要合理调减水平井间距。针对威远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建议增加射孔簇数缩小簇间距,提高施工排量,不同压裂段长时采用优化的用液强度和加砂强度值。
2022年02期 v.37;No.19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6 ] - 赵润冬;
针对井下节流天然气井需要通过判断井筒积液严重程度来优化采气工艺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计算井下节流气井无积液条件下的理论产气量,并与实际产气量进行对比来判断井筒积液程度的方法。假设气井无积液条件下,根据油套环空静气柱模型、油管Beggs&Brill管流模型,由油压、套压计算节流器进、出口压力;通过设定气井产气量,结合节流器进、出口压力和节流器嘴径计算得到理论产气量。将254组实际产气量与理论产气量的比值与套压降速率、产气量月递减率、泡排工艺实施比例及实施效果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实际产气量与理论产气量的比值小于0.75时,井筒存在严重积液,诊断符合率为91.6%。
2022年02期 v.37;No.19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7 ] - 杨红梅;薛敏;杨泱;马磊磊;冯志强;
针对页岩油藏焖井开发过程中,合理焖井时间难以确定、影响因素多、计算难度大等问题,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油藏合理焖井时间优化研究。基于Y区块268口压裂水平井物性与施工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合理焖井时间的循环优选计算,并生成机器学习数据集。利用支持向量回归、多变量线性回归以及多层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了合理焖井时间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包括11个主要物性与施工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的合理焖井时间具有较高精度,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到94%。通过对比可以得知,在该模型条件下,支持向量回归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具有较高适用性。毛管力大小、入地液量以及原油黏度对合理焖井时间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0.170和0.159,在焖井方案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经过机器学习优化后,Y区块X-1生产井累产油增长了约8.5%。
2022年02期 v.37;No.19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0 ] - 石朝龙;陈军斌;王晓明;孙晨;
为研究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剪切滑移特性,基于GCTS TRR-1000三轴力学系统,设计了注入流体和水力裂缝共同作用下的天然裂缝剪切滑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天然裂缝在与水力裂缝相交前就发生了微小的剪切滑移(<0.02 mm),但此过程的剪切滑移是天然裂缝压实所致;裂缝相交后由于注入流体的作用天然裂缝发生破坏,进而产生剪切滑移,此过程剪切滑移量约为相交前的2~10倍。(2)天然裂缝的最大剪切滑移距离和峰值滑移速率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偏应力有利于天然裂缝产生剪切滑移。(3)天然裂缝起裂形式随围压的增大由张性向剪切过渡,张性起裂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高、最大滑移距离较小,剪切起裂方式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低、最大滑移距离较大,高围压下裂缝的剪切起裂更有利于裂缝的剪切滑移。(4)天然裂缝破坏前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随偏应力和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天然裂缝最大滑移距离又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正相关。
2022年02期 v.37;No.19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5 ] - 张小平;王京光;贾俊;陈磊;陈林皓;刘祥;
以氯乙酸、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及多乙烯多胺等为原料合成了羧甲基多乙烯多胺黏土稳定剂,以合成的黏土稳定剂的防膨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羧甲基多乙烯多胺黏土稳定剂的合成条件。通过防膨实验、岩屑回收实验、耐冲刷实验、热重分析、激光粒度分析、XRD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评价了羧甲基多乙烯多胺黏土稳定剂的防膨性能,阐述了其防膨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经羧甲基多乙烯多胺处理过的膨润土与水处理过的膨润土相比粒径显著增大,层间距减小,表现出良好的抑制黏土矿物水化分散性能、防膨性能、耐温性能和长效性。合成的3种羧甲基多乙烯多胺黏土稳定剂中羧甲基三乙烯四胺的综合性能最好。
2022年02期 v.37;No.193 81-8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3 ] - 李昱江;李传宪;赵芷琪;蔡巍;孙广宇;姚博;杨飞;
通过原油物性测量、乳状液宏观稳定性测量与微观观察、油水界面特性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石蜡含量与测量温度对W/O模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石蜡含量使得模型原油析蜡点升高但削弱了油相中沥青质稳定性;提高石蜡含量显著恶化模型原油流变性。测量温度显著影响乳状液稳定性:测量温度为30℃时(高于析蜡点),增大石蜡含量促进沥青质的界面吸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增强沥青质界面膜的强度,这有助于小水滴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乳状液稳定性;测量温度为15℃时(低于析蜡点),增大石蜡含量促进了结构更强蜡晶网络的形成,该网络通过束缚水滴大幅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同时,石蜡含量最高(15%)的乳状液中水滴粒度最小且数量最多,可作为有效蜡晶成核剂促进水滴表面蜡晶颗粒膜的形成,该蜡晶颗粒膜也有助于提高乳状液稳定性。
2022年02期 v.37;No.193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