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雯;王彦春;强敏;
根据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横波测井资料开展岩石物理分析与AVO正演;进行纵波、转换波资料联合标定,改进了在模型正演控制下的纵波、转换波匹配方法;利用多分量资料属性分析技术定性预测了主要目标层段储层物性与含气性的变化;开展了基于各向异性理论的多分量叠前联合反演,半定量地预测有效砂体分布。对苏里格地区实际资料的研究,降低了纵波地震技术的多解性。
2016年04期 v.31;No.15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李浩;陈占军;任战利;王力;林进;李云;何剑;
通过对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山2段与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的砂岩类型、岩屑组分、粒度分布、孔隙类型、孔喉结构、物性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储集层段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屑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2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岩屑,仅有少量长石;3储层碎屑骨架颗粒主要为中砂,其次为粗砂,粉砂与砾石颗粒较少;4储层孔隙度普遍小于10%,渗透率主要介于(0.005~0.23)×10-3μm2,为致密型储层;5储层层内与层间的非均质强。将该区储层按物性特征划分为4类:优质储层,良好储层,差储层及非有效储层。
2016年04期 v.31;No.15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9 ] - 王贵清;徐明;文得进;刘丹丹;王峰;宋春枝;韩艳;
为解决通过f-k滤波法提取的反射波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相关法提取远探测声波成像测井的反射波,把双树复小波变换和慢度时间相关法结合起来提取反射波,较好地抑制了直达波和噪声,提高了反射波的信噪比和相关性。实验数据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多尺度相关法提取的反射波同相轴清晰、信噪比高,是一种反射波测井高精度的波场分析方法。
2016年04期 v.31;No.159 14-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9 ] - 祝彦贺;张道旻;陈桂华;陈晓智;韩刚;
通过对上扬子地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2套地层在岩相古地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含气性和保存条件存在差异。差异对比的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区呈现连片式的相对连续分布,可通过TOC质量分数平面分布和构造活动强度筛选有利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区呈现孤立分散状,应该在弱改造、底板完整的地区筛选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区块进行有利区勘探。
2016年04期 v.31;No.159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5 ] - 刘江涛;黄志龙;童传新;朱建成;
以莺歌海盆地富CO_2气藏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结合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CO_2的成因类型,分析了富CO_2气藏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富CO_2气藏CO_2主要为无机岩石化学成因,有少量幔源气混入;富CO_2气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底辟带底辟构造1 000~2 000 m深度范围内,东方区CO_2体积分数分布于0~18%和54%~88%这2个区间,且同一底辟构造内,下部储层CO_2含量高于上部储层,断裂附近储层CO_2含量高于远离断裂储层,乐东区CO_2体积分数介于0~88%,CO_2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两区底辟发育特征不同是CO_2分布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央坳陷带底辟区巨厚钙质砂泥岩沉积、高地温场和大地热流背景及泥底辟的周期性活动是富CO_2气藏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中央坳陷带非底辟区和莺东斜坡带无成规模富CO_2气藏分布。
2016年04期 v.31;No.159 25-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5 ] - 李跃林;段迎利;王利娟;郭海敏;何胜林;
通过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划分出4类流动单元;依据统计发现的油层深侧向电阻率与储层有效孔隙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每类流动单元原始地层电阻率反演模型,进而根据当前地层电阻率的下降值ΔR实现不同流动单元水淹层的定量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小层水淹程度与实际动态资料基本相符。本文方法适用于深度相差不大、泥质含量较低的同一地质小层水淹程度评价。
2016年04期 v.31;No.159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3 ] - 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部北缘边界断层活动、烃源岩热演化及成藏史等综合分析,定量探讨了生烃期边界断层活动与油气差异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烃期主要为馆陶组至现今,断层活动以"弱—弱—强"为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断层活动弱(活动速率小于10 m/Ma),在明化镇组中期(约7.5Ma),烃源岩由生烃进入主要生烃阶段,油气向古近系圈闭中运移并成藏,断层以封堵作用为主。在明化镇组上段(大约5.3 Ma)开始,烃源岩进入高熟阶段,断层活动增强,油气开始差异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小于10 m/Ma时,油气主要在古近系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在10~25 m/Ma时,断层具有一定的输导作用,且对古近系油气藏造成一定的破坏,油气主要在古近系和馆陶组分布;当断层活动速率大于25 m/Ma时,断层主要起到输导作用,且古近系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向浅层运移并在新近系成藏。
2016年04期 v.31;No.159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7 ] - 刘秉晞;贺志亮;陈宇;张汉生;宋超;张春燕;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沉积背景,以岩心、薄片、测井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类型、成分及颜色、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测井相等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研究了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油层组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不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缘、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残余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对油气的聚集起主导作用。在三角洲前缘建设期的长61、长62、长63砂体巨厚,平面连通性较好,是主要油层发育段。
2016年04期 v.31;No.159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4 ]
- 吴新民;牛步能;马云;
通过天然岩心人工造缝,近似模拟实际成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裂缝,将基岩与微裂缝岩心并联进行岩心流动实验,研究固相颗粒对微裂缝-孔隙型储层的伤害规律。室内实验表明:固相颗粒对基岩岩心的伤害率为65%,伤害深度为0~6 mm;对微裂缝岩心的伤害率为90%以上,伤害深度为裂缝的长度,且经历伤害—伤害部分解除—二次伤害的过程。通过刷端面和反驱实验模拟现场洗井和负压返吐工艺,表明基岩岩心伤害可以部分解除,微裂缝岩心伤害不能解除,固相颗粒进入储层后堵塞裂缝,可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防止水窜,从而增加注水驱油效率。
2016年04期 v.31;No.15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刘进祥;卢祥国;王荣健;马立华;张宝岩;
为保证强碱三元复合驱在大庆油田萨中地区顺利实施,开展了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及其影响因素、岩心渗透率极限及其影响因素和驱油剂分子线团尺寸与岩石孔喉半径匹配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随聚合物浓度升高,聚合物溶液中Dh呈"增大—减小—增大"趋势;随剪切强度增大,聚合物溶液中Dh先降低后升高。驱油剂岩心渗透率极限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增大而增大,随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油藏岩石与驱油剂聚合物的适应性受岩石渗透率、聚合物浓度、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剪切强度等因素影响,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孔喉半径中值/Dh"范围通常在11~21。
2016年04期 v.31;No.15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廖长霖;吴向红;王喻雄;杨胜来;马凯;冯敏;
通过室内实验对南苏丹高凝油油藏因析蜡导致地层冷伤害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析蜡点后,高凝油中蜡晶体析出,呈现非牛顿流体特征,具有剪切稀释性和触变性,随着温度降低,析出的蜡颗粒半径逐渐变大,很容易在孔隙喉道处被捕集,造成地层冷伤害;渗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渗流体系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油水相渗两相区范围变窄,等渗点右移,油水两相渗流能力降低;当温度低于析蜡点时,油水流度比增大,导致见水早、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都明显低于温度高于析蜡点的水驱效果。建议南苏丹高凝油油藏在实施注水开发时应保证注入水到达井底的温度高于地层原油的析蜡点,防止地层冷伤害的发生。
2016年04期 v.31;No.15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3 ] - 王子健;卢祥国;张婧;张宝岩;金玉宝;张月仙;宋茹娥;
为了优选出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增油效果最好的调驱剂体系,以大庆杏树岗油田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恒速和恒压条件下的多种调驱剂在强碱三元复合驱后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弱碱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凝胶+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组合以及"聚合物凝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组合都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聚合物凝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组合液流转向效果较好,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采收率增幅也较大。
2016年04期 v.31;No.15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9 ] - 吕心瑞;黄朝琴;赵娟;
为了模拟考虑非均匀基质情况下裂缝的特殊导流作用,采用离散裂缝模型结合有限体积方法进行多裂缝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两相流动模拟研究,对裂缝显式降维处理,根据基质岩块非均质特征分区划分Delaunay三角网,以此为基础构建非均匀控制单元,采用有限体积法推导其数值计算格式,并基于IMPES方法进行求解。该方法避免了由于介质交界面处渗透率变化较大、利用标准有限体积方法产生不准确速度场的问题,实现了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模拟。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开展了含复杂裂缝非均匀基质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数值模拟研究,为此类油藏的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04期 v.31;No.159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孙哲;卢祥国;郭琦;王春丽;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油接触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表面活性剂和碱会转移进入到油相中去,但聚合物却难以进入;随油水体积比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和碱在油相中分配系数增大,但二者作用机理不同;原油组分、乳化、碱和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均有影响;与聚驱相比,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注入压力较高,含水率较低,采出程度的增幅较大。
2016年04期 v.31;No.159 82-8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1 ] - 张喜凤;吴新民;高晓荣;
应用哈克旋转流变仪研究了韦兰胶水溶液在地层温度40℃下静态、动态流变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韦兰胶水溶液黏度高,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其流变曲线符合幂律模式,具有剪切稀释性、良好的抗温性和较高的黏弹性,无触变性。浓度升高,韦兰胶水溶液的黏度增加,黏弹性增大。当韦兰胶水溶液质量浓度为1 g/L时,G'与G″在低频区相交,当质量浓度大于1 g/L时,G'与G″无交点,且G'>G″,表现为类似固体的弹性行为。韦兰胶水溶液在不同酸碱环境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盐(Na Cl、Ca Cl2)对其黏度影响不大。韦兰胶良好的增黏性、抗温性使其有望成为新型的钻井液添加剂,较强的黏弹性可以在三次采油中应用。
2016年04期 v.31;No.159 88-9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9 ] - 吴亚;杨涛;陈世军;陈刚;
通过对化子坪联合站含油污泥的组分分析以及含油污泥沉降实验,对调剖体系中的分散剂、悬浮剂、交联剂进行筛选,并对复合调剖体系配方进行优化。优化配方为:质量分数15%的含油污泥、0.5%的烯基磺酸钠与0.4%的疏水聚丙烯酰胺KYPAM溶液预先混合,加入0.5%柠檬酸锆、2%尿素、1.5%甲醛交联剂。70℃下候凝2 d,含油污泥-聚合物复合凝胶黏度达20×103m Pa·s以上。通过模拟实验评价了调剖效果,注入量0.3 PV及以上时,封堵率达到99%以上,突破压力提高到10 MPa以上。
2016年04期 v.31;No.159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0 ]
- 赵志峰;文虎;高炜欣;郭军;
为提高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中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能力,针对管道大数据的特点,以管道外腐蚀中的土壤腐蚀数据管理与分析为例,对土壤电阻率、氧化还原电位、氯离子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含水量、p H值6种土壤腐蚀多因素指标,运用粗糙集方法构造管道土壤腐蚀多因素指标数据集,建立决策表,进行原始数据约简,以及结构重要度分析,从而在多指标因素中找到反映该地区土壤腐蚀特点的核心判别指标,并根据其核心指标因素利用决策树规则,按照多指标因素中结构重要度的大小对决策树结构进行优化,建立分类规则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因素管道土壤腐蚀诊断决策。利用模型对川气东送梁平管道段的检验样本进行了实例分析,诊断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2016年04期 v.31;No.15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3 ] - 王欣;高炜欣;武晓朦;王征;李华;
以埋弧焊管焊缝的X射线检测图像为对象,通过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模糊识别实现了对缺陷的识别。为提高识别精度与实时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采集图像的像素矩阵进行了主元分析,结合模糊识别中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圆形缺陷和线形缺陷进行识别。相比于传统的通过提取缺陷的若干几何特征分类识别的方法,此方法具有算法简单、占用内存空间小、识别准确率高、实时性强等特点。最终平均识别率可达到90.93%,能够较准确地对焊缝缺陷进行分类识别。
2016年04期 v.31;No.15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28 ] - 林亮亮;陈洋;徐璐;
提出了一种基于眼动输入的手机解锁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Ada Boost级联分类器进行人脸区域检测,利用眼部特征点建立眼睛相对坐标系,进行人眼视线方位的估计;然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视场坐标系中的凝视区域进行聚类;最后使用随机生成的密码序列对视线方位进行加密。实验结果表明,该身份认证方法具有较高的认证精度和效率。
2016年04期 v.31;No.159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