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兴;吴兴宁;孙六一;于洲;丁振纯;吴东旭;
岩心及薄片观察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和克里摩里组广泛发育白云岩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且属于埋藏白云岩化成因,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以及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和溶缝。成岩-孔隙演化分析表明,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主要由埋藏云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和埋藏岩溶作用形成,且优质储层分布受岩相、白云岩厚度、岩溶古地貌及断裂等控制。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克里摩里组剥蚀线与铁克苏庙—马家滩一线地区,桌子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央古隆起至乌拉力克组剥蚀线之间地区。研究区生储盖层配置关系良好,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有利条件,局部构造如断层遮挡和褶皱是寻找有利勘探目标的重要方向。
2016年01期 v.31;No.15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6 ] - 徐祖新;张义杰;王居峰;刘海涛;姜文亚;
沧东凹陷斜坡带是岩性油藏和致密油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区带。根据成因特点将孔二段时期广泛分布的斜坡带划分为2类:继承型斜坡和反转型斜坡。在孔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2类斜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斜坡带具有不同的油气空间分布特征,从斜坡低部位向斜坡高部位,继承型斜坡依次为致密油藏—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反转型斜坡依次为岩性油藏—致密油藏—构造油藏。
2016年01期 v.31;No.156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7 ] - 唐颖;李乐忠;苏展;吴晓丹;
以澳大利亚Galilee盆地Toolebuc页岩为例,在对现有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有机岩石学实验,讨论了厌氧还原环境和高藻类体含量对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介绍了反射率与荧光强度结合法、氢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图版法和多显微组分荧光变化法镜质体反射率校正的原理,并对Toolebuc页岩镜质体反射率进行了校正。研究认为:1Toolebuc页岩受厌氧还原环境、高藻类体含量因素影响,发生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现象;2反射率与荧光强度交会法和多显微组分荧光变化法是最准确的镜质体反射率校正方法,能够满足成熟或高熟页岩常规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的需要,但技术要求和成本高;3岩石热解法技术成熟,且实验成本低,可以作为低熟页岩成熟度标定的主要方法。
2016年01期 v.31;No.156 17-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9 ] - 吴欣松;江涛;刘旭武;
通过探井地层测温资料收集及地温梯度计算,建立了莫里青断陷基底埋深预测模型,确定了断陷内不同二级构造单元内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以及双阳组有效烃源岩的范围。研究表明,莫里青断陷地温场差异性主要受盆地构造背景的控制,推测在断陷西北缘的伊47—伊45—伊8井区的深层是值得进一步钻探的有利目标区,该区发育较大规模的双一段低位扇砂体且其上覆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十分优越。
2016年01期 v.31;No.156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5 ] - 唐志远;郭清正;邓强;王敏;魏天罡;
基于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对海区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将地质、地震资料相结合以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物源、构造和沉积等资料进行地质分析,确定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成藏区域的地质条件,然后在叠后振幅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合物地震BSR的基本响应特征,结合地质成藏条件,将本区域BSR分为4种基本类型。最终在叠前反演的基础上,预测水合物及其游离气的存在,圈定出水合物分布范围。认为水合物在研究区域海底浅层广泛分布,并且其分布受气源条件、储集空间、温度和压力条件同时控制。
2016年01期 v.31;No.156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3 ] - 王勇;陈祥;林社卿;严永新;陈丽丽;
为了明确春光探区原油特征,首先开展了周缘凹陷烃源岩评价,确定了各层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的基础上,将春光探区原油划分为3类,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和成藏期次研究结果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Ⅰ类原油(轻质油)分布于新近系沙湾组和西部侏罗系,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烃源岩;第Ⅱ类原油(中质油)分布于古近系和沙湾组,来自于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第Ⅲ类原油(稠油)分布于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和沙湾组,侏罗系、白垩系稠油是次生油藏,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成藏,后遭受水洗破坏,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又在新近纪充注成藏。沙湾组稠油是原生油藏,其中降解部分是白垩系稠油通过断层向上运移的,未降解部分是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
2016年01期 v.31;No.156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8 ] - 陈浩;陈和平;黄文松;万广峰;张超前;
综合岩心观察、测井、钻井和取样分析等资料,对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内Carabobo油区M区块Morichal段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Morichal段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其中,辫状河道与心滩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和沉积微相的展布。主河道沿南西—北东方向发育,溢岸\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仅在局部少量发育。
2016年01期 v.31;No.156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6 ]
- 常宝华;李世银;谢恩;孙贺东;江杰;陈苑;
针对缝洞型油气藏水体能量评价困难的问题,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物质平衡原理分析了缝洞型油藏见水前后油水产量变化规律,通过无因次简化得到产水、产油方程,经过无因次产水方程拟合分析及产油方程拟合验证,建立了一种新的缝洞型油藏有限水体能量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水体规模、避水高度及连通性等因素,以产水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曲线拟合方法求取水体规模、避水高度及连通性等相关参数。
2016年01期 v.31;No.156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 曹瑞波;
为了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聚驱后"正电胶调剖+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结果表明,正电胶可与油层中存留的聚合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絮状络合物堵塞高渗层,起到调整油层非均质性的作用。该技术发挥了正电胶调剖扩大波及体积、三元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作用,实现了"调、堵、驱"相结合。应用该技术,物理模型聚驱实验可提高采收率14.5%,效果显著。
2016年01期 v.31;No.156 58-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9 ] - 王帅;张乃禄;王萌;许磊;
针对近些年国内油气长输管道泄漏与爆炸安全事故频发,高后果区(HCAs)生产运行过程失效风险增大,以吴起—延炼输油管道为例,系统研究了高后果区的风险评价问题:(1)根据HCAs评分标准识别管线高后果区;(2)分析高后果区管段危险因素,建立抉择评语集及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运用模糊评价确定高后果区管段风险级数。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延炼输油管道D段HCAs风险级数为0.575 1,处于中等风险与较高风险之间,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016年01期 v.31;No.15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4 ] - 张飞;张士诚;张劲;邹雨时;周彤;
基于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的基本方程,建立起砂泥岩储层压裂裂缝扩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hesive黏结单元模拟压裂过程中裂缝起裂、扩展造成的损伤,定量描述裂缝延伸规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砂泥岩储层裂缝缝宽剖面呈"S"型,泥岩夹层裂缝宽度较砂岩缝宽小20%~35%,施工排量与砂泥岩层应力差对裂缝宽度影响较大,建议砂泥岩储层施工排量范围为3.5~4.0m3/min。在应力差高于4 MPa的砂泥岩储层,考虑夹层厚度的条件下优先实施分层压裂。
2016年01期 v.31;No.15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4 ] - 周彤;张士诚;邹雨时;李宁;郝思莹;
为了解页岩储层充填天然裂缝开启前、后的渗透率特征,利用四川盆地充填裂缝的不同页岩,结合裂缝面形貌测试,实验对比分析了天然裂缝原位闭合、剪切错位及酸处理后的渗透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充填裂缝矿物颗粒大,硬度高,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低于方解石充填裂缝。当剪切裂缝错位位移大于0.15mm时,渗透率大小主要受控于裂缝断面整体粗糙度。当错位位移小于0.15 mm时,充填矿物颗粒类型、大小控制的小尺度形貌更起决定作用。酸液溶蚀胶结物形成不整合面,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但也需要考虑酸液弱化页岩强度以及颗粒运移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2016年01期 v.31;No.15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5 ] - 温庆志;段晓飞;战永平;刘华;李杨;王淑婷;
为研究体积压裂过程中支撑剂在复杂缝网中的沉降运移规律,以离散化缝网模型为基础,应用复杂缝网模拟实验装置对6种结构缝网进行支撑剂沉降运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距井筒较近的节点,主裂缝砂堤形态垂直高度上出现"突变"现象,而较远节点,未出现"突变"现象;不同结构缝网,支撑剂在主裂缝中运移距离大小依次为:"一"型结构缝网、"T"型结构缝网、"H"型结构缝网、"TF"型结构缝网、"双T"型结构缝网、"十"型结构缝网;距离井筒较近的次生裂缝中,砂堤形成过程是携砂液携砂作用和支撑剂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距离较远的次生裂缝中砂堤形成过程中支撑剂的自身重力起主要作用。
2016年01期 v.31;No.156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05 ] - 王代刚;张环环;侯健;孙静静;罗福全;王伟;
引入三次B样条相渗表征模型,通过半迭代集合卡尔曼滤波(En KF)算法对见水前、后的生产动态数据进行自动历史拟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数值反演方法。以某径向流数值岩心模型为例,对比分析了三次B样条模型与幂律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幂律模型,三次B样条模型可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局部逼近,灵活性更强,反演精度更高。通过对径向流岩心驱替实验数据进行自动历史拟合,反演估算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驱替压差、累产油及累产水等观测数据拟合效果好,相对误差均小于5%,说明本文方法可靠性强,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2016年01期 v.31;No.156 85-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5 ] - 焦红岩;董明哲;张戈;李亚军;
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长缝压裂注水开发的渗流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长缝压裂复合流动渗流模型,并运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井网形式下的渗流规律及试井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穿透比下交错井网压力波及面积大于正对井网;正对井网和交错井网2种井网形式下,井底流体流动形态主要分为井筒存储、早期线性流、径向流、地层双线性流动、边界影响等5个阶段;与正对井网相比,油井穿透比对交错井网线性流持续时间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低渗油藏长缝压裂注水开发技术应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016年01期 v.31;No.15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1 ]
- 谢彬强;邱正松;郑力会;
以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钠(Na AMPS)、N-乙烯基己内酰胺(VCL)、二乙烯苯(DVB)为共聚单体,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制备了新型抗高温聚合物增黏剂SDKP,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凝胶色谱分别对SDKP的分子结构和平均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和测定,并评价了增黏剂SDKP在低膨润土钻井液和无固相钻井液中的抗温增黏性能。评价结果表明,SDKP在2.5%低膨润土钻井液中的抗温能力达230℃,在无固相钻井液中的抗温能力达190℃,其在钻井液中具有良好的抗温性能和增黏性能,抗温增黏效果优于国外同类代表产品HE300。最后通过热重分析、环境扫描电镜观测、高温黏度测试等手段,探讨了SDKP的抗温增黏作用机理。
2016年01期 v.31;No.156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7 ] - 袁俊秀;
从黏土矿物水化类型和作用力出发,结合NH-1的分子结构,研究了聚胺页岩黏土水化膨胀抑制剂NH-1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胺页岩抑制剂NH-1对页岩黏土水化膨胀的抑制作用包含4个方面:一是强吸附作用,抑制黏土的表面水化;二是离子交换作用,抑制黏土离子水化和渗透水化;三是插层作用,NH-1插入到蒙脱石001晶面中,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四是减弱地层的毛细管力,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并分别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张力及接触角测量验证了NH-1的抑制机理。用岩心渗透率实验测定了聚胺页岩抑制剂NH-1对低渗透地层的伤害,结果表明NH-1的加入对低渗透地层无伤害。
2016年01期 v.31;No.156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王巧敏;孙冰;初庆娣;严志宇;刘慧;朱小梅;于颖;
以海鸥4号分散剂和华北原油的混合物为对象,采用t检验比较法研究基于诊断比值的油指纹鉴别,旨在考察溢油分散剂对原油指纹的影响。首先,对分散剂及4个油样的GC-FID气相谱图进行比较,表明分散剂的加入会影响原油的谱图;然后,对油样中正构烷烃(包括姥鲛烷和植烷)的相对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散剂的加入改变了原油中正构烷烃(包括姥鲛烷和植烷)相对含量的分布,且影响明显;最后,采用t检验法对两两油样进行鉴别比较,发现添加不同量分散剂的原油与初始原油之间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指纹均不一致。诊断比C17/Pr和C18/Ph受分散剂的影响最大,Pr/Ph和C17/C18受分散剂影响较小,而(C23+C25+C27+C29)/(C24+C26+C28+C30)和(C19+C20)/(C19+C20+C21+C22)受分散剂影响最小。因此,溢油指纹鉴定需要考虑分散剂的影响。
2016年01期 v.31;No.156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马士越;李谦定;王甜甜;吴坤坤;王博;
以吡啶、溴代正丁烷为原料合成了溴代N-丁基吡啶离子液体([bpy]Br),使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运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对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离子液体[bpy]Br的液态温度为99.3~238.0℃。实验研究了离子液体[bpy]Br对CO_2的吸收性能和离子液体再生后对CO_2的吸收负荷。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bpy]Br质量分数的增加,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负荷增加;随着吸收温度的升高,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负荷减少;随着通入CO_2流量的增加,离子液体吸收CO_2达到饱和的时间缩短。离子液体再生后对CO_2的吸收性能基本不变。
2016年01期 v.31;No.156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