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晓荣;朱炎铭;张庆辉;
为了更好地揭示海陆过渡相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特征,服务于非常规天然气共探共采,以榆社-武乡区块煤系地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及煤层气、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对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探共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煤层为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层,煤体结构多为原生结构,孔隙度平均12.34%,3号煤层含气量16.48 m~3/t,15号煤层含气量16.90 m~3/t。泥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和石英为主,脆性矿物平均质量分数40.48%,TOC质量分数平均2.04%,镜质体反射率R_0>2.0%。孔隙度平均3.80%,渗透率平均0.078×10~(-3)μm~2,含气量平均0.44 m~3/t。煤层气和页岩气在本区具有共探共采的可行性。
2017年03期 v.32;No.16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9 ] - 白小娜;罗小平;刘茂鹏;幸思翰;
通过分析东道海子地区储层孔隙烃和孔隙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来研究区内目标储层烃类来源,分离提取研究区内6口共12个储层分析样中的孔隙烃和包裹体烃,从气相色谱分析(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入手,对比孔隙烃和包裹体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区域内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者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显著区别,包裹体烃较孔隙烃内部一致性更好,体现在:正构烷烃的分布上更为完整,Pr/Ph比值更低,甾烷和萜烷的发育程度更高等方面;推测包裹体烃多与二叠系烃源岩有关;孔隙烃多与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混源有关。储层烃类的来源分类可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2017年03期 v.32;No.16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5 ] - 赵金玲;
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压汞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S_3~5亚段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探讨了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岩心室内分析化验结果证实为弱还原半深水湖相沉积,具有裂缝与基质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为新型纳米级非常规碳酸盐储层。分析认为S_3~5亚段致密储层含油性主要受构造、沉积、成岩矿物组分、储集空间类型和异常超压等因素综合影响。
2017年03期 v.32;No.164 19-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 刘超;李云鹏;刘宗宾;田博;王颍超;
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层4个层级;按岩性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类;河口坝内部物性夹层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稳定分布的层内物性夹层可形成渗流屏障,影响注入水运移,进而控制剩余油分布。
2017年03期 v.32;No.16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2 ] - 周晓峰;李书恒;宋鹏;丁黎;于均民;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的方解石胶结物表面发现了绿泥石膜,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形成机制和过程及对砂岩致密化的影响。研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是方解石胶结物发生溶解-沉淀反应的产物。中成岩A期,油气携带酸性流体进入砂岩,方解石胶结物开始溶解。由于此时砂岩的渗透率低,流体流动缓慢,导致酸性流体供给不足,同时溶出的钙质流体也不能及时运移出去,二者共同作用促使方解石胶结物周缘迅速转化为碱性微域,随之方解石沉淀,有钙质参与的绿泥石膜生长。溶解-沉淀反应过程中,方解石胶结物的粒缘溶孔不断扩大,形成的绿泥石晶体逐渐增大,晶形变好,晶间微孔增多。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为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成岩早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发生在早成岩阶段,而成岩晚期则是一个扩容过程。
2017年03期 v.32;No.164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1 ] - 张顷顷;张华宾;王来贵;
针对FLAC3D非完全可视化的建模方式难以便捷地完成复杂地质模型的生成,提出一种基于FISH语言的地质模型联合导入技术。分析了国内FLAC3D复杂模型导入技术,同时考虑通过提取某油藏数值模拟软件*.grdecl文件的角点网格格式,利用Fish语言编写了复杂地质模型转换为FLAC3D可识别格式的接口程序。将该技术应用在地下含水层储库储层地层压力变化规律及盖层岩体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中,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在数值模拟中可以实现,对复杂地质模型的FLAC3D导入技术有参考价值。
2017年03期 v.32;No.16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0 ] - 李兴文;姜黎明;寇晓攀;罗菊兰;解辽博;金仁高;
基于三维数字岩心模拟岩石电阻率时,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岩心,确定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岩石孔隙空间的流体分布,常用方法的数学形态只是一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并未考虑流体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流体与岩石骨架、流体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气水分离过程,确定了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的气水分布,能真实地再现表面张力、润湿性等基本界面现象。该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气水分布规律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数字岩石物理实验室的X射线CT扫描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为开展气岩石声电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7年03期 v.32;No.16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2 ]
- 邵东波;陈建文;
应用室内水驱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开展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中等偏弱速敏、弱—中等偏弱水敏、弱—中等偏弱酸敏、弱—中等偏弱盐敏、水敏性波动范围大的特点。储层敏感性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黏土矿物,影响储层速敏性的黏土矿物为高岭石,影响储层水敏性和盐敏性的黏土矿物为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影响储层酸敏性的黏土矿物为绿泥石。储层黏土矿物分析结果与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相吻合。
2017年03期 v.32;No.164 55-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11 ] - 高瑞民;赵习森;党海龙;康胜松;赵鹏飞;张鹏;
为实现空间地理信息与地下数字油藏的深度融合统一,解决不同专业领域横向分割问题,面向生产、科研、管理和决策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应用需求,以三维GIS为平台,按照勘探开发管理模式进行架构设计编程,通过动静态数据库管理标准化、多业务功能融合和业务流程推送,搭建了新型数字油田研究平台架构。实现了油田勘探开发任意数据按行标进行存储管理、实时推送和分析研究,不同业务功能在平台上的协同工作,油藏与井输及地面数字模型的实时展示,现场管理的可视化控制,部署与重大方案的异地同步论证,以及开发决策的数字化和生产管控的智能化。介绍了该平台的研发过程与试点应用。
2017年03期 v.32;No.164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7 ] - 赵艳艳;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缝洞组合关系复杂,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极强,确定井间连通程度非常困难。基于物质守恒理论,建立一种利用油藏动态快速定量评价井间连通程度的方法,实现了对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的定量预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结合,可提高定量评价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的准确度,评价结果与示踪剂测试结果非常吻合。
2017年03期 v.32;No.16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0 ] - 王雷;王琦;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后复杂裂缝导流能力,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仪,选取页岩地面露头岩心,加工成符合实验要求尺寸岩心板,将页岩复杂裂缝简化为转向裂缝和分支裂缝两种形式,用陶粒和覆膜砂两种类型支撑剂进行导流能力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形态对导流能力影响较大,裂缝转向后导流能力明显低于单一裂缝,低闭合压力条件下转向裂缝与单一裂缝导流能力相差35%~40%,随闭合应力增大,差距逐渐增大;低闭合压力下陶粒导流能力高于覆膜砂,而当闭合压力增大后覆膜砂的导流能力反超陶粒,低铺砂浓度下反超趋势更加明显;分支裂缝存在时,等量支撑剂多条分支裂缝的等效导流能力小于单一裂缝,高闭合压力下分支裂缝中不同分支铺砂浓度的差异越大,导流能力与单一裂缝越接近。
2017年03期 v.32;No.16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6 ] - 袁兆祺;李长俊;杜强;贾文龙;
采用实验方法测试了川西北气矿邛西区块产出水的离子成分和浓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天然气集输管道结垢预测模型,确定了模型的网络层数、输入向量、输出向量、训练函数、隐含层节点数、各参数的阈值和权重。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以气田水离子浓度、温度、压力、pH值、矿化度和流速作为输入参数的BP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邛西区块天然气集输管道的结垢。
2017年03期 v.32;No.16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6 ] - 吕晓聪;刘慧卿;庞占喜;解明石;张峰竹;王磊;张文卓;
利用静态实验法评价了不同浓度下乳化降黏剂的洗油效率,确定了降黏剂的最佳浓度范围;通过二维平板可视化装置对比了单纯蒸汽驱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的开发效果,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降黏剂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静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降黏剂质量分数的增加,静态洗油效率逐渐增加,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5%时,静态洗油效率为34.1%,比单纯热水洗油效率增加了27.1%。二维平板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阶段采收率为14.2%,比单纯蒸汽驱增加了9.2%,含水率降低了5.5%;微观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降黏剂后,驱替通道内形成了水包油乳状液,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增大了洗油效率,同时乳化过程中形成较大的水包油乳状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大孔道进行封堵,使得驱替液转向,扩大了波及体积。
2017年03期 v.32;No.164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仲志丹;赵斐;李鹏辉;
针对油井功图识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信念网的油井功图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实验对比的结果确定网络结构,然后使用无监督学习的手段初始化网络权值,最后用有监督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微调整个网络,从而实现功图图像到油井工况之间的映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深度信念网能够自动学习功图特征,提高识别效率;与传统分类模型相比,使用深度信念网进行油井功图识别的过程更简便,更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2017年03期 v.32;No.164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8 ] - 张博;徐景亮;李翔;杜剑平;郑玉飞;
利用细管实验和驱替实验对层内生成CO_2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60℃,3.5 MPa条件下,层内生成CO_2技术可生成大量CO_2气体,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9.86%,向生气体系中加入增效剂后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11.85%;而在60℃,7.0 MPa条件下,生成的CO_2气体几乎完全溶于地层流体,技术提高采收率能力大为减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层内生成CO_2技术对于渤海油田的浅层油藏具有很好的稳油控水作用。
2017年03期 v.32;No.164 94-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5 ] - 吉玲康;封辉;张继明;徐彤;王海涛;
选取具有单相和双相组织特征的X80、X90直缝管,结合微观因素分析了高钢级管线钢及钢管不同方向的形变硬化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贝氏体+铁素体组织的双相钢比单相贝氏体组织的管线钢具有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此外,与单相组织管线钢管圆屋顶型应力应变曲线不同,双相组织管线钢管的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屈服平台,导致二者形变硬化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双相组织中含有一定比例低位错密度铁素体及制造过程环向应变引起的应变时效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7年03期 v.32;No.164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6 ] - 杜燕;张淑侠;杨志刚;李辉;吕宁超;
将返排液处理后用于配制压裂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返排液中含有的硼会影响瓜胶类压裂液的重新配制,外排则可能污染生态环境。采用硼选择性树脂对返排液(经过混凝、化学沉淀、过滤等前期处理)进行除硼处理。实验结果显示:(1)树脂除硼的最佳条件为:pH值调节为8.0、固液比为1∶15,在100 r/min的搅拌下反应30 min;(2)返排液处理后,硼质量浓度由原来的12.15 mg/L降为0.26 mg/L,去除率可达到97.86%;(3)处理后水可用于滑溜水和瓜胶压裂液体系的配制,其性能符合SY/T 6376—2008《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的技术要求。
2017年03期 v.32;No.164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9 ] - 王景博;陈鹏;陈武;
用失重法、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3种喹诺酮类药品对不同浓度、温度的盐酸、土酸溶液中N80钢的缓蚀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喹诺酮类药品均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在盐酸(土酸)介质中对N80钢的缓蚀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5.93%(84.41%)、85.21%(83.53%)、83.73%(81.70%),其中环丙沙星缓蚀效果最好,三者均为阳极抑制及物理吸附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在添加了喹诺酮类药物缓蚀剂的酸化介质中,3种钢的耐蚀性依次为J55>L80>N80;3种喹诺酮类药物缓蚀剂在酸化介质中缓蚀效率依次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2017年03期 v.32;No.164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5 ] - 闫飞;李谦定;吴坤坤;王博;李善建;孟祖超;
模拟延长气田现场环境,通过高温高压动态挂片法对3种市售常用缓蚀剂进行效果评价,针对其不足,室内自主合成并筛选得到适用延长气田的一种水溶性缓蚀剂和一种油溶性缓蚀剂,研究其缓蚀性能和作用机理,并采用2种不同的缓蚀剂加注工艺进行缓蚀剂现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性缓蚀剂MZL-1402和油溶性缓蚀剂MZY-C性能最佳,加量为100 mg/L时缓蚀率均超过90%;在现场试验过程中,2种缓蚀剂都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缓蚀率在80%以上。
2017年03期 v.32;No.164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