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

    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李玉琪;陈伟立;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2019年01期 v.34;No.17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5 ]
  • 苏里格气田苏36区块盒8—山1段沉积特征

    李淼;张金亮;王金凯;侯锡鹏;柳慧敏;

    苏里格气田苏36区块主产层为盒8—山1段,为了探究该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规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岩性分析、粒度分析、单井相解释及连井剖面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模拟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盒8上亚段和山1段发育曲流河沉积相,可识别出点坝、决口扇、泛滥平原等微相;盒8下亚段发育辫状河沉积相,可识别出心坝、侧坝、沙泥坪等微相。从山1段到盒8段,沉积体系由曲流河到辫状河,又过渡为曲流河;物源主要来自东北方向,近物源碎屑物快速堆积;砂体平行物源供给方向呈条带状展布,沿长轴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有利储集体集中在盒8下亚段,储集性能优于盒8上及山1段。

    2019年01期 v.34;No.174 13-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8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8 ]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宋平;郭明强;赵靖舟;李军;

    应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布特征,通过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指标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烃源岩条件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山西组、太原组和本溪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其中主力烃源岩为煤层。煤层厚度2. 17~31. 01 m,均值18. 91 m;暗色泥岩厚度16. 93~119. 95 m,均值59. 19 m。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煤的残余有机碳20. 40%~87. 32%,均值62. 15%,暗色泥岩的残余有机碳0. 09%~38. 60%,均值4. 59%;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含有部分Ⅱ型干酪根;受紫金山岩体侵入的影响,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0. 78%~4. 89%,均值1. 23%,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临兴地区生气强度(10. 22~44. 86)×108m3/km2,与邻区神木气田(生气强度(8~33)×108m3/km2)相比,临兴地区的气源条件优于神木气田。平面上,临兴地区内煤层厚度> 11 m,生气强度> 11×108m3/km2的区域为工业气流井主要分布区,且在烃源岩条件较好的区域,其含气性也较高;纵向上,天然气垂向运移距离与煤层厚度和生气强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现为随煤层厚度、生气强度增大,天然气垂向运移距离更远。

    2019年01期 v.34;No.174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2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57 ]
  • 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

    田博;刘宗宾;刘超;贾晓飞;王颍超;

    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果表明,SZ油田非主力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坝缘微相为主,平面构型单元注采接触关系及层间相带干扰是导致其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按照非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类型,采用"水平井开发动用、注采主流线小井距加密"等海上特色挖潜技术,可有效改善非主力油层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供新的途径。

    2019年01期 v.34;No.174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嘉荫断陷白垩系沉积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

    许杰;朱建伟;胡菲;周永恒;

    对嘉荫断陷淘淇河组、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进行露头剖面、单井相分析、粒度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及取样测试分析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查明断陷主要有河流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与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于淘淇河组,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永安村组,湖泊相主要发育于太平林场组,河流相主要发育于渔亮子组;整体上构成了早期以两侧物源供给为主、后期以西侧物源供给为主、沉积中心逐渐向断陷中心退缩迁移的半深湖-扇三角洲与半深湖-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太平林场组具有中等—好的烃源岩,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2019年01期 v.34;No.17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

    张江华;相鹏;

    为了认清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透油藏的成因机制,通过对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综合利用图像分析、压汞、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恢复了准中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岩环境,建立了其成岩演化序列,以"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为约束,开展了低渗储层地质历史时期的物性定量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成岩环境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其成岩演化序列依次为:绿泥石薄膜沉淀-酸性不稳定矿物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碳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压实作用贯穿埋藏成岩作用阶段始终;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损失分别在50%和95%以上;低渗透储层根本成因是强胶结作用,其最终致使储层渗透率低于低渗透储层上限值50×10~(-3)μm~2;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十分有限,也是储层低渗成因之一。

    2019年01期 v.34;No.174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0 ]
  • 白豹油田长6油藏储层岩矿及孔隙结构特征

    李博克;谭成仟;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物性与压汞数据分析,对白豹油田长63储层进行了岩矿特征研究,认为目标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详细分析了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发现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粒间孔,小孔微细喉为最优的孔喉组合。对区内长63储层岩石的成岩期次和类型、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最低下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中部区域经历绿泥石胶结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储层物性较东部区域略好。

    2019年01期 v.34;No.174 50-5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1 ]
  • 莱州湾凹陷东缘走滑断裂带特征及沉积响应

    汪晶;刘睿;张海义;王孝辕;郭轩;

    为了弄清莱州湾凹陷东缘走滑断裂带特征及其与沉积响应的关系,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通过统计断裂活动速率、派生断裂发育数量及延伸长度,定量分析了莱州湾凹陷东缘古近纪走滑活动特征,结合储层类型统计、砂体平面分布及古地貌特征,探讨了走滑断裂带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走滑活动在古近纪具有分期、分段活动特征。东三期走滑最强,沙一二期和沙三期次之。东三期不同位置断裂走滑活动具有差异性,从南到北走滑强度逐渐减弱,储层厚度逐渐减薄。分期走滑活动控制沉积体展布方向及规模大小,决定差异控砂模式。弱走滑期坡折控砂,富砂区相对固定,沉降中心及反向断槽等处砂体富集;强走滑期走滑活动使同期形成的沉降中心、沉积体随时间发生横向迁移,形成纵向多期发育、横向迁移叠覆的砂体分布样式,洼陷区沉降中心、斜坡区拉分沟槽为主富砂区发育位置。

    2019年01期 v.34;No.174 55-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6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延长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CO_2驱油与封存潜力分析

    赵习森;杨红;陈龙龙;吴波;康宇龙;江绍静;汪杰;汤瑞佳;王宏;

    为进一步探索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在延长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细管和长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CO_2在长6油层的驱油潜力,从孔喉特征、渗流特征和力学特征三个方面对长4+5盖层的密封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模型对CO_2封存潜力进行了分析。CO_2驱油和盖层密封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延长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CO_2驱为非混相驱,其在水驱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28.83%,其中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和大孔隙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33.25%、27.09%、26.71%和23.86%;长4+5盖层主要表现出中-小孔细喉道,束缚水饱和度极高,气相相对渗透率极低,突破压力和抗压强度高的特征,对CO_2地质封存具备良好的密封性。CO_2封存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延长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的CO_2有效封存量可达7.43×10~6t。

    2019年01期 v.34;No.174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0 ]
  • 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动态渗吸数学模型及特征分析

    李蒙蒙;李琪;林加恩;毕刚;

    为分析渗吸作用对注水井驱油效果的影响,将裂缝性油藏分别用双孔单渗模型和双孔双渗模型进行描述,结合渗吸经验公式与一维B-L水驱油理论,建立了2种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动态渗吸数学模型,并采用Laplace变换与反演方法进行解析求解。分析了2种裂缝性油藏模型的动态渗吸特征。结果表明:当不考虑渗吸作用时,注入水沿裂缝突进较快,驱油效果较差。渗吸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注入水在裂缝中的突进。随渗吸强度系数的增加,油水两相区的扩大速度变慢,含水上升速度变缓,裂缝中的水能够充分进入基质,驱替出更多的原油。裂缝系统中的原油主要靠水的驱动作用采出,而基质中的原油主要靠渗吸作用驱出,渗吸作用是裂缝性亲水油藏水驱油的主要动力。

    2019年01期 v.34;No.17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4 ]
  • 基于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裂缝穿层行为分析

    李浩哲;姜在炳;范耀;

    基于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理论,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缝穿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界面两侧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对地层界面处裂缝穿层扩展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裂缝由硬岩层进入软岩层时,界面强度系数大于1,I型应力强度因子随着裂缝尖端与界面距离的减小迅速增大,裂缝可沿原路径穿层扩展;当裂缝由软岩层进入硬岩层时,界面强度系数小于1,I型应力强度因子随着裂缝尖端与界面距离的减小逐渐减小,裂缝的穿层扩展趋势受到限制,裂缝可能停止扩展或拐折穿层扩展。

    2019年01期 v.34;No.174 76-8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2 ]
  • 乳化能力对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的影响

    崔鹏兴;胡占群;奥洋洋;贺杰;

    为明确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和界面活性对水驱后的残余油或剩余油影响的主次关系,在结合定边油田A区油藏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界面张力高-乳化能力强(0.2%AES)、界面张力低-乳化能力弱(0.2%WLW)、界面张力低-乳化能力中等(0.2%BS16-18+0.05%AES)的三种表面活性剂体系,开展了室内渗透率为0.2×10~(-3)μm~2、2×10~(-3)μm~2、20×10~(-3)μm~2级别的三组低渗透岩心的驱替实验。驱油结果显示:0.2%BS16-18+0.05%AES体系驱油效率都是最高,采收率增幅为1.90%~8.90%,0.2%AES体系驱油效果居中,0.2%WLW体系最差。乳化携带和聚并对剩余油的驱替效果要好于界面活性的作用,乳化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微观波及效率。

    2019年01期 v.34;No.174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4 ]
  • 硫酸钡阻垢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李洪建;王苗苗;唐汉林;曾丽瑶;秦芳;

    以丙烯酸(AA)、衣康酸(IA)、丙烯酸甲酯(MAC)及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IA/AA/MAC/AMPS新型四元聚合物阻垢剂。在单因素实验条件下分析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及反应时间对阻垢性能的影响,并运用正交实验研究合成新型阻垢剂的最佳反应条件组合。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IA/AA/MAC/AMPS 4种单体质量配比为2∶1∶1∶0. 75,引发剂质量为4种单体总质量的8%,聚合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5 h。利用静态阻垢法对所研制的阻垢剂进行阻垢效果评价,研究了阻垢剂质量浓度、温度、pH值对阻垢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阻垢剂质量浓度为80 mg/L时,阻垢率为80. 46%,对硫酸钡的阻垢效果最好;在温度为85℃时,阻垢率可达82. 87%;随着pH值的增加,阻垢率变化趋势较明显,在pH值呈中性的溶液中阻垢效果最好。利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确定该共聚物分子链中含有所引入的官能团。

    2019年01期 v.34;No.174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5 ]
  • 火驱尾气中H_2S与O_2化学反应热力学研究

    梁建军;王苏雯;陈龙;王寿喜;王勇;

    为了研究火驱尾气回注过程中H2S与O2的化学反应趋势,判断尾气回注工艺的安全性,运用化学反应热力学模型计算了给定组分中的H2S与O2化学反应参数,分析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二者的反应边界条件及爆炸极限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现场工况条件下火驱尾气中H2S与O2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主要产物为SO2与H2O,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自发程度减小。同时,根据混合物爆炸极限计算可知,火驱尾气在现场回注条件下无爆炸风险。

    2019年01期 v.34;No.174 95-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0 ]
  • 长效抗剪切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

    胡科;张健;薛新生;陈文娟;华朝;施雷庭;

    为了提升驱油用聚合物在苛刻油藏环境中的耐温与抗盐性,设计合成了一种以多元胺-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前体,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酰胺-胺类单体,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种长效抗剪切聚合物(LSRP)。考查了聚合单体浓度、引发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组成和加量及水解度等因素对LSRP溶液黏度的影响,采用FTIR和1HNMR表征了单体及聚合物结构,对聚合物增黏、抗剪切、抗盐、注入性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LSRP具有较好的增黏能力、抗剪切性和稳定性,当原油黏度70~300 m Pa·s时,室内驱油实验采收率较水驱增加20%以上,矿场试验注入后期压力平稳上升。

    2019年01期 v.34;No.174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4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9 ]
  • 水乳环氧树脂对水硬性凝胶工作液性能的影响

    黎凌;张宗谭;周莜宁;袁志平;李枝林;

    水硬性凝胶形成的固化隔段强度低、胶结差、孔缝裂隙多,在精细控压钻井起下钻过程中难以有效封隔油气层并防止流体上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室内采用一种水乳环氧树脂CQ-WERE和配套固化剂CU-900作为性能改善剂,研究其对水硬性凝胶工作液流变性能和固化隔段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改善凝胶隔段力学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水乳环氧树脂与水硬性凝胶工作液相容性好,对凝胶工作液的流动度和流变参数影响小,水硬性凝胶工作液的稠化时间随着水乳环氧树脂加量的增加而缩短;水乳环氧树脂可以明显提高水硬性凝胶隔段的抗压强度及其与管壁面的胶结强度,当水乳环氧树脂质量分数为3%时,120℃养护5 h后,水硬性凝胶隔段抗压强度及与管壁面胶结强度分别达到4. 61 MPa、1. 31 MPa/m;同时固化隔段自身胶结好,在承压封气装置中突破压力不小于1. 25 MPa/m隔段;形成的固化隔段可钻性级值为2级,采用钻头即可快速钻除。由于水乳环氧树脂与水硬性凝胶工作液结合后的减水作用、固化交联作用形成特殊的键桥,能减少微观缺陷、增强致密性、阻止裂缝扩展,起到改善凝胶隔段的力学特性。

    2019年01期 v.34;No.17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9 ]
  • 一株采油用嗜热特基拉芽孢杆菌厌氧生长代谢研究

    林军章;冯云;谭晓明;王静;汪卫东;李希明;

    为了提高外源微生物油藏适应性和采油能力,以一株采油用嗜热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为对象,对其厌氧生长代谢和驱油功能进行研究。该菌株为兼性微生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能生长代谢,在好氧条件下生长较快,12 h到达峰值期,而厌氧条件下需要124 h,通过厌氧连续传代驯化后菌株厌氧生长代谢速率提高2. 7倍;厌氧条件下提供电子受体可以提高菌株的乳化和产气能力,该菌株厌氧乳化指数达到100%,乳化剂产量为0. 75 g/L,所产乳化剂为大分子多糖蛋白类复合物;该菌株厌氧代谢过程中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挥发性脂肪酸,随着电子受体量的增加,产气量增加而脂肪酸产物浓度降低。该菌株物模评价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达到16. 1%,展现出良好的采油应用潜力。

    2019年01期 v.34;No.17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石油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

  • 基于层次分析的油库区静电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刘金玉;王殿生;胡玉琴;

    为评估油库区的静电风险,预警和预控可能发生的静电事故,依据现实中油库的管理运行状况和大量案例,从静电产生、可燃油气和静电放电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油库区静电事故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层次综合分析理论,建立了油库区静电安全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某石油公司油库进行实例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价油库区静电安全的现状,可解决静电安全评价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难题,在油库区静电安全评价和事故预防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019年01期 v.34;No.174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15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石油、天然气工业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8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

    2019年01期 v.34;No.174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