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好果;孟凡超;林会喜;
通过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元素分析,划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相;根据取芯段火山岩相与测井曲线特征,建立火山岩亚相与测井相的关系,划分单井火山岩相;依据火山喷发岩相组合的变化规律,划分火山活动期次并推测期次约束下的岩相展布。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可划分为4种岩相和8种亚相;8种火山岩亚相与测井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石炭系希贝库拉斯组存在4个火山活动期次。每个期次内火山喷发模式不同,火山喷发模式控制了各期次岩相展布。
2017年02期 v.32;No.16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08 ] - 于景维;柳妮;王满;郭立辉;文华国;李云;
以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剖面、岩心、测井、地震以及试油等多方面资料,对齐古组一段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齐古组一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程度较强,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三个方面控制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展布,结合构造、沉积及成岩因素预测区内齐古组一段有利勘探区,共划分出6个区块,以期对类似地区的预测提供帮助。
2017年02期 v.32;No.163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8 ] - 李晨晖;薛海涛;卢双舫;陈和平;张克鑫;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T区块D-F油田M1油藏进行了层序划分,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认为M1层为1个四级层序,可划分为M1-Zone、M1SS-1、M1SS-2和M1SS-3共4个五级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心中的潮汐韵律层理、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生物遗迹等证据,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相平面及纵向展布特征和沉积相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整体为海侵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为潮控河口湾沉积和陆棚相沉积,潮控河口湾沉积主要发育在M1SS-1、M1SS-2和M1SS-3旋回,微相类型主要有潮汐砂坝沉积、潮汐砂坪沉积、混合坪沉积及潮汐水道沉积等。陆棚相沉积发育在M1-Zone旋回,微相类型包括陆棚砂沉积和陆棚泥沉积。进一步分析沉积相展布和沉积环境特点,推断其沉积模式为河流相和潮控河口湾相—完整的潮控河口湾相—潮控河口湾相和小规模的陆棚相—发育含海绿石砂岩和泥岩的陆棚相。
2017年02期 v.32;No.163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7 ] - 王津;李锦锋;刘翰林;郑德德;辛良琦;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文献调研资料,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研究下寺湾油田雨岔地区延安组延7+8和延9储层特征(包括岩石学、物性、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对延安组延7+8和延9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并预测出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延7+8、延9储层主要以中-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不发育,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属于低-中孔、中-低渗孔隙型储层。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根据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延7+8、延9储层有利勘探区域以Ⅱ类和Ⅲ类储层为主,尤其是延9储层,Ⅰ类有利勘探区域有3个。预测数据表明,延7+8、延9储层油气分布面积大,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可深入勘探并部署井位。
2017年02期 v.32;No.163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1 ] - 黄琴;张建民;蔡辉;王月杰;刘彦成;
低阻油层类型繁多,成因不一,渤海湾盆地Y油田在测井解释和对比中存在低阻和高阻储层间互发育的三明治现象明显,利用经典的Archie公式预测低阻油层误差较大、识别精度较低。针对此问题,进行精细地质油藏描述,综合测井、录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岩石润湿性等资料研究,寻找主控因素,提出基于主控因素识别低阻油层的评价方法,建立主控因素与饱和度指数n的关系,修正经典的Archie公式,利用修正后的Archie公式可以准确预测储层的含油性,并成功应用于Y油田的生产实践,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在寻找隐蔽油气层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2017年02期 v.32;No.163 35-3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9 ] - 王成俊;谷潇雨;李晓;畅斌;宋俊强;崔淑霞;刘洪志;田丰;董昭;Nasir Khan;
通过孔渗测定、电镜扫描、铸体薄片、阴极发光、高压与恒速压汞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SMG探区长8段致密储层的孔渗关系、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及尺寸分布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结果表明:该区长8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52%,平均渗透0.113×10-3μm~2,孔渗关系复杂,井间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碎屑组分以长石为主,属长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长石等溶孔,绿泥石与泥质填隙物含量较高,使得孔渗条件进一步变差,属微孔-微喉型结构;依据压汞参数及毛管力曲线特征将长8储层分为3类:Ⅰ类为低门槛压力-高进汞饱和度型,Ⅱ类为低门槛压力-低进汞饱和度型,Ⅲ类为高门槛压力-低进汞饱和度型,Ⅰ类储层最好,属于"优质"储层,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2017年02期 v.32;No.163 40-4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2 ]
- 李小龙;李建雄;周丽萍;张凯文;刘耀华;陈昱辛;
通过柱坐标系建立井筒及径向井眼的应力分布模型,利用张性破裂准则预测裂缝的起裂,并将模型导入MATLAB进行编程实例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条件下的近井带最大主应力分布,绘制最大主应力变化曲线,分析各参数对裂缝起裂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大型真三维物模开展径向井引导裂缝定向起裂的实验研究,明确压裂裂缝的扩展状态,验证径向井对裂缝的定向起裂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无论外界条件如何改变,最优起裂位置仍然在径向井处;随方位角的增大最大主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变化;最大主应力随应力差的增大而增大;随径向井直径的增大最大主应力略微增大。
2017年02期 v.32;No.16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4 ] - 黄勇;王业飞;孙致学;张明明;侯宝峰;
为了提高注水效率,以流线数值模拟为基础,建立注水机理模型并分析单井注采对应关系以及注水效率,提出了通过调整单井注采量以优化注水效率的方法。以高含水油田H3区块为例,保持总注采量一定,对区块每隔1 a进行一次单井注采量的调整,利用流线数值器进行开发指标预测。结果表明:调整注采量后,区块日产油量增加,模拟3 a累积增油1.24×104m~3,优化后的区块平均注水效率提高3.2%。
2017年02期 v.32;No.16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95 ] - 陆云龙;王明方;李兴丽;崔云江;赵书铮;
针对岩心实验成本高、非均质差异及数据量有限,难以大范围获取及使用相渗数据的难题,根据黄河口凹陷相渗实验数据特征,通过对数据归一化处理,引入反映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特征指数λ对归一化数据进行特征值提取,通过特征指数消除孔隙结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相渗曲线变化规律趋于一致,进而拟合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构建出黄河口凹陷相渗曲线。结果表明,特征指数λ与束缚水饱和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构建的油、水相渗曲线与黄河口凹陷实验数据吻合度较高。在缺少相渗实验数据时,该方法可以作为估算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有效方法。
2017年02期 v.32;No.16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张磊;黄勇;何小东;杨洪;林伯韬;栾海军;
为了定量获取注采井间连通及扩容信息,以风城油田SAGD挤液预处理启动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扩容过程中储层变形及渗流特性,通过监测压力,结合德雷克-普拉格力学本构模型,按照比值定义法、权重思想和乘法原则建立了扩容过程中的水力连通模型,依靠数据分析中回归方法得出了扩容半径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风城SAGD超稠油储层的水力连通系数为0.6~0.8,系数越大,扩容区域越大,后期预热蒸汽用量越少。模型预测与实际监测数据吻合效果好,相对误差小于5%,说明建立的水力连通模型是有效的。
2017年02期 v.32;No.16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9 ] - 李霄;姬二佳;李渊博;晁利宁;
采用FLUENT对内置电缆连续油管内原油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电缆弯曲度和弯曲段长度对油管内流体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流量一定时,随着弯曲度增加,井段内宽、窄间隙处流体的速度差增大,而沿程压降随弯曲度的增大而减小;弯曲度一定时,井筒长度对流体在偏心环形空间中流动速度的影响很小,沿程压降随井筒长度呈线性增加。
2017年02期 v.32;No.16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尚海燕;周静;谢海明;
提出利用OFDM传输方案在随钻声波信道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首先分析了随钻声波钻杆信道的频谱资源和衰落特性,然后对OFDM的传输方案进行分析与实现,包括OFDM循环前缀的设计和OFDM系统参数的选择,最后对所设计的传输方案在随钻声波2个给定信道上进行了传输仿真。结果表明:在BPSK相位矫正的基础上,由100根钻杆级联信道上,绝大多数研究频点的传输误码率很低,信息传输是可靠的;由200根钻杆级联信道上,绝大多数研究频点的传输误码率都相当高,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措施,可以认为此时信道不可用。
2017年02期 v.32;No.163 76-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高嘉祺;陈明强;
针对目前国际油气价格大幅度变动,中国国内大部分油田出现成本费用大于产出效益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净现值计算方法的理论,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构造模型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经济下限预测模型,并通过不同建井费用和不同内部收益率下的矿场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情况下水平井产能经济下限预测准确,误差相对较小,可用于类似地质条件下水平井的产能经济下限预测,研究结果对水平井开采的最终效益最大化及对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经济有效开发具有借鉴价值。
2017年02期 v.32;No.16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6 ] - 王增宝;赵修太;陈木君泽;翟东启;
采用具有架装结构能够吸附并储存交联剂的硅铝酸盐矿物作为刚性内核,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主要聚合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通过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引入疏水基团,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内刚外柔堵剂。通过静态性能评价实验对内刚外柔堵剂的吸水膨胀性能、耐温抗盐性能、封堵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内刚外柔堵剂可吸水体积膨胀6.0倍,质量膨胀12.0倍,吸水饱和时间大约10 h;在高盐条件下(50 g/L氯化钠溶液、10 g/L氯化钙溶液),吸水膨胀倍数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能;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耐温可达200℃;具有弹性变形推进和可进行二次封堵的优点,其封堵率可达99.5%,经过10 PV的冲刷后,封堵率仍可达到96.7%,封堵效果良好。现场试验3口蒸汽吞吐井,1口蒸汽驱井,均取得了良好的调堵增油效果。
2017年02期 v.32;No.163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5 ] - 彭小强;韩晓强;张继周;杨洋;武俊学;安斌;
为了解决THAI火驱在矿场试验中空气沿水平井突进以及水平井生产管柱结焦堵塞的问题,以新疆油田A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耐压5 MPa、耐温600℃),研究了THAI火驱过程中燃烧区带展布情况以及稳定燃烧调控方法。结果表明:已燃区覆盖的区域具有"船头"的形貌特征,超覆燃烧明显,将已燃区控制在水平井外是稳定燃烧的关键,燃烧腔的横向扩展长度与THAI火驱动用程度相关;在THAI火驱过程中,实验采用5~7 L/min的注空气速度、生产压差控制在50~70 k Pa范围内,能够维持燃烧前缘的稳定推进。该稳定注气流量和生产压差的调控方法在新疆油田A稠油油藏火驱先导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2017年02期 v.32;No.163 93-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6 ] - 郭钢;薛小佳;吴江;刘锦;李楷;范华波;
致密油气藏压裂对压裂液的需求从常规的交联冻胶向低黏液体和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转变。从分子设计入手,合成了新型耐盐减阻剂,研发了用于致密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的新型耐盐低伤害滑溜水压裂液体系。根据标准SY/T 5107-2005对该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盐、耐温、耐剪切性能,良好的黏弹性,持续的减阻稳定性,可回收再配液。油田现场试验表明,新型压裂液体系能够适应在线连续混配,施工效果明显。
2017年02期 v.32;No.163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7 ] - 杨红;江绍静;王宏;李鹏宇;南宇峰;杜晓丹;
针对延长油田靖边乔家洼油区由于储层微裂缝发育而出现的受益井区生产井发生CO_2气窜的问题,采用非均质人造岩心开展水气交替驱、小分子胺封堵后的CO_2驱和改性淀粉封堵后的CO_2驱实验,同时采用径向流模型开展了验证实验,以评价3类方法抑制CO_2气窜的适应范围及在目标储层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小分子胺封堵后的CO_2驱及改性淀粉封堵后的CO_2驱3类方法抑制CO_2气窜和提高CO_2驱油效率在储层中的渗透率级差适用范围分别为小于30、30~150、150~500;3类方法在目标地层的适应性较好。
2017年02期 v.32;No.163 105-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6 ] - 李博;刘刚;隋冰;赵家良;陈雷;卢兴国;
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环道,开展了不同颗粒加入量、不同管道倾角下的油携杂质实验;并用FluentDEM耦合的方法,模拟了实验条件下颗粒被清除出管道的临界流速,与实验结果对照后发现,该模拟方法能有效预测颗粒在管道内的临界流速。基于该模型,进一步讨论了颗粒构型、颗粒密度、管径等参数对临界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易在管道的上倾-水平段沉积;临界流速与管道倾角成正比;颗粒的球度大于0.90时,临界流速随着球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数值模拟的范围内,临界流速几乎不受颗粒密度的影响;随着管径的增大,临界流速减小。
2017年02期 v.32;No.163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3 ] - 王卫;
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3D油藏地质模型的新型测井分析平台,该平台将传统的油藏描述、专家系统和知识库进行有机融合,可改变传统的测井分析模式。具体包括:(1)利用地震成果资料和区域测井资料自动构建3D油藏地质模型,且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平面图件,以使解释人员全面掌握目标井所在的区域信息,为解释人员提供感性认识;(2)通过邻井自动对比技术自动生成目标井成果,为分析人员提供初步的解释结果;(3)测井分析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测井分析;(4)系统依据分析结果自动更新区域3D地质模型,为下一口井解释提供参考。由于3D模型直观地反映地层特性、地层分布特征、油气分布状态等,能够使测井分析家更好地把握目标层特性,提高解释符合率。最后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2017年02期 v.32;No.16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