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树宝;林承焰;张宪国;张育衡;付晓亮;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2019年02期 v.34;No.17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支树宝;林承焰;张宪国;张育衡;付晓亮;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2019年02期 v.34;No.17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新琦;高曦龙;冯冲;步少峰;王广源;
利用丰富的古生物、钻井、岩心、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依据层序地层、古生物组合、岩电、元素变化等特征,对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馆陶组垂向呈现"粗—细—粗"的"三段式"沉积特征,不同层段沉积时期经历了"热—凉—热"的气候变化及"浅—深—浅"的古水体旋回。沉积环境的变化控制储层特征的差异,温凉水深的环境导致馆陶组中段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和泥质含量高,使得储层导电性和断层面侧封能力变强,是控制馆陶组低阻油层发育和垂向上油气丰度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2019年02期 v.34;No.17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新琦;高曦龙;冯冲;步少峰;王广源;
利用丰富的古生物、钻井、岩心、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依据层序地层、古生物组合、岩电、元素变化等特征,对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馆陶组垂向呈现"粗—细—粗"的"三段式"沉积特征,不同层段沉积时期经历了"热—凉—热"的气候变化及"浅—深—浅"的古水体旋回。沉积环境的变化控制储层特征的差异,温凉水深的环境导致馆陶组中段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和泥质含量高,使得储层导电性和断层面侧封能力变强,是控制馆陶组低阻油层发育和垂向上油气丰度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2019年02期 v.34;No.17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逄林安;康洪全;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逆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从下伏塑性泥岩的地震反射结构出发,结合浅层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样式、构造活动期次及构造活动对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下伏塑性泥岩内识别出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样式。其下部为主滑脱面,是盆地内受重力滑脱作用广泛发育的滑脱面,上部为次滑脱面,局部发育。②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逆冲推覆和塑性泥岩挤压2个阶段,从中新世末一直活动至今,是深水逆冲区超大型断背斜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③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其持续性的长期活动有利于大中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充注,又能降低下伏烃源岩的成熟度,同时也加大了油气保存的风险。
2019年02期 v.34;No.175 18-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逄林安;康洪全;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逆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从下伏塑性泥岩的地震反射结构出发,结合浅层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样式、构造活动期次及构造活动对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下伏塑性泥岩内识别出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样式。其下部为主滑脱面,是盆地内受重力滑脱作用广泛发育的滑脱面,上部为次滑脱面,局部发育。②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逆冲推覆和塑性泥岩挤压2个阶段,从中新世末一直活动至今,是深水逆冲区超大型断背斜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③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其持续性的长期活动有利于大中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充注,又能降低下伏烃源岩的成熟度,同时也加大了油气保存的风险。
2019年02期 v.34;No.175 18-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婷婷;马媛媛;黎茂稳;李志明;吴世强;
利用岩石热解与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页岩层系进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发现,潜三段下部10韵律与11韵律层系在热解参数和分子地球化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0韵律层系岩石热解具有游离烃(S1)高、有机碳(TOC)含量高,而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低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异构化参数(S/(S+R)、ββ(αα+ββ))高,C_(35)升藿烷优势,反映成熟烃源岩的特征; 11韵律层系具有S1低、TOC含量低,而T_(max)高的特征,生标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S/(S+R)低,呈未熟烃源岩的特征。综合考虑到地质因素的作用,认为潜三段10韵律存在侧向运移的烃类浸染,而其下部的11韵律则反映了源岩自身的地化特征。
2019年02期 v.34;No.17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婷婷;马媛媛;黎茂稳;李志明;吴世强;
利用岩石热解与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页岩层系进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发现,潜三段下部10韵律与11韵律层系在热解参数和分子地球化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0韵律层系岩石热解具有游离烃(S1)高、有机碳(TOC)含量高,而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低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异构化参数(S/(S+R)、ββ(αα+ββ))高,C_(35)升藿烷优势,反映成熟烃源岩的特征; 11韵律层系具有S1低、TOC含量低,而T_(max)高的特征,生标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S/(S+R)低,呈未熟烃源岩的特征。综合考虑到地质因素的作用,认为潜三段10韵律存在侧向运移的烃类浸染,而其下部的11韵律则反映了源岩自身的地化特征。
2019年02期 v.34;No.17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波;程鑫;谈笑哲;马立辉;周超;李国福;
综合运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敏感的镁(Mg)、钙(Ca)等主量元素,锶(Sr)、钡(Ba)、铜(Cu)、铷(Rb)、钒(V)、铬(Cr)、镍(Ni)、钴(Co)等微量元素,结合δ~(13)C_(VPDB)、δ~(18)O_(VPDB)数据及沉积学特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的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环境等古环境参数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主、微量元素含量频繁波动,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古环境的不稳定性,w(Sr)/w(Cu)、w(Sr)/w(Ba)、w(V)/(w(V)+w(Ni))、w(V)/w(Cr)、w(Ni)/w(Co)等值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气候从干旱逐渐趋于温暖湿润、水体逐渐变深、沉积水体为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沉积学证据表明:研究区从反映还原环境的灰色含砾砂岩到反映氧化环境的棕红色砂岩、棕灰色粉砂岩及棕红色泥岩均有出现且呈互层发育,干旱湿润气候呈交替频繁变化,造成了湖平面升降频繁,湖盆表现为高频振荡性特征,水动力条件及水体深度变化较大,砂泥岩多呈互层状分布,为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2019年02期 v.34;No.17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陈波;程鑫;谈笑哲;马立辉;周超;李国福;
综合运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敏感的镁(Mg)、钙(Ca)等主量元素,锶(Sr)、钡(Ba)、铜(Cu)、铷(Rb)、钒(V)、铬(Cr)、镍(Ni)、钴(Co)等微量元素,结合δ~(13)C_(VPDB)、δ~(18)O_(VPDB)数据及沉积学特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的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环境等古环境参数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主、微量元素含量频繁波动,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古环境的不稳定性,w(Sr)/w(Cu)、w(Sr)/w(Ba)、w(V)/(w(V)+w(Ni))、w(V)/w(Cr)、w(Ni)/w(Co)等值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气候从干旱逐渐趋于温暖湿润、水体逐渐变深、沉积水体为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沉积学证据表明:研究区从反映还原环境的灰色含砾砂岩到反映氧化环境的棕红色砂岩、棕灰色粉砂岩及棕红色泥岩均有出现且呈互层发育,干旱湿润气候呈交替频繁变化,造成了湖平面升降频繁,湖盆表现为高频振荡性特征,水动力条件及水体深度变化较大,砂泥岩多呈互层状分布,为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2019年02期 v.34;No.17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昊;杨友运;李元昊;陈朝兵;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2019年02期 v.34;No.17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昊;杨友运;李元昊;陈朝兵;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2019年02期 v.34;No.17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邹敏;夏东领;庞雯;徐婷;
在调研国内外致密储层表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陆相致密砂岩特征,筛选了以场发射扫描电镜直接观察、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间接测定以及微米CT三维数字岩心的表征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孔喉大小、分选以及连通性表征内容,提出反映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点的表征参数。孔隙方面,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大小呈负偏态分布,以最大孔隙直径、平均孔隙直径、孔隙直径中位数和孔隙直径众数表征孔隙大小,以孔隙直径均质系数表征孔隙分选特征;喉道方面,以主流喉道半径表征喉道大小特征,以喉道均质系数表征喉道分选特征;结合二维图像观察与三维数字岩心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以孔喉组合类型和最大连通体占储集空间的比例表征孔喉连通性。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地区典型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以上表征方法、参数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喉道以及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一定程度反映了本文表征方法与参数的适应性。
2019年02期 v.34;No.17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邹敏;夏东领;庞雯;徐婷;
在调研国内外致密储层表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陆相致密砂岩特征,筛选了以场发射扫描电镜直接观察、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间接测定以及微米CT三维数字岩心的表征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孔喉大小、分选以及连通性表征内容,提出反映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点的表征参数。孔隙方面,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大小呈负偏态分布,以最大孔隙直径、平均孔隙直径、孔隙直径中位数和孔隙直径众数表征孔隙大小,以孔隙直径均质系数表征孔隙分选特征;喉道方面,以主流喉道半径表征喉道大小特征,以喉道均质系数表征喉道分选特征;结合二维图像观察与三维数字岩心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以孔喉组合类型和最大连通体占储集空间的比例表征孔喉连通性。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地区典型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以上表征方法、参数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喉道以及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一定程度反映了本文表征方法与参数的适应性。
2019年02期 v.34;No.17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泉;付美龙;孙晶;廖月敏;
为进一步提高特低渗JD油田原油采收率,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开展氮气泡沫驱油效率实验,研究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以及气液比对氮气泡沫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后转气水交替驱易形成窜流,封堵效果不佳;氮气泡沫驱驱油效率比纯氮气驱驱油效率高;氮气与起泡剂溶液段塞式注入比气液混合注入更适合该区块;采出程度增幅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气液体积比为1∶1时,整体采出程度增幅最大。最佳的注入段塞量为0. 1 PV0. 33%起泡剂溶液+0. 1 PV氮气+0. 03 PV地层水+0. 1 PV0. 33%起泡剂溶液+0. 1 PV氮气+0. 03 PV地层水,段塞的最佳注入速度为0. 03 m L/min。现场试验表明氮气泡沫驱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2019年02期 v.34;No.17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泉;付美龙;孙晶;廖月敏;
为进一步提高特低渗JD油田原油采收率,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开展氮气泡沫驱油效率实验,研究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以及气液比对氮气泡沫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后转气水交替驱易形成窜流,封堵效果不佳;氮气泡沫驱驱油效率比纯氮气驱驱油效率高;氮气与起泡剂溶液段塞式注入比气液混合注入更适合该区块;采出程度增幅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气液体积比为1∶1时,整体采出程度增幅最大。最佳的注入段塞量为0. 1 PV0. 33%起泡剂溶液+0. 1 PV氮气+0. 03 PV地层水+0. 1 PV0. 33%起泡剂溶液+0. 1 PV氮气+0. 03 PV地层水,段塞的最佳注入速度为0. 03 m L/min。现场试验表明氮气泡沫驱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2019年02期 v.34;No.17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孟智强;凌浩川;朱志强;程大勇;祝晓林;
针对裂缝性亲水油藏吸入型毛管压力曲线测定困难的问题,利用渤海湾JS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心,开展渗吸和油水相渗实验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形成了受相渗约束的毛管压力曲线求解方法,反算了基质吸入型毛管压力曲线。结果表明:JS裂缝性油藏基质束缚水状态相应毛管压力为1. 9 MPa,与压汞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研究结果标定该油藏基质采收率为11. 1%,与静态渗吸实验基质采收率31. 6%对比,仍有较大的提高采收率空间。同时该曲线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该油藏历史拟合精度,并指导油田不稳定注水,取得了显著的稳油控水效果。
2019年02期 v.34;No.17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孟智强;凌浩川;朱志强;程大勇;祝晓林;
针对裂缝性亲水油藏吸入型毛管压力曲线测定困难的问题,利用渤海湾JS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心,开展渗吸和油水相渗实验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形成了受相渗约束的毛管压力曲线求解方法,反算了基质吸入型毛管压力曲线。结果表明:JS裂缝性油藏基质束缚水状态相应毛管压力为1. 9 MPa,与压汞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研究结果标定该油藏基质采收率为11. 1%,与静态渗吸实验基质采收率31. 6%对比,仍有较大的提高采收率空间。同时该曲线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该油藏历史拟合精度,并指导油田不稳定注水,取得了显著的稳油控水效果。
2019年02期 v.34;No.17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袁玉;张遂安;吴延强;彭川;薛丹;
在利用生产资料确定IPR曲线时,数据的处理方法会影响计算结果,甚至得不到合理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考虑单相流动的Standing方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多点产能计算模型。该模型拓宽了Standing方程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减小了测试数据本身误差对产能计算的影响,避免了因选择数据不当而得到不合理结果的可能。与常用计算方法对比发现,该方法简单可靠,计算精度高,可用于确定油井流入动态、计算油井产能、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2019年02期 v.34;No.175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玉;张遂安;吴延强;彭川;薛丹;
在利用生产资料确定IPR曲线时,数据的处理方法会影响计算结果,甚至得不到合理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考虑单相流动的Standing方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多点产能计算模型。该模型拓宽了Standing方程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减小了测试数据本身误差对产能计算的影响,避免了因选择数据不当而得到不合理结果的可能。与常用计算方法对比发现,该方法简单可靠,计算精度高,可用于确定油井流入动态、计算油井产能、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2019年02期 v.34;No.175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中华;佟颖;吴永超;
目前,对于CO_2驱多相渗流理论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CO_2的扩散作用,使得其在预测见气时间等方面存在问题。应用压力降落法测定了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系数,采用非稳态相渗实验方法进行了油气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分别研究了N_2和CO_2气体相渗曲线的差异以及不同压力下扩散作用对CO_2驱相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CO_2驱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对油气相渗存在较大影响,CO_2的扩散作用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影响较大,对气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甚微,CO_2扩散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增强油相渗流,进而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2019年02期 v.34;No.17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中华;佟颖;吴永超;
目前,对于CO_2驱多相渗流理论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CO_2的扩散作用,使得其在预测见气时间等方面存在问题。应用压力降落法测定了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系数,采用非稳态相渗实验方法进行了油气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分别研究了N_2和CO_2气体相渗曲线的差异以及不同压力下扩散作用对CO_2驱相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CO_2驱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对油气相渗存在较大影响,CO_2的扩散作用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影响较大,对气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甚微,CO_2扩散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增强油相渗流,进而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2019年02期 v.34;No.17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孙刚正;钱钦;胡婧;王增林;李希明;汪卫东;
为了明确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激活剂注入的类型对胜利油田沾3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驱油功能菌浓度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利用室内长岩心连续动态驱替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激活剂多轮次注入条件下产出液微生物特征、原油性质及驱油效果。研究证实添加糖蜜、玉米浆和无机盐的富营养激活剂体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内源菌群的多样性,选择性激活油藏内源驱油微生物,在多种驱油功能菌的协同作用下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一次水驱的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23. 59%。与富营养体系相比,单纯添加无机盐不加碳源的寡营养激活剂体系中菌群多样性降低幅度小,优势菌及驱油功能菌的激活速率低,注入后可以在一次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3. 61%。两种激活剂注入后产出液原油C12-C21的烷烃组分比例明显降低,寡营养体系降幅明显大于富营养体系。
2019年02期 v.34;No.175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刚正;钱钦;胡婧;王增林;李希明;汪卫东;
为了明确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激活剂注入的类型对胜利油田沾3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驱油功能菌浓度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利用室内长岩心连续动态驱替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激活剂多轮次注入条件下产出液微生物特征、原油性质及驱油效果。研究证实添加糖蜜、玉米浆和无机盐的富营养激活剂体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内源菌群的多样性,选择性激活油藏内源驱油微生物,在多种驱油功能菌的协同作用下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一次水驱的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23. 59%。与富营养体系相比,单纯添加无机盐不加碳源的寡营养激活剂体系中菌群多样性降低幅度小,优势菌及驱油功能菌的激活速率低,注入后可以在一次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3. 61%。两种激活剂注入后产出液原油C12-C21的烷烃组分比例明显降低,寡营养体系降幅明显大于富营养体系。
2019年02期 v.34;No.175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均一;郭保雨;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强化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裂缝是解决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与井漏问题的技术关键。在研究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基础上,探讨了通过钻井液物理-化学协同封堵强化页岩井壁稳定的机理。采用乳液聚合方法,研制了一种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剂,并利用压力传递实验、核磁共振等评价了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剂与化学封堵剂的协同封堵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吸附-架桥-可变形填充"、化学封堵剂"封堵-固结"两种封堵机理协同作用,能够在井壁周围形成连续、致密的承压封堵层,阻止压力传递与滤液侵入,实现物化协同封堵强化井壁的目的。进一步优化了页岩气地层强化井壁水基钻井液体系,密度达2. 0 g/cm~3时仍具有良好的流变、滤失及润滑性能,可有效地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缝隙、抑制页岩水化效应,为页岩气钻探开发提供了钻井液技术支撑。
2019年02期 v.34;No.175 86-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均一;郭保雨;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强化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裂缝是解决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与井漏问题的技术关键。在研究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基础上,探讨了通过钻井液物理-化学协同封堵强化页岩井壁稳定的机理。采用乳液聚合方法,研制了一种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剂,并利用压力传递实验、核磁共振等评价了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剂与化学封堵剂的协同封堵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纳米聚合物微球"吸附-架桥-可变形填充"、化学封堵剂"封堵-固结"两种封堵机理协同作用,能够在井壁周围形成连续、致密的承压封堵层,阻止压力传递与滤液侵入,实现物化协同封堵强化井壁的目的。进一步优化了页岩气地层强化井壁水基钻井液体系,密度达2. 0 g/cm~3时仍具有良好的流变、滤失及润滑性能,可有效地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缝隙、抑制页岩水化效应,为页岩气钻探开发提供了钻井液技术支撑。
2019年02期 v.34;No.175 86-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于洪江;李德佳;代吉建;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引入一种新型烯丙基型季铵盐阳离子——三羟乙基烯丙基季铵盐,与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下合成一种两性三元共聚物。在静态条件下考察最佳合成条件:单体配比n(季铵盐阳离子)∶n(丙烯酰胺)∶n(AMPS)为1∶2∶1,聚合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引发剂质量分数为4. 5%时,合成的聚合物阻垢性能最好。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阻垢剂质量浓度为120 mg/L时,对硅垢的阻垢率可达到78. 2%。通过加入阻垢剂前后垢样的电镜扫描图可知,加入阻垢剂的垢样疏松分散。
2019年02期 v.34;No.175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洪江;李德佳;代吉建;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引入一种新型烯丙基型季铵盐阳离子——三羟乙基烯丙基季铵盐,与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下合成一种两性三元共聚物。在静态条件下考察最佳合成条件:单体配比n(季铵盐阳离子)∶n(丙烯酰胺)∶n(AMPS)为1∶2∶1,聚合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引发剂质量分数为4. 5%时,合成的聚合物阻垢性能最好。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阻垢剂质量浓度为120 mg/L时,对硅垢的阻垢率可达到78. 2%。通过加入阻垢剂前后垢样的电镜扫描图可知,加入阻垢剂的垢样疏松分散。
2019年02期 v.34;No.175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阳;曹砚锋;于继飞;邢希金;杜孝友;
目前油田注水水质选择依据SY/T 5329—2012标准,以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缺乏必要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综合考虑渗流物性、孔隙结构、胶结物性质以及地层水性质4个指标,以注水水质优选为目标,采用等级加权法对影响4个指标的各因素进行赋值以及权重的分配,建立油田注水水质优选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对X和M油田注水水质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X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与标准一致,但评价结果更全面地考虑了各因素的影响; M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严格于行业标准。优选方法可以指导注水水质的合理选择,减少后期酸化解堵的费用,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2019年02期 v.34;No.175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阳;曹砚锋;于继飞;邢希金;杜孝友;
目前油田注水水质选择依据SY/T 5329—2012标准,以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缺乏必要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综合考虑渗流物性、孔隙结构、胶结物性质以及地层水性质4个指标,以注水水质优选为目标,采用等级加权法对影响4个指标的各因素进行赋值以及权重的分配,建立油田注水水质优选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对X和M油田注水水质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X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与标准一致,但评价结果更全面地考虑了各因素的影响; M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严格于行业标准。优选方法可以指导注水水质的合理选择,减少后期酸化解堵的费用,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2019年02期 v.34;No.175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逸盛;刘月田;李长勇;冯月丽;皮建;
利用岩石组构法(RFN)、孔隙几何形状法(R35)、流动带指标法(FZI)、水体积法(BVW)和修正的地层洛伦兹图版法(SMLP)对厚层碳酸盐岩油藏MF的流动单元进行定量划分。结果表明:RFN法识别的Ⅰ类流动单元可信度较高; R35法对Ⅰ、Ⅱ、Ⅳ类流动单元的聚类效果明显; FZI法对Ⅲ、Ⅳ类流动单元的分类效果较好; SMLP法适合划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边界,同时也可以识别出高速流动区和隔挡层。综合使用上述几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方法自身缺陷和数据异常造成的流动单元划分不准确。
2019年02期 v.34;No.175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逸盛;刘月田;李长勇;冯月丽;皮建;
利用岩石组构法(RFN)、孔隙几何形状法(R35)、流动带指标法(FZI)、水体积法(BVW)和修正的地层洛伦兹图版法(SMLP)对厚层碳酸盐岩油藏MF的流动单元进行定量划分。结果表明:RFN法识别的Ⅰ类流动单元可信度较高; R35法对Ⅰ、Ⅱ、Ⅳ类流动单元的聚类效果明显; FZI法对Ⅲ、Ⅳ类流动单元的分类效果较好; SMLP法适合划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边界,同时也可以识别出高速流动区和隔挡层。综合使用上述几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方法自身缺陷和数据异常造成的流动单元划分不准确。
2019年02期 v.34;No.175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乃禄;张茹;陈雷;黄伟;叶泉浩;
结合稠油热采过程中柱塞泵设备运行及其故障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稠油注采柱塞泵状态监控系统。介绍了系统物联网架构、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和软件构成。该系统采用无线振动与温度传感器、无线通信网关,对柱塞泵振动等状态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柱塞泵运行状态预测模型,并选用稠油开采生产背景资料进行BP神经网络的训练。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稠油注采过程中柱塞泵实时监测、故障预测和动态分析,系统运行可靠,在稠油开发生产方面具有典型的应用价值。
2019年02期 v.34;No.17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乃禄;张茹;陈雷;黄伟;叶泉浩;
结合稠油热采过程中柱塞泵设备运行及其故障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稠油注采柱塞泵状态监控系统。介绍了系统物联网架构、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和软件构成。该系统采用无线振动与温度传感器、无线通信网关,对柱塞泵振动等状态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柱塞泵运行状态预测模型,并选用稠油开采生产背景资料进行BP神经网络的训练。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稠油注采过程中柱塞泵实时监测、故障预测和动态分析,系统运行可靠,在稠油开发生产方面具有典型的应用价值。
2019年02期 v.34;No.17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宋金升;刘超;李长江;肖文生;
为实现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结果的实时可视化仿真,对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进行了结构分析与功能模块划分,以数值模拟实验为基础建立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模型数据库,编写Matlab程序读取数据库信息并进行简化处理,生成了泄漏气体扩散影响范围数据点矩阵。使用统计学方法,并引入边界曲线拟合系数对泄漏影响范围边界进行曲线拟合,实现了对泄漏气体影响范围的实时判断。在此基础上,使用Matlab/C++混合编程方法,完成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设计及开发。
2019年02期 v.34;No.175 117-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金升;刘超;李长江;肖文生;
为实现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结果的实时可视化仿真,对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进行了结构分析与功能模块划分,以数值模拟实验为基础建立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模型数据库,编写Matlab程序读取数据库信息并进行简化处理,生成了泄漏气体扩散影响范围数据点矩阵。使用统计学方法,并引入边界曲线拟合系数对泄漏影响范围边界进行曲线拟合,实现了对泄漏气体影响范围的实时判断。在此基础上,使用Matlab/C++混合编程方法,完成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设计及开发。
2019年02期 v.34;No.175 117-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高和;王玲;李鑫浩;
OpenCV只提供英文字符的输出函数,不直接提供中文汉字的输出方法,而传统的视频图像添加汉字方法会造成字体大小不一、字体变形等问题。对此,基于OpenCV技术,采用像素过滤法,消除了传统方法的缺点,实现了视频图像时间、标题以及各种测井参数的中文汉字的动态添加。该方法算法简单、效率高、数据量少、效果良好。仅将程序关键代码封装在DLL中,内存占用量小;同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H264压缩和播放,节约大量存储空间。优化后的井下电视成像系统可以随时抓拍特殊井段图片,连续多小时采集录制,程序运行时内存平稳。
2019年02期 v.34;No.17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高和;王玲;李鑫浩;
OpenCV只提供英文字符的输出函数,不直接提供中文汉字的输出方法,而传统的视频图像添加汉字方法会造成字体大小不一、字体变形等问题。对此,基于OpenCV技术,采用像素过滤法,消除了传统方法的缺点,实现了视频图像时间、标题以及各种测井参数的中文汉字的动态添加。该方法算法简单、效率高、数据量少、效果良好。仅将程序关键代码封装在DLL中,内存占用量小;同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H264压缩和播放,节约大量存储空间。优化后的井下电视成像系统可以随时抓拍特殊井段图片,连续多小时采集录制,程序运行时内存平稳。
2019年02期 v.34;No.17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