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临南洼陷古近系火山岩油藏原油多环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常象春;陈曦;于文文;董丽萍;

    对临南洼陷古近系火山岩油藏中12个原油样品进行芳烃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表明:芳烃中三环、四环芳烃化合物占优势,三芳甾烷含量较高,二环、五环、NSO杂环芳烃化合物含量较低。二环芳烃参数(TDE_1、TDE_2、TDE_3)指示典型的湖相、源自年轻源岩的原油特征。三环芳烃以菲系列化合物占主导,检出少量惹烯,表明原油是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有少许高等植物贡献。五环芳烃中芘、苯并芘丰富,侧证了低等水生生物的优势输入。NSO杂环芳烃中含量占绝对优势的硫芴反映出源岩沉积于较强的还原环境。二环芳烃成熟度参数(DNR_1、TNR_2,)、三环芳烃成熟度参数(MPI_1、F_1和F_2)、含硫芳烃成熟度参数(MDR)、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C_(28)-TAS 20S/(20R+20S)均一致显示原油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2017年05期 v.32;No.16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7 ]
  •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

    雷俊杰;陈世加;路俊刚;

    为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利用钻井、测井、录井、试油资料、薄片观察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对研究区烃源岩、储集层、盖组合及圈闭特征的研究,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长6油层烃源岩为下部长7湖相暗色泥岩,同时储层物性较好,具备有效的生储盖组合,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长6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近油源、优势相和较低的剩余孔隙压力。对确定黄陵地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指明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05期 v.32;No.166 7-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7 ]
  • 林樊家低凸起带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范婕;蒋有录;崔小君;贾光华;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远离油源,来自洼陷中心的油气经沿途分流,多级输导运移至低凸起带,往往具有它源成藏、复式输导、多层系含油的特点,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分布规律入手,分析输导要素特征及其输导能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探讨了不同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2条油源断层,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均呈现周期幕式变化特征,控制了"幕式空间分段输导"模式;研究区发育4种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中,不整合"天窗"为油气纵向分流的重要通道。在明确了输导体系及其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建立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断层沟通源储-不整合面分流-复式输导-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油源断层的时空有效性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源条件及不同层系油气的充注方式和充注范围,不整合"天窗"的垂向分流作用控制了不同层系油气的差异聚集特征。

    2017年05期 v.32;No.166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3 ]
  • 机器学习方法对砂砾岩岩屑成分的预测——以西北缘X723井百口泉组为例

    柴明锐;程丹;张昌民;朱锐;唐勇;瞿建华;

    选择凝灰岩岩屑作为预测对象,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砂砾岩储层薄片鉴定结果和测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优选对岩屑敏感的CNL、GR、RT、RI、SP测井参数作为训练学习的对象;分别利用SVM、BP神经网络、CART、BP神经网络-Bagging、CART-Bagging、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岩屑预测模型,对西北缘X723井百口泉组岩屑成分进行预测、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单个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效果不佳,而经集成学习方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Bagging、随机森林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尤其是随机森林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17.17%,证实机器学习方法在本工区预测岩屑成分是有效的,可以进行推广。

    2017年05期 v.32;No.166 22-2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96 ]
  • 苏里格西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胡鑫;丁晓琪;朱颖;

    通过CT扫描、压汞实验、稳定法气-水相渗透率实验、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苏里格西区盒8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表明:(1)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高岭石晶间微孔,岩屑砂岩的孔隙类型以岩屑内溶孔、黏土内晶间微孔为主,岩屑砂岩的喉道常常被黏土充填,导致岩屑砂岩孔隙的连通性变差;(2)无论是岩屑石英砂岩还是岩屑砂岩,排驱压力都较高,表明孔隙结构十分复杂,但岩屑石英砂岩的孔隙结构明显优于岩屑砂岩;(3)岩屑砂岩束缚水饱和度高于岩屑石英砂岩,说明岩屑石英砂岩的渗透能力好于岩屑砂岩。

    2017年05期 v.32;No.166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1 ]
  • 复合河道砂体叠置样式与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

    邹拓;

    针对复杂多变的陆相曲流河沉积砂体,以储层构型研究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录井、开发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复合河道砂体空间配置关系。按单河道期次和隔夹层发育程度,从沉积速率与可容纳空间比值角度,对港西油田三区复合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共有孤立型、桥接型、叠加型、切叠型和复合型5种砂体接触类型,其中孤立型和桥接型又按期次细分为2种样式。除孤立型砂体外,其余接触类型砂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受沉积韵律与隔夹层的影响,点坝内部隔夹层附近和切叠型砂体成为复合河道砂体内部剩余油的主控因素。

    2017年05期 v.32;No.16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9 ]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陆相页岩基质孔隙发育类型及影响因素

    黄海;陈军斌;邓彦玲;王晓明;

    为了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陆相储层页岩基质孔隙发育影响因素,应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仪、有机碳测定、有机质成熟度测定、高压压汞和Image J图像处理等分析测试处理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长7陆相页岩中的基质孔隙类型主要包括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其中页岩孔隙中65%为溶蚀孔,20%为黏土矿物层间孔,其余为有机孔、微裂缝和残余粒间孔;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最高;页岩中溶蚀孔的比例随有机质成熟度升高而增大。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基质孔隙发育,脆性矿物和胶结物充填了基质孔隙不利于孔隙发育,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基质孔隙发育程度越低。

    2017年05期 v.32;No.16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5 ]

石油工程

  • 一种计算同井注采泵合理排量的方法

    张继成;匡力;郑灵芸;李倩茹;崔建峰;王瑶;

    为了实现同井注采井回注层的合理配注,利用劈分方法、注采平衡原理、垂直多相管流计算方法、泵效计算方法以及泵的理论排量计算方法等理论,推导出了一套计算同井注采泵合理排量的方法。该方法表明,应该同时考虑泵筒参数优选与抽油机生产参数调整,以保证井筒举升与地层供液相互协调,稳定生产,从而实现回注层的合理配注。利用该方法对大庆油田同井注采试验区的某一井组进行了实例计算,得到了适用于该井组的泵筒参数以及抽油机参数调整数据,为该井组回注层的合理配注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5期 v.32;No.166 49-5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5 ]
  • 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岩心水驱渗流特征的影响

    屈雪峰;樊建明;王冲;赵国玺;时建超;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长7天然裂缝和体积压裂人工裂缝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等效处理岩心实验法探索裂缝对长7致密岩心水驱渗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以基质渗流或者以裂缝渗流为主的岩心,油相相对渗透率都呈现出靠椅型相渗曲线特征;同时随着裂缝与基质渗透率级差和驱替压差的增大,与基质渗流为主的岩心相比,裂缝岩心渗透率曲线等渗点左移,油水相渗透率增大,但两相共流区变窄,含水上升加快,残余油饱和度升高。在同一驱替压差下,随着裂缝与基质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致密岩心水驱油具有低含水时间短,见水后含水上升快的特征。随着驱替压差增大,以基质渗流为主的岩心,见水提前,但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都增大;以裂缝渗流为主的岩心,见水提前,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都降低。

    2017年05期 v.32;No.16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6 ]
  • 层理对页岩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彦超;马新仿;李宁;肖剑锋;何封;张一诺;刘自中;

    为了研究层理对页岩储层高度方向改造效果的影响,利用龙马溪组页岩露头开展了大尺寸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分析了水力压裂裂缝在储层高度方向上的扩展规律,并通过声发射定位解释结果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改造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储层高度方向的改造效果受垂向应力与层理特征的共同影响。高垂向应力(30 MPa)条件下,有利于沟通更多层理。弱胶结层理面会降低水力裂缝穿层的可能,显著降低储层高度方向的沟通效果。随着层理开启数量增多,裂缝形态更加复杂,储层高度方向的改造越充分,有效改造体积也就越大。原始开启层理面的扰动导致SRV与ESRV之间存在偏差。

    2017年05期 v.32;No.166 62-6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1 ]
  • 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水开发水淹风险评价方法

    谭柱;李保柱;李勇;

    针对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水开发过程中定量评价水淹风险的问题,首先根据影响水淹风险的动静态参数,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含水上升规律进行预测,再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法对水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储层类型和注水时机对水淹风险的影响最为敏感。以塔里木盆地大型缝洞型油藏哈拉哈塘油田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017年05期 v.32;No.16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化学与化工

  • 气体钻井地层出水仿生处理技术研究

    舒小波;万里平;陈晔希;

    针对气体钻井钻遇地层出水以后泥页岩自吸水导致黏土水化引发的井壁失稳问题,提出了气体钻井泥页岩表面仿生处理工艺技术,研制了一种仿生泡沫处理液。室内综合性能评价表明,该仿生泡沫处理液具有良好的泡沫性能,其抗盐、抗油、抗温、抗岩屑污染能力强,同时展现出强效、持久的泥页岩抑制能力。采用该仿生泡沫处理液处理后的泥页岩岩样,可将泥页岩表面的润湿性能由亲水性向疏水性转变,从而起到阻止地层水液相侵入泥页岩地层内部的目的,大幅度提高泥页岩在清水中的强度,达到维持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的目的。

    2017年05期 v.32;No.166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4 ]
  • 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癸二酸二异辛酯高温衰变机理分析

    彭显才;费逸伟;吴楠;姚婷;赵鹏程;姜会泽;

    选用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为研究对象,借助高温氧化模拟加速装置,模拟了DIOS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工作环境,利用GC/MS检测了不同温度下油样的微观组成,并根据物质结构分析了DIOS高温衰变机理。结果表明,油样中可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反应温度越高,油样衰变程度越大;对反应机理的探讨结果显示,DIOS在高温和氧气作用下会发生热裂解、热氧化和热聚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包括酯的六环裂解和酯基间长碳链的裂解,生成酸、烯烃和各种活性中间体,生成的烯烃和活性中间体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热氧化反应生成醇、醛和酸等生色化合物,同时自由基通过碰撞发生偶合和歧化反应生成不饱和单酯、饱和单酯、双酯以及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

    2017年05期 v.32;No.16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2 ]
  • 环保型钻井用高效润滑剂NH-HPL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逯贵广;

    针对目前钻井液常用植物油润滑剂润滑持效性差以及抗温性能差的问题,以油酸和聚醚胺为原料,经酰胺化反应,制得钻井液润滑剂NH-HPL。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常温下,5%膨润土浆中加入1%NH-HPL,润滑系数可降低92.2%,抗温达160℃,荧光级别为1级,EC_(50)值为9.57×10~4mg/L,没有生物毒性,对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性无明显影响。

    2017年05期 v.32;No.166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1 ]

电子工程及自动化

  • 基于时序等效采样的随钻电磁波测井检波系统

    张文豪;柯式镇;姜明;李安宗;李成远;南又升;梅继力;

    在随钻测井过程中,由于待测信号受到外界及测井仪器的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电磁干扰,无法准确获取地层信息。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时序等效采样的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器检波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特点、电路实现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表明,该检波系统能有效提取地层幅度比和相位差信息,进而求取地层的幅度比电阻率和相位差电阻率。通过FPGA实现硬件相位检测算法,提高了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器的检测速度和检波精度。

    2017年05期 v.32;No.16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5 ]
  • 一种基于SVM及LE降维的X射线焊缝缺陷分类算法研究

    王雒瑶;高炜欣;王欣;

    为了提高X射线焊缝缺陷分类的识别率,提出将拉普拉斯特征映射(Laplacian Eigenmaps,LE)算法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相结合应用于焊管焊缝缺陷检测。该方法首先提取焊缝缺陷的形状和几何特征,然后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值(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法对提取的7维样本特征进行本征维数估计并利用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法对各类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最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对比实验。实验表明,基于SVM及LE降维的X射线焊缝缺陷分类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平均分类准确率达93%,能够较准确地对焊缝缺陷进行分类识别。

    2017年05期 v.32;No.166 96-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7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空间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

    李小和;屈展;王魁生;卢胜男;

    为了提高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用于图像分割时对噪声的鲁棒性,在FCM算法中引入了图像像素的邻域约束,提出一种空间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首先根据邻域像素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值,定义像素分类标记的局部先验概率,然后将该局部先验概率融入标准的FCM算法的目标函数中,从而提出一种空间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仿真实验通过合成图像和真实图像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2017年05期 v.32;No.16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3 ]
  • 基于模式识别与灰度共生矩阵的神经元图像分类

    赵安科;

    为了实现自动高效且结果准确的生物神经元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模式识别与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的神经元自动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生物神经元图像预处理,计算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统计各图像灰度共生矩阵属性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构建生物神经元类别的特征空间,利用模式识别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特征空间与神经元类别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收集的160幅生物神经元图像对该方法进行实验分析,测试集的识别正确率达93.8%。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模式识别与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的生物神经元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017年05期 v.32;No.16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7 ]
  • 一种毛细管凝胶图像的分割方法

    叶云舟;高炜欣;

    凝胶作为化学堵水剂,在原油开采、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在凝胶力学性能检测过程中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套新的分析计算方法。该方法针对毛细管凝胶图像基本特征,首先对凝胶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处理,然后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以获得较精确毛细管凝胶凹液面,最后将凝胶凹液面完整提取出来,进行动态凝胶力学性能参数的计算与分析。实验表明,运用该方法分割毛细管凝胶图像,平均误分割率低于2%,样品黏度力学性能计算准确率达到99.18%,表现出较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017年05期 v.32;No.16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5 ]
  • 油气田二、三维GIS与勘探开发深度融合及应用

    崔鹏兴;赵习森;党海龙;康胜松;刘双双;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而结合油气田核心业务性质,系统研究了油气田二、三维GIS与勘探开发的深度融合方面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油气田研究业务深度融合,开发建成了一套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导航,勘探开发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包括数据集成、管理和推送技术,地上地下一体化技术的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系统平台。通过实例展示了数据一体化检索与推送、信息化综合分析与决策、地上地下一体化显示等应用结果。该平台使用便捷,适用性强,对提高油田整体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5期 v.32;No.166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