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朝利;王奇;张欣;
根据岩心分析、测井与试油资料,评价了彭阳油田长3段油藏成藏条件,厘定了关键成藏要素与成藏规律。长3段油藏烃源岩为延长组长6、长7段暗色泥岩,在早白垩世末期成熟,由断层、裂缝和延长组顶不整合疏导体系大量进入目的层。油藏经历了4次挤压抬升,三叠纪末期挤压奠定其构造形态,形成了鼻状和低幅度圈闭;后三期挤压使目的层整体抬升,但未破坏油藏圈闭。构造、储层与聚集条件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长3段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步于油气大量充注时期。受小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控制,长3段砂体宽度窄、厚度薄,且后期遭受了较强的成岩作用,决定了该油藏规模普遍较小。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兰朝利;王奇;张欣;
根据岩心分析、测井与试油资料,评价了彭阳油田长3段油藏成藏条件,厘定了关键成藏要素与成藏规律。长3段油藏烃源岩为延长组长6、长7段暗色泥岩,在早白垩世末期成熟,由断层、裂缝和延长组顶不整合疏导体系大量进入目的层。油藏经历了4次挤压抬升,三叠纪末期挤压奠定其构造形态,形成了鼻状和低幅度圈闭;后三期挤压使目的层整体抬升,但未破坏油藏圈闭。构造、储层与聚集条件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长3段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步于油气大量充注时期。受小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控制,长3段砂体宽度窄、厚度薄,且后期遭受了较强的成岩作用,决定了该油藏规模普遍较小。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冲;张超谟;张占松;吴义志;陈雨龙;邢艳娟;李超炜;
以王府断陷小城子地区登娄库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高精度的胶结指数m的模型,即胶结指数m与有效孔隙度和导电孔隙度差值的线性正相关表达式和导电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的指数表达式;其次,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参数的取值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目标区块储层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即孔隙结构效率和临界饱和度分别取平均值为0.183和0.15,比例系数是有效孔隙度的线性负相关函数;最后应用高精度胶结指数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处理了城A井、城B井的砂岩和砂砾岩储层,通过与岩心分析的含水饱和度相比较,认为2个模型均改善了低渗透砂砾岩储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冲;张超谟;张占松;吴义志;陈雨龙;邢艳娟;李超炜;
以王府断陷小城子地区登娄库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高精度的胶结指数m的模型,即胶结指数m与有效孔隙度和导电孔隙度差值的线性正相关表达式和导电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的指数表达式;其次,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参数的取值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目标区块储层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即孔隙结构效率和临界饱和度分别取平均值为0.183和0.15,比例系数是有效孔隙度的线性负相关函数;最后应用高精度胶结指数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处理了城A井、城B井的砂岩和砂砾岩储层,通过与岩心分析的含水饱和度相比较,认为2个模型均改善了低渗透砂砾岩储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江涛;卢坤辉;蔡英杰;李永杰;刘双莲;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与龙马溪组页岩上段两类页岩层开发效果迥异,为了探索其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依据,结合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资料,研究了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古氧相。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地层Fe、Mn含量低,U含量高,w(U)/w(Th)>0.75,Uau(即自生U质量分数)大于5×10-6,生物化石和沉积纹层保存完好,表现为典型的贫氧-厌氧沉积环境,有利于生物遗体的富集和保存,有机质含量高;随深度增加,龙马溪组页岩上段地层Fe、Mn含量逐渐降低,U、S含量增高,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增强,S含量与TOC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地层上部为典型的富氧沉积环境,生物遗体难以保存,有机碳含量低,地层下部为贫氧—富氧过渡性沉积环境,TOC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两类页岩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2016年02期 v.31;No.157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刘江涛;卢坤辉;蔡英杰;李永杰;刘双莲;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与龙马溪组页岩上段两类页岩层开发效果迥异,为了探索其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依据,结合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资料,研究了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古氧相。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地层Fe、Mn含量低,U含量高,w(U)/w(Th)>0.75,Uau(即自生U质量分数)大于5×10-6,生物化石和沉积纹层保存完好,表现为典型的贫氧-厌氧沉积环境,有利于生物遗体的富集和保存,有机质含量高;随深度增加,龙马溪组页岩上段地层Fe、Mn含量逐渐降低,U、S含量增高,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增强,S含量与TOC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地层上部为典型的富氧沉积环境,生物遗体难以保存,有机碳含量低,地层下部为贫氧—富氧过渡性沉积环境,TOC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两类页岩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2016年02期 v.31;No.157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正和;丁邦春;闫剑飞;门玉澎;张海全;
为了进一步促进芦草沟组非常规油气勘探,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已有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所呈现出的三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将芦草沟组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组合段。芦草沟组包含了扇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体系。上段为前扇三角洲至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页岩夹碳酸盐岩夹层为显著特征,是最优质的区域性重点烃源岩,具较好页岩气勘探潜力。中段为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岩与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互层为显著特征,可构成具良好勘探潜力的致密储层;下段为扇三角洲平原-前扇三角洲沉积,岩性组合横向变化较大,由砂砾岩、粗细砂岩过渡为粉砂岩及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既是常规油气目标层,又具非常规勘探潜力。芦草沟组自下而上整体呈现为一个相对湖平面上升的湖扩过程。
2016年02期 v.31;No.15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王正和;丁邦春;闫剑飞;门玉澎;张海全;
为了进一步促进芦草沟组非常规油气勘探,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已有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所呈现出的三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将芦草沟组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组合段。芦草沟组包含了扇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体系。上段为前扇三角洲至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页岩夹碳酸盐岩夹层为显著特征,是最优质的区域性重点烃源岩,具较好页岩气勘探潜力。中段为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岩与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互层为显著特征,可构成具良好勘探潜力的致密储层;下段为扇三角洲平原-前扇三角洲沉积,岩性组合横向变化较大,由砂砾岩、粗细砂岩过渡为粉砂岩及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既是常规油气目标层,又具非常规勘探潜力。芦草沟组自下而上整体呈现为一个相对湖平面上升的湖扩过程。
2016年02期 v.31;No.15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解茜草;孙超;仵杰;
针对砾岩储层岩性复杂、电阻率测井响应受岩石骨架和孔隙结构影响严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岩石亲油和岩石亲水2种砾岩地层模型,研究基于COMSOL有限元计算软件的恒定电场中砾岩地层电阻率的三维数值计算方法及复杂砾岩地层模型网格剖分方法,分析各向异性砾岩地层中的电流分布,揭示了砾岩地层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给出了由电阻增大系数和含油饱和度数值拟合后确定各向异性砾岩地层岩性参数的方法,为砾岩油藏的评价和解释提供依据,扩展对各向异性的认识。
2016年02期 v.31;No.157 33-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解茜草;孙超;仵杰;
针对砾岩储层岩性复杂、电阻率测井响应受岩石骨架和孔隙结构影响严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岩石亲油和岩石亲水2种砾岩地层模型,研究基于COMSOL有限元计算软件的恒定电场中砾岩地层电阻率的三维数值计算方法及复杂砾岩地层模型网格剖分方法,分析各向异性砾岩地层中的电流分布,揭示了砾岩地层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给出了由电阻增大系数和含油饱和度数值拟合后确定各向异性砾岩地层岩性参数的方法,为砾岩油藏的评价和解释提供依据,扩展对各向异性的认识。
2016年02期 v.31;No.157 33-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葛岩;刘成林;许恩爱;谢英刚;徐最;
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三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质量比准噶尔及塔里木盆地差。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在烃源岩类型、生烃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烃源岩类型包括灰岩、泥岩、碳质泥岩,且均经历了二次生烃,具有混源油气等特征。借鉴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柴达木盆地需加强寒武-奥陶、石炭系等古生界地层的整体勘探,岩体侵入对于烃源岩成熟度产生重要影响,古油藏、次生油气藏及混源油气藏共同构成以石炭系为油源的油气保存形式。
2016年02期 v.31;No.15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岩;刘成林;许恩爱;谢英刚;徐最;
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三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质量比准噶尔及塔里木盆地差。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在烃源岩类型、生烃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烃源岩类型包括灰岩、泥岩、碳质泥岩,且均经历了二次生烃,具有混源油气等特征。借鉴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柴达木盆地需加强寒武-奥陶、石炭系等古生界地层的整体勘探,岩体侵入对于烃源岩成熟度产生重要影响,古油藏、次生油气藏及混源油气藏共同构成以石炭系为油源的油气保存形式。
2016年02期 v.31;No.15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鹏鹏;胡煜昭;刘路;张桂权;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和溶洞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来探讨沥青来源及成因,试图为晴隆锑矿找矿勘查提供新依据。测试结果表明: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C元素质量分数平均86.67%,H平均3.32%,N平均0.27%,O平均3.52%;H、C原子比平均0.46;O、C原子比平均0.03;沥青Ro值1.99%~2.30%,具有很高的成熟度;沥青碳同位素实测值-27.7‰~-28.8‰,平均-28.1‰。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是早期古油藏因古地温升高发生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
2016年02期 v.31;No.157 44-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鹏鹏;胡煜昭;刘路;张桂权;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和溶洞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来探讨沥青来源及成因,试图为晴隆锑矿找矿勘查提供新依据。测试结果表明: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C元素质量分数平均86.67%,H平均3.32%,N平均0.27%,O平均3.52%;H、C原子比平均0.46;O、C原子比平均0.03;沥青Ro值1.99%~2.30%,具有很高的成熟度;沥青碳同位素实测值-27.7‰~-28.8‰,平均-28.1‰。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是早期古油藏因古地温升高发生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
2016年02期 v.31;No.157 44-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玉红;常毓文;吴向红;冯敏;马凯;
针对储层和流体层间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层系划分、井网部署影响因素对层状油藏开发效果影响程度不一的问题,结合实际层状油藏的储层特点和开发特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和层次分析理论,对海外H层状油藏采收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评价H油藏采收率对储层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级差、地层压力级差、油层厚度及采油速度等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层状油藏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对采收率影响最为明显,但从油藏储层和流体特征出发,油藏采收率对流体黏度级差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渗透率级差和地层压力级差,受储层厚度级差的影响最小。
2016年02期 v.31;No.15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玉红;常毓文;吴向红;冯敏;马凯;
针对储层和流体层间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层系划分、井网部署影响因素对层状油藏开发效果影响程度不一的问题,结合实际层状油藏的储层特点和开发特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和层次分析理论,对海外H层状油藏采收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评价H油藏采收率对储层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级差、地层压力级差、油层厚度及采油速度等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层状油藏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对采收率影响最为明显,但从油藏储层和流体特征出发,油藏采收率对流体黏度级差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渗透率级差和地层压力级差,受储层厚度级差的影响最小。
2016年02期 v.31;No.15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亮;张晓东;汪娟;王娟;钟金银;李柱正;黄婷婷;
为提高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以塔中I号气田Ⅱ区高、特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为例,建立了最大反凝析速度判别方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开展不同储层类型的高、特高含凝析油型凝析气藏单井周期注气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1根据反凝析液量与压力变化关系得到的单位压降凝析液析出速度拟合特征曲线会出现多个极值点,第1个极大值点是单位压降凝析油析出速度最快压力点,第1个极小值点是保压开采最低压力点;2衰竭开采反凝析程度越大,则凝析气中组分含量比值(C2—C6)/C1越大,则周期注气提高凝析油采收率越高;3水侵体积系数越大,裂缝发育程度越小,基质(洞穴、孔洞储层)与裂缝耦合程度越高,则周期注气提高凝析油采收率越高;4相对衰竭开采,注入C1、C2均能一定程度提高凝析油产量,C2抽提、驱替凝析油效果更好。
2016年02期 v.31;No.157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程亮;张晓东;汪娟;王娟;钟金银;李柱正;黄婷婷;
为提高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以塔中I号气田Ⅱ区高、特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为例,建立了最大反凝析速度判别方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开展不同储层类型的高、特高含凝析油型凝析气藏单井周期注气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1根据反凝析液量与压力变化关系得到的单位压降凝析液析出速度拟合特征曲线会出现多个极值点,第1个极大值点是单位压降凝析油析出速度最快压力点,第1个极小值点是保压开采最低压力点;2衰竭开采反凝析程度越大,则凝析气中组分含量比值(C2—C6)/C1越大,则周期注气提高凝析油采收率越高;3水侵体积系数越大,裂缝发育程度越小,基质(洞穴、孔洞储层)与裂缝耦合程度越高,则周期注气提高凝析油采收率越高;4相对衰竭开采,注入C1、C2均能一定程度提高凝析油产量,C2抽提、驱替凝析油效果更好。
2016年02期 v.31;No.157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天江;杨海恩;陈荣环;薛芳芳;
运用R/S分析法和分形理论计算调剖注入压力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及分形维数。对王窑长6油藏的6口井弱凝胶调剖注入压力曲线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调剖注入压力序列Hurst指数均大于0.5,平均值0.956 2,对应分形维数1.043 8。分段拟合时第一阶段Hurst指数平均值0.718 3,中后期0.969 4,对应分形维数分别为1.281 7和1.030 6,调剖注入压力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中后期注入压力上升的概率远高于初期,与分析堵剂在地层运移规律具有一致性。R/S分析法量化评价调剖注入压力是可行的。
2016年02期 v.31;No.157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天江;杨海恩;陈荣环;薛芳芳;
运用R/S分析法和分形理论计算调剖注入压力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及分形维数。对王窑长6油藏的6口井弱凝胶调剖注入压力曲线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调剖注入压力序列Hurst指数均大于0.5,平均值0.956 2,对应分形维数1.043 8。分段拟合时第一阶段Hurst指数平均值0.718 3,中后期0.969 4,对应分形维数分别为1.281 7和1.030 6,调剖注入压力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中后期注入压力上升的概率远高于初期,与分析堵剂在地层运移规律具有一致性。R/S分析法量化评价调剖注入压力是可行的。
2016年02期 v.31;No.157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魏波;陈军斌;谢青;张杰;王汉青;赵逸然;
考虑裂缝内流体流动和岩石受力变形,建立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数学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求解该模型。分析水平主应力、岩石力学特征参数及注入速度对裂缝扩展长度的影响,并研究多条裂缝的扩展及转向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弹性模量越大,泊松比越小,形成的裂缝越长;最小主应力越小,压裂液注入速度越大,裂缝扩展长度越长。同时扩展的2条裂缝之间存在应力干扰使裂缝向外转,裂缝间距越近,转向越明显。3条裂缝同时扩展,中间裂缝受到左右两边裂缝的制约作用,起裂较晚,扩展受到限制;随着压裂时间的延长,中间裂缝会摆脱两边裂缝的影响,冲出应力干扰区。
2016年02期 v.31;No.157 70-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魏波;陈军斌;谢青;张杰;王汉青;赵逸然;
考虑裂缝内流体流动和岩石受力变形,建立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数学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求解该模型。分析水平主应力、岩石力学特征参数及注入速度对裂缝扩展长度的影响,并研究多条裂缝的扩展及转向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弹性模量越大,泊松比越小,形成的裂缝越长;最小主应力越小,压裂液注入速度越大,裂缝扩展长度越长。同时扩展的2条裂缝之间存在应力干扰使裂缝向外转,裂缝间距越近,转向越明显。3条裂缝同时扩展,中间裂缝受到左右两边裂缝的制约作用,起裂较晚,扩展受到限制;随着压裂时间的延长,中间裂缝会摆脱两边裂缝的影响,冲出应力干扰区。
2016年02期 v.31;No.157 70-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华;胡小虎;王卫红;曾勇;郭艳东;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采用新的二项式方程评价页岩气井产能。裂缝参数是影响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无阻流量随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该方法可以在早期通过多工作制度试气资料确定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和初始无阻流量,并已成功应用于涪陵龙马溪组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
2016年02期 v.31;No.15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华;胡小虎;王卫红;曾勇;郭艳东;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采用新的二项式方程评价页岩气井产能。裂缝参数是影响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无阻流量随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该方法可以在早期通过多工作制度试气资料确定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和初始无阻流量,并已成功应用于涪陵龙马溪组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
2016年02期 v.31;No.15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于萌;铁磊磊;李翔;徐景亮;刘文辉;韩蕊;
在对国内外29个典型油田的油藏温度、原油组分(C1-N2、C2-C6、M(C7+))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交替条件期望变换(ACE)程序,建立了新的MMP(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ACE方法建立的MMP预测关联式与实验测试值吻合程度较高,且能够高效处理大批量数据。与现有经验公式对比表明:改进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平均相对误差(ARE)为5.22%,标准差(SD)为7.87%。另外,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C1-N2的摩尔分数和温度是影响MMP的主要因素。
2016年02期 v.31;No.157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萌;铁磊磊;李翔;徐景亮;刘文辉;韩蕊;
在对国内外29个典型油田的油藏温度、原油组分(C1-N2、C2-C6、M(C7+))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交替条件期望变换(ACE)程序,建立了新的MMP(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ACE方法建立的MMP预测关联式与实验测试值吻合程度较高,且能够高效处理大批量数据。与现有经验公式对比表明:改进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平均相对误差(ARE)为5.22%,标准差(SD)为7.87%。另外,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C1-N2的摩尔分数和温度是影响MMP的主要因素。
2016年02期 v.31;No.157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彦超;曲占庆;郭天魁;许华儒;龚迪光;
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水基压裂液对储层的不同伤害机理。结合常规流动实验,提出了一套评价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的综合性实验方法,建立了每种伤害机理与伤害程度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渗入岩心后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岩心内束缚水增加、可动水滞留以及固相大分子物质的吸附,从而引起储层渗透率降低,并且对于不同渗透性岩心其伤害规律大不相同,较低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比较高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普遍要大。
2016年02期 v.31;No.157 87-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曹彦超;曲占庆;郭天魁;许华儒;龚迪光;
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水基压裂液对储层的不同伤害机理。结合常规流动实验,提出了一套评价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的综合性实验方法,建立了每种伤害机理与伤害程度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渗入岩心后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岩心内束缚水增加、可动水滞留以及固相大分子物质的吸附,从而引起储层渗透率降低,并且对于不同渗透性岩心其伤害规律大不相同,较低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比较高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普遍要大。
2016年02期 v.31;No.157 87-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屈雪峰;孙卫;雷启鸿;黄海;霍磊;
利用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分析华庆油田长81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物性岩心的T2谱形态表现为3种类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低且级差较大,可动流体孔隙度非均质性强于可动流体饱和度,渗透率对可动流体参数的敏感性显著强于孔隙度;矿物成分成熟度、胶结及溶蚀作用是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孔率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关键参数;喉道具有连通性与储集性,喉道结构特征是引起微观孔隙结构内部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喉道结构特征的优劣直接体现在喉道的结构形态、分布尺度、大小、类型、分选性方面。喉道半径及结构特征制约着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2016年02期 v.31;No.15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屈雪峰;孙卫;雷启鸿;黄海;霍磊;
利用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分析华庆油田长81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物性岩心的T2谱形态表现为3种类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低且级差较大,可动流体孔隙度非均质性强于可动流体饱和度,渗透率对可动流体参数的敏感性显著强于孔隙度;矿物成分成熟度、胶结及溶蚀作用是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孔率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关键参数;喉道具有连通性与储集性,喉道结构特征是引起微观孔隙结构内部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喉道结构特征的优劣直接体现在喉道的结构形态、分布尺度、大小、类型、分选性方面。喉道半径及结构特征制约着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2016年02期 v.31;No.15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景全;安云飞;郑亚妮;颜珩烨;代吉建;
河南油田双河联合站采用曝气除硫工艺,但该工艺后续设备腐蚀现象严重。为了进行工艺优化,研究了脱硫塔曝气的气液比以及曝气前后SRB和硫形态的变化,利用动态失重法比较了脱硫塔前后污水的腐蚀性,并通过XRD/SEM/EDS对腐蚀产物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曝气除硫的气液比调整为0.5效果最佳。在气液比为0.6时,曝气50 min对SRB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脱硫塔曝气后其出口的腐蚀速率较进口减小一半,但出口由残余氧引起的腐蚀性仍较强,将脱硫塔出口至注水罐之间的钢管线更换为玻璃钢管线,收到了良好的防腐效果。曝气除硫后含有S8的悬浊液进入注水罐,S8和CO2协同效应引起的腐蚀速率高达1.33mm/a,建议在注水罐进口安装过滤装置或对注水罐进行防腐涂层处理。
2016年02期 v.31;No.157 99-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景全;安云飞;郑亚妮;颜珩烨;代吉建;
河南油田双河联合站采用曝气除硫工艺,但该工艺后续设备腐蚀现象严重。为了进行工艺优化,研究了脱硫塔曝气的气液比以及曝气前后SRB和硫形态的变化,利用动态失重法比较了脱硫塔前后污水的腐蚀性,并通过XRD/SEM/EDS对腐蚀产物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曝气除硫的气液比调整为0.5效果最佳。在气液比为0.6时,曝气50 min对SRB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脱硫塔曝气后其出口的腐蚀速率较进口减小一半,但出口由残余氧引起的腐蚀性仍较强,将脱硫塔出口至注水罐之间的钢管线更换为玻璃钢管线,收到了良好的防腐效果。曝气除硫后含有S8的悬浊液进入注水罐,S8和CO2协同效应引起的腐蚀速率高达1.33mm/a,建议在注水罐进口安装过滤装置或对注水罐进行防腐涂层处理。
2016年02期 v.31;No.157 99-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政钦;崔明月;蒋卫东;赫安乐;
延长油田七里村区块采油污水富含S2-、SO42-、HCO3-、SRB。室内静态腐蚀挂片实验及注水管线腐蚀垢样XRD分析可知,管线腐蚀主要是局部腐蚀,引起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采出水中高含硫。通过实验筛选出效果较佳的缓蚀剂Xasy-201及杀菌剂FW-BT01、FW-BT02以降低腐蚀速率。采用物理化学法对采出水进行净化处理,优选了污水p H值、除铁剂、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结果表明:当调节污水p H值为7.5、铁调剂RF-2质量浓度为25 mg/L,无机絮凝剂PAC质量浓度为30 mg/L、有机絮凝剂PAM(1 200万)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10 mg/L,硫含量明显降低,处理后污水的平均腐蚀速率小于0.007 6 mm/a,达到回注水水质标准,且与地层水配伍良好。
2016年02期 v.31;No.15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政钦;崔明月;蒋卫东;赫安乐;
延长油田七里村区块采油污水富含S2-、SO42-、HCO3-、SRB。室内静态腐蚀挂片实验及注水管线腐蚀垢样XRD分析可知,管线腐蚀主要是局部腐蚀,引起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采出水中高含硫。通过实验筛选出效果较佳的缓蚀剂Xasy-201及杀菌剂FW-BT01、FW-BT02以降低腐蚀速率。采用物理化学法对采出水进行净化处理,优选了污水p H值、除铁剂、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结果表明:当调节污水p H值为7.5、铁调剂RF-2质量浓度为25 mg/L,无机絮凝剂PAC质量浓度为30 mg/L、有机絮凝剂PAM(1 200万)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10 mg/L,硫含量明显降低,处理后污水的平均腐蚀速率小于0.007 6 mm/a,达到回注水水质标准,且与地层水配伍良好。
2016年02期 v.31;No.15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汝斌;史俊;苏碧云;赵婧;
以己二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吩噻嗪为阻聚剂,在甲醇介质中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室内合成了己二胺四丙酸甲酯(0.5G支化物),考察了阻聚剂种类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再以0.5G支化物为原料与乙二胺通过酰胺化缩合反应合成了己二胺四丙酰胺二胺(1.0G支化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G支化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己二胺)∶n(0.5G)=4.5∶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4 h,收率为92.87%。同时借助IR光谱及ESI-MS对1.0G产物进行了官能团验证和结构表征,研究并归属了该化合物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2-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汝斌;史俊;苏碧云;赵婧;
以己二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吩噻嗪为阻聚剂,在甲醇介质中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室内合成了己二胺四丙酸甲酯(0.5G支化物),考察了阻聚剂种类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再以0.5G支化物为原料与乙二胺通过酰胺化缩合反应合成了己二胺四丙酰胺二胺(1.0G支化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G支化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己二胺)∶n(0.5G)=4.5∶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4 h,收率为92.87%。同时借助IR光谱及ESI-MS对1.0G产物进行了官能团验证和结构表征,研究并归属了该化合物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
2016年02期 v.31;No.157 112-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