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雅洁;李百强;李洋;曹红霞;郭艳琴;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其中湖泊体系为浅湖沉积,三角洲体系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亚相,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浅湖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优质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整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展布,分流河道之间被分流间湾所分割,局部连片分布。
2015年04期 v.30;No.153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3 ] - 崔晓杰;史松群;朱端银;席文奎;
分析了有色反演、多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和地质统计反演3种地震反演方法在苏里格气田西区A井区储层预测研究中的储层纵向分辨率、砂体横向展布规律及钻井解释吻合率,认为地质统计反演的纵向分辨率与钻井解释吻合率较高,但是要兼顾有色反演及波阻抗反演的平面规律,综合这3种反演成果,可以精细刻画该井区盒8段储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该技术手段及研究流程对砂岩厚度较薄地区的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5年04期 v.30;No.153 6-1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6 ] - 赵忠军;朱亚军;李浮萍;罗川又;张志刚;石林辉;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使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了本区的主要储集空间。致密砂岩储层岩心的孔喉中值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主流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程度,说明主流喉道半径对渗透率起主要的控制作用,主流喉道半径0.7~1.8μm。大喉道对高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贡献大,而小喉道对特低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贡献大,从而导致致密砂岩储层渗流阻力大,开发难度增加。
2015年04期 v.30;No.153 1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7 ] - 武明辉;金晓辉;徐旭辉;蔡利学;程喆;张海君;
由于不同勘探程度的油气区块面临的地质勘探风险不同,资源评价的主要矛盾不同,为了准确划分研究区块的勘探程度,正确评价区块的勘探潜力,调研了现有勘探程度划分方案,统计分析了A探区截至2012年的勘探数据,结合A探区实际勘探资料,提出了定性与定量方案相结合的划分方法。
2015年04期 v.30;No.153 18-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8 ] - 陈五泉;
以沉积及有机地化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新近系上新统张家坡组生物气烃源岩的地质及地化特征,借鉴柴达木盆地的技术经验评价了生物气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及烃源岩标准,其结果是:1张家坡组烃源岩以浅湖-较深湖相的暗色泥质岩为主,分布广厚度大,是渭河盆地最好的烃源岩;2烃源岩有机碳(不可溶)平均质量分数0.49%,总有机碳(不可溶和可溶)质量分数1.76%,有机质丰度高,属于好烃源岩标准;3有机质类型以Ⅱ1腐殖腐泥型和Ⅰ腐泥型为主,属较好-好类型。镜质体反射率平均0.54%,热演化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以生成生物气为主,且具有水溶生物气特征。利用生气率法和生聚系数法计算得到固市凹陷张家坡组生物气总生气量为26.28×1012m3,总资源量为6 085.8×108m3,表明固市凹陷具有较大的生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2015年04期 v.30;No.153 23-26+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1 ] - 曾青冬;姚军;霍吉东;
用颗粒流方法(PFC)模拟岩石细观参数的校准过程主要采用反复试验,既依赖于经验又费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细观力学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 PSO算法中微粒的适应值取宏观力学参数模拟计算值和试验值间的误差平方和,采用Open MP技术实现了PSO算法的并行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以反演结果作为计算参数,宏观力学参数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相对误差普遍低于4%;敏感性分析表明,细观参数之间不独立,岩石宏观力学参数与细观力学参数之间存在高度非线性关系;计算效率分析表明,并行PSO算法是一种高效自动的PFC模型细观力学参数反演方法。
2015年04期 v.30;No.153 27-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3 ]
- 吕其超;李兆敏;李宾飞;李松岩;张丁涌;张伟;张昀;田帅;
为研究新型聚合物压裂液滤失及对地层伤害规律,设计了一套压裂液动态滤失及岩心伤害测试装置,研究了剪切速率、滤失压降、岩心渗透率3种因素对压裂液滤失量、滤失系数及岩心伤害率的影响,并与常规胍胶压裂液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剪切速率升高时,压裂液滤失系数及总滤失量均升高,岩心伤害率在低剪切速率阶段增幅较大,而在高剪切速率阶段增幅较小;滤失压降升高时,初期压裂液滤失量增加,滤失系数基本不变,岩心伤害率逐渐升高;岩心原始渗透率升高时,初期压裂液滤失量及滤失系数均升高。3种影响因素下新型聚合物压裂液相对于胍胶压裂液均表现出良好的低滤失性及低伤害性。
2015年04期 v.30;No.153 33-3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2 ] - 折文旭;陈军斌;张杰;
为计算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d<100 nm)基质视渗透率,得到考虑吸附层厚度的气体有效流通孔道直径,利用Knudsen方程推导划分气体流动形式的临界孔道直径,依据质量通量表达式得到多流动形式共存时的视渗透率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表明:页岩气储层中温度对流动形式的影响可以忽略;随着储层压力增加,以20 MPa为临界,较低压力时气体视渗透率迅速降低,较高压力时降低趋势平缓;气体流动形式对视渗透率影响很大,储层温度下滑脱渗流与过渡扩散视渗透率计算结果在不同压力下存在7~10倍的差距;储层条件下吸附气体使得视渗透率减小约13%,高压下吸附对气体视渗透率影响更明显。
2015年04期 v.30;No.153 39-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8 ] - 杨朝蓬;尤雪龙;崔志松;谭习群;罗艳艳;陶珍;
为了明确低渗致密气藏发生滑脱效应的压力界限,测试了低渗致密岩样的视渗透率在不同孔隙压力下的变化规律。测试前采用平移法求得了岩样的有效应力系数。测试实验表明,当孔隙压力从地层压力下降到临界压力时,气体流动开始发生滑脱效应,发生滑脱效应的临界压力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而降低。得出了定量表征滑脱效应压力界限的公式。当地层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不存在滑脱效应,实验室得出的克氏渗透率小于储层的真实渗透率;当地层压力小于临界压力时,实验室进行气体测量渗透率时应该采用回压阀,此时用回压测得的克氏渗透率值以及求得的滑脱因子更加准确。
2015年04期 v.30;No.153 43-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3 ] - 任龙;苏玉亮;鲁明晶;张云淏;崔静;
为了得到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最合理的布缝方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及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参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布缝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并通过油田生产实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应不等长度、不等间距分布,优选的纺锤型布缝方式由于具有中缝长、边缝短的优点,避免了边部裂缝过早见水引起的产量下降,不仅可以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还能延缓见水时间,有利于油田稳产增产。
2015年04期 v.30;No.153 49-52+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1 ] - 周祥;张士诚;邹雨时;潘林华;柳凯誉;张雄;
阐述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体积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储层条件下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情况,分析了不同裂缝参数下水平井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高水平主应力差且天然裂缝欠发育储层,增加射孔簇数有利于提高裂缝复杂性;对于低水平主应力差且天然裂缝较发育储层,适当减少射孔簇数有利于增强体积压裂效果。2水平井体积压裂后产能比常规压裂有大幅增加,改造体积越大、导流能力越高,则产能越大;当地层渗透率从0.1×10-3μm2降低至0.001×10-3μm2时,次裂缝对产能的贡献程度从近1/6增加至近1/3。3当储层渗透率大于0.01×10-3μm2时,较大的簇间距(30 m)能减弱缝间压力干扰,保持较高产能;当储层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时,压力传播速度慢,压力干扰相对较弱,较小的簇间距(15 m)有利于获得较高产能。
2015年04期 v.30;No.153 53-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8 ] - 邵振滨;张浩;钟颖;李关访;佘继平;李志忠;
为研究水锁、有效应力对裂缝储层的叠加损害,选取川西蓬莱镇组致密砂岩气藏岩样,进行了干岩样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岩样应力敏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岩样含水饱和度的增大,水锁程度增大,应力敏感程度增强;同含水饱和度下,有效应力增加,水锁程度增强。在压裂后的多裂缝系统储层中水锁和储层有效应力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多裂缝网络储层渗透率造成叠加损害,可以为多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2015年04期 v.30;No.153 59-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0 ] - 焦红岩;张戈;崔传智;全宏;刘中伟;
针对以往产液结构优化方法中考虑因素较多,难以定量化确定油井产液量的问题,以区块油井历史生产数据为基础,利用甲型水驱曲线预测不同产液量下的开发效果,并以区块累积产油量最多为目标建立最优化模型,采用罚函数法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油井的最优产液量。通过在实际区块油井产液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能极大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2015年04期 v.30;No.153 63-66+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5 ] - 何鹏举;杨磊;梁伟华;欧阳盼;白伟;
针对目前油田螺杆泵井动液位深度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多算法融合构建油井动液位测深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对3种声速测试算法进行融合,提高了声速的测量精度;通过多特征推理方法避免伪液位回波的干扰,精确辨识真实的液位回波。分别对半实物仿真平台和某油田螺杆泵井现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多算法融合方法对提高油井动液位测量精度的有效性。
2015年04期 v.30;No.153 67-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1 ] - 温庆志;高金剑;邵俊杰;伍鹏;程相征;
为了研究支撑剂在水平井水平段内沉降规律,自主设计了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水平井直径、排量、砂比、压裂液黏度等参数对临界沉降速度和临界再悬浮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支撑剂的临界沉降速度和临界再悬浮速度随着砂比、水平井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裂液黏度的增大而减小;临界速度受水平井筒直径、压裂液黏度影响较大,受砂比影响较小;在相同条件下,临界再悬浮速度比临界沉降速度大。基于实验数据,通过多元非线性拟合,建立了临界速度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支撑剂、压裂液、水平井直径、砂比等影响因素,能较准确预测临界沉降速度和临界再悬浮速度。
2015年04期 v.30;No.153 73-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5 ] - 李继山;姚同玉;
为了研究低矿化度水水驱过程中盐离子及矿化度与岩石润湿性的关系,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盐水在砂岩表面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并对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液固之间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初期减小速度较大,后期较小;水相中盐离子增加了砂岩表面的疏水性,降低了水在砂岩表面的润湿速率,润湿速率随矿化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a2+、Mg2+对润湿性的影响大于Na+。
2015年04期 v.30;No.153 79-81+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4 ] - 曲占庆;周丽萍;郭天魁;黄德胜;许华儒;李小龙;
通过室内裂缝导流能力实验,评价压裂液残渣、纤维质量分数、支撑剂嵌入以及铺砂浓度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参数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铺砂浓度从6 kg/m2依次增加到8 kg/m2、10 kg/m2时裂缝导流能力增幅分别为50%、25%;压裂液残渣对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率在30%以上,而且胍胶质量分数每增加0.1%导流能力下降20%;对于实验所用岩心,支撑剂嵌入使导流能力下降了8.8%;纤维的加入会降低导流能力,质量分数每增加0.1%导流能力大致降低3%;各参数对导流能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铺砂浓度、胍胶质量分数、纤维质量分数、闭合压力。
2015年04期 v.30;No.153 82-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5 ]
- 仝方超;李善建;董晓军;高利军;蒲阳峰;张明;罗立锦;
提出了一种合成温度低、污染小的醛酮胺缓蚀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醛酮胺缓蚀剂的最佳合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缓蚀剂质量分数为0.5%,在质量分数20%以下的HCl中,当使用温度低于90℃时,对P110钢材的缓蚀率可高达99%以上。电化学分析表明,该缓蚀剂为抑制阴极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通过在P110碳钢表面产生吸附膜而起缓蚀作用。随着缓蚀剂加量的增大,吸附膜越厚,极化电阻也越大。
2015年04期 v.30;No.153 87-90+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8 ] - 顾雪凡;梁晨;屈晓璐;张田田;燕永利;
为改善低压低渗透气藏压裂施工效果,引入Na NO2-NH4Cl化学生热助压裂体系。通过数字式温度计系统研究了生热剂浓度、催化剂浓度、初始温度对该化学生热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热剂Na NO2质量分数由10%增至18%,体系达到87.0℃的时间由7.7 min缩短至0.5 min;催化剂草酸的最佳质量分数为1.0%。将生热体系(18%Na NO2+14%NH4Cl+1.0%草酸)引入到羟丙基胍胶压裂液体系中,当二者体积比为1∶1时,该压裂液体系升温效果最佳。考察了生热剂浓度、破胶剂浓度对化学生热增能助压裂体系破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热剂质量分数由10%增至18%,表面张力由32.2 m N/m降低至29.1 m N/m;冻胶完全泡沫化时间随APS用量增大而缩短,而破胶液黏度略微降低。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破胶液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探讨破胶机理。
2015年04期 v.30;No.153 91-9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任占春;
利用氟表面活性剂FC-XF、Ⅱ型润湿性改变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APS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研究了体系组分含量对表/界面张力、接触角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与常规助排剂的助排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组成为0.1%APS、0.2%Ⅱ型润湿性改变剂和0.02%FCXF的混合体系具有21.7 m N/m和0.046 3 m N/m的低表/界面张力,并且与岩石达到接近中性润湿的接触角83°。这种新型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由于具有降低表/界面张力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双重作用,表现出优于在用常规助排剂的界面性能和助排效果。
2015年04期 v.30;No.153 97-10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2 ] - 谢娟;郭慧颖;张世虎;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进行高含盐含甲醇废水的处理研究。以SV30、污水COD的去除率和污泥生物相的变化为指标来培养和驯化好氧污泥,驯化成熟时,污泥菌胶团均密实,微生物以轮虫、钟虫为主。当污泥驯化成熟后,进一步探索高盐浓度对生物相以及甲醇降解率的影响。投加Na Cl质量浓度为39 000 mg/L时,SBBR中甲醇降解率为93%,SBR中为80%,SBBR的处理效果好于SBR。
2015年04期 v.30;No.153 103-106+1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