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治利;刘洪军;张枝焕;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妖魔山与红雁池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样品为例,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方法,系统分析中二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烃源岩厚度大,表征有机质丰度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等地球化学参数均显示达到较好—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1型为主,显微组分多为孢子体、角质体以及藻类体,以富氢组分为主,有机质成熟度Ro在0.6%以上,而在凹陷深部二叠系成熟度更高,三叠纪早期达到生油高峰,到目前为止已经结束生烃。总体上,中二叠统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具有勘探价值。
2016年03期 v.31;No.15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6 ] - 毛凤军;刘邦;刘计国;唐琪;陈忠民;郑凤云;李早红;
采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系(WCARS)Termit盆地古近系-下白垩统原油中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划分了Termit盆地原油族群。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原油中C29相对于C27和C28规则甾烷含量高;C304-甲基甾烷丰度低或未检测出;C26-C27-C28三芳甾烷组成中,C2720R和C2620S异构体丰度相对较低;三芳甲藻甾烷相对丰度较高。这些原油应同属一个原油族群(族群Ⅰ),来自同一个烃源灶。而来自DD-1、DD-2、D-1和T-1等部分井的原油中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低于族群I原油,并检测出较高丰度的C30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分布也明显不同,应属于另一原油族群(族群Ⅱ)。在Termit盆地寻找族群II的原油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2016年03期 v.31;No.158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 - 贺永红;任战利;陈占军;邓亚仁;葛云锦;焦健;李红进;陈西畔;师学耀;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8段的岩心分析、薄片鉴定、压汞测试等研究,认为该区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湾沉积微相,砂体多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为细粒级别长石砂岩。物性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为特低孔、超低渗、特小孔道、细微喉型储层。按物性及与含油气关系可将储层分为4类:Ⅰ、Ⅱ类为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Ⅲ类仍具一定开发价值,Ⅳ类几乎无油气显示。根据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及含油气特征,预测有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
2016年03期 v.31;No.158 17-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4 ] - 付广;邓玮;王伟;王浩然;
通过油气势能汇聚脊和条带状砂体分布预测,分别建立了大面积连续分布和条带状分布砂体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大面积连续分布砂体和渤海湾盆地留楚地区东二段条带状砂体油运移路径的预测,其结果是台南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大面积连续分布砂体中发育从北至南6条油运移路径,留楚地区东二段条带状砂体发育从北至南3条油运移路径,台南凹陷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已发现的油均分布在从北至南6条油运移路径上,留楚地区东二段已发现的油均分布在从北至南3条油运移路径上,油分布与油运移路径有着较好的吻合关系。
2016年03期 v.31;No.158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7 ] - 吴海;赵孟军;卓勤功;徐祖新;白东来;周延钊;张冰;王琳;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结合岩心分析结果确定其现今残余油水界面位于5 057 m左右。结合包裹体岩相学、测温数据及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数据表明,储层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早期(23.53 Ma)充注的重质油由于缺乏有效盖层而散失,且此时地层埋藏较浅,地温低,石英矿物还未进入成岩胶结阶段,因此,无法记录该期油的充注。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圈闭大量形成,康村晚期(10~7 Ma)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聚集其中,该期油充注时间较长,包裹体以蓝绿和蓝色为主。第三期(2.5 Ma)天然气充注强度较大,改造了早期油藏,形成了迪那2凝析气藏的现今面貌。
2016年03期 v.31;No.158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1 ] - 张新宝;
针对目前石油类文献中岩石波阻抗(简称波阻抗)使用单位比较繁杂、混乱的问题,依据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并利用波阻抗定义公式和量的数学运算法则,推导波阻抗的量纲和单位,给出了波阻抗在MKS制(MKS unit system)、CGS制(CGS unit system)及SY/T 6580—2004波阻抗的标准单位,指出了一些石油类文献用波阻抗量的定义式中密度和波速的导出量单位直接定义波阻抗单位的不规范问题。
2016年03期 v.31;No.15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李凯;张浩;冉超;邵孟璟;
为了研究应力敏感引起的页岩储层渗透率变化及其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选取4块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岩心,采用"SCMS-B2型高温高压岩心多参数测量仪"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渗透率幂律模型与指数模型的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幂律模型相关系数较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的页岩气单井产能预测模型。以C-X井为例,分别应用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与不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比较,预测结果表明,用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计算的无阻流量为12.45×104m3/d,约为用不考虑应力敏感产能模型计算的无阻流量的38.82%;确定合理产量为(2.49~4.15)×104m3/d。建议生产时控制井底流压由原始应力缓慢降至20.51 MPa进行生产,并始终保持大于17.22 MPa。
2016年03期 v.31;No.158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2 ] - 林魂;张士诚;王飞;潘子晴;张翼飞;陈玉龙;
为了高效开发吉林油田X低渗凝析气藏,在分析原始井流物PVT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clipse软件PVTi模块建立组分模型,然后利用目标区块实际数值模型,对水力压裂裂缝参数及井底压力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正交优化。结果表明:水力压裂能提高凝析气井产能,日产气量提高7~9倍,日产油量提高3~5倍;增加裂缝长度比增加裂缝导流能力有效;目标气藏压裂井存在最优井底压力12 MPa;对于吉林油田X低渗凝析气藏,最优的压裂裂缝参数为裂缝半长280 m,裂缝导流能力22μm2·cm。
2016年03期 v.31;No.158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1 ] - 赵仁保;严伟;孔垂显;秦军;史艳玲;魏易光;杨娇龙;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原油在350℃且黏土存在条件下可实现点火及火线的推进;火线推进到燃烧管3/4处的采收率为60%;油墙的形成使得驱替压差增大,压降主要消耗在该段内,油墙的封堵效应,使得空气注入困难,燃烧变得不稳定。低渗稠油油藏火驱开发将面临2个难题:空气注入困难、火驱见效时间晚。
2016年03期 v.31;No.158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7 ] - 罗明良;孙涛;温庆志;刘小宁;范伟;廖乐军;
以阴、阳离子聚电解质为原料,应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RPM(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控水压裂液,评价了RPM溶液吸附、抗剪切及耐冲刷性能,并以油水相对渗透率为指标考察了RPM压裂液控水效果并分析其控水机理。考虑RPM吸附、滤失等因素,建立了低渗油藏RPM压裂液性能及注入参数优化模型。以长庆油田一口油井为例,综合考虑作业成本、产油量与含水率等因素,应用正交设计与数值模拟方法优化RPM控水压裂液的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滤失深度比及注入体积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RPM控水压裂液具有良好的抗剪切耐冲刷性能,通过物理化学吸附改变了岩石孔隙或微裂缝中油水渗流特性,尤其在高含水饱和度阶段可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80%以上;RPM控水压裂液的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滤失深度比以及注入体积分别在2~6、0.3~0.6与20~30 m3范围内控水稳油效果明显;选择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为5.0、滤失深度比为0.6的RPM控水压裂液在长庆油田高含水储层先导试验4井次,单井平均增油4.64t/d,含水率平均下降58.51%。
2016年03期 v.31;No.158 74-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7 ] - 秦文龙;黄甫丽盼;乐雷;肖曾利;李冉;杨江;
为实现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返排液的重新利用,开展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破胶液的界面性能和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温度为60℃的条件下,该类返排液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达到0.001 9 m N/m。同时提高温度和添加少量醇溶剂可进一步改善体系的界面活性,对Na Cl和Ca Cl2体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率在(0.758~1.593)×10-3μm2的天然岩心,相比单纯水驱,该类返排液平均驱油效率提高8.37%。该类返排液具有较强的界面活性,能够有效降低注入压力,提高驱油效果,可作为驱油剂应用于低渗透油藏。
2016年03期 v.31;No.15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0 ] - 李琪;王再兴;王耀稼;艾二鑫;
用窄槽流动模型模拟流体在偏心环空中的流动,结合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和Robertson-Stiff流体的流变方程,建立了稳态层流条件下的波动压力计算模型。利用自适应的辛普森积分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并对波动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Robertson-Stiff流体在偏心环空中的波动压力计算模型预测结果准确,采用的数值求解方法精度高,与已有的偏心环空波动压力计算模型结果对比误差在10%以内;在井眼环空处于完全偏心的情况下,波动压力梯度降低为同心环空的50%左右;当流性指数和管柱井眼尺寸比较大时,要对起下钻的速度严格限制。
2016年03期 v.31;No.158 86-9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3 ] - 韩成才;朱林;赵兴民;
根据电缆注脂头的工作原理和电缆结构特点,应用缝隙流原理,建立了电缆注脂头压力控制方程与阻流管数量计算方程。以某一电缆为例,应用2个方程确定了主要参数的选择原则;在3种高压井条件下分析了压力控制方程中的参数及系数。结果表明:井口压力、电缆起下速度、注脂口流量均是影响注脂头压力的主要参数,且每2个主要参数的变化量之间具有与系数相关的定比例关系。
2016年03期 v.31;No.158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张光伟;刘英海;
提出了一种动态偏置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工具角与工具面角调节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分别对钻井工具的工具角调节方法与工具面角调节方法进行了理论论证,并将2种不同参数的调节方法加以合并,对导向工具的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分析,提出3种对可控弯接头工具角与工具面角的控制方式,利用MATLAB软件分别对工具角和工具面角调节过程进行轨迹仿真。研究实现了导向工具根据工作需要对工具角和工具面角的灵活调节,并且在工具角与工具面角调节完成后使整个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2016年03期 v.31;No.158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