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旭东;吴冲龙;隋志强;毛小平;
为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在地层、构造、输导层非均质性和驱动力等多种地质要素作用下的模拟问题,在保证模拟速度与效率的前提下,基于层面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多地质要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快速模拟的机理,对地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模拟算法,形成了快速油气运聚模拟的数学模型与软件。通过胜利油田某区块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模拟软件的高效性,模拟结果对该区块勘探具有较高指导价值。
2015年03期 v.30;No.152 1-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9 ] - 王剑;王珺;侯淞译;
针对常规测井难以有效评价煤层顶底板裂缝发育程度的问题,对鄂东气田东缘韩城矿区50块煤层顶底板砂泥岩样品进行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在静态力学参数刻度测井资料计算的动态岩石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煤层顶底板的完整性系数、破裂系数、稳定性系数进行了计算,进而对研究区煤层顶底板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述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煤层顶底板的裂缝发育程度;研究区煤层顶底板裂缝较为发育。煤层含气量分析化验和排采结果显示,在裂缝发育的井区含气性和排采出气量较低,表明煤层顶底板的封闭性较差。
2015年03期 v.30;No.152 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6 ] - 孟选刚;单旭光;代晓旭;李沼;朱海涛;王宝萍;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张台区主要产油层段长6油层组的岩性以浅灰色、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和物性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产物,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有多种微相。油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特征控制,水上、水下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含油部位,但同时局部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015年03期 v.30;No.152 12-1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2 ] - 强洋洋;袁炳强;马杰;宋立军;张春灌;
为确定勘探程度较低的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新生界分布特征,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选取既能利用已有地质研究成果约束,又能大体控制研究区主要构造格局的4条重力异常剖面进行拟合反演。在对重力异常进行定量与定性解释的基础上,应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曲线估计)原理,计算出了研究区的新生界底界埋深。结果表明:研究区新生界在隆起区相对不发育,而在凹陷区厚度较大,平均厚度超过2 200 m。认为新生界厚度较大的穆格莱德盆地南部凹陷区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2015年03期 v.30;No.152 18-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唐相路;姜振学;张莺莺;高甜;黄何鑫;冯洁;姚立邈;
为了揭示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分布广泛,但含气性差异巨大的原因,选取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不同的2个典型井区A井区和B井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气量高的A井区页岩具有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的特点,而含气量低的B井区页岩具有有机碳含量低、成熟度相对低的特点;A井区页岩具有伊/蒙混层含量低、比表面积大、有机质孔十分发育的特点,而B井区页岩具有伊/蒙混层含量高、比表面积小、有机质孔发育较少、矿物溶蚀孔十分发育的特点;A井区页岩裂缝基本不发育,而B井区页岩裂缝十分发育。因此,A井区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均优于B井区,是页岩气富集于A井区而未富集于B井区的原因。预测页岩气地质甜点需综合考虑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三者相匹配是页岩气成藏的关键。
2015年03期 v.30;No.152 24-30+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2 ] - 陈晓东;施泽进;龙宏宇;王洁鑫;
LNS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岩性致密、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其砂岩含气储层与页岩夹层的声波传播速度特征相似,常规方法难以有效识别该类含气储层并刻画其平面展布。通过构造及小断层的精细解释确定有利的裂缝发育区,然后在拟声波反演滤除须二段泥质部分的基础上,利用低频增量属性对储层含气性进行检测以降低地震的多解性,在考虑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流体检测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须二段有利勘探区域,并建立了有效的储层预测模式,为下一步勘探及井位部署工作提供支持。
2015年03期 v.30;No.152 3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6 ] - 方旭庆;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2015年03期 v.30;No.152 36-40+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23 ] - 孙宜朴;李维;张军涛;李淑筠;范柏氵育;
为了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气藏进行有效的岩性识别和气层识别,通过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物性测试及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试气成果,明确了风化壳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电性和含气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和气层解释标准。研究认为:含膏白云岩是盆地中东部风化壳主要储层类型,膏模孔是主要储集空间;储层低孔低渗,溶孔发育的非均质性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密度-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可以很好地区分灰岩和白云岩,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也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应用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和密度-深侧向电阻率图版可以确定气层的电性下限并对气层进行有效识别。
2015年03期 v.30;No.152 41-46+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3 ] - 赵军龙;蔡振东;张亚旭;杜禹;赵晨阳;
为了精确预测鄂尔多斯C区长8储层岩石力学表征参数,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岩石力学性质表征参数的预测方法,并结合研究区资料,利用纵波时差和体积密度联合预测横波时差、密度与纵横波速度联合预测岩石弹性参数、自然伽马和体积模量预测岩石强度参数。研究表明:岩石弹性参数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密度与纵横波速度联合预测法、泥质含量估算泊松比预测法;岩石强度参数主要利用泥质含量和杨氏模量预测。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C区长8储层岩石强度剖面较好地揭示了单井岩石力学参数纵向变化特征。
2015年03期 v.30;No.152 47-52+10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7 ]
- 郭钢;李琼玮;李明星;孙雨来;
通过实验评价长庆气田现用4种泡排剂,均存在耐凝析油效果有限的问题。为延长泡排剂发泡时间、提高举升力、降低井筒积液密度,同时解决严重水淹气井井筒排液问题,研制了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在气井内产生气体的自生气泡排剂。通过实验对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气田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自生气泡排剂对矿化度水适应性较好;与现用泡排剂相比,在苏A-2、苏B-1、苏C-56地层水中的起泡能力有明显提高;排除积液能力较好,携液率最高可达53.5%;自生气泡排棒基础配方为:41%CQN+56%CQO+2.95%柠檬酸+0.05%泡排剂。
2015年03期 v.30;No.152 59-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7 ] - 雒和明;杨小平;丁明山;贾卫红;张燕;任嗣利;
对印尼油砂的基本性质如油砂的组分、砂粒的粒径分布、砂粒的润湿性及沥青的四组分进行分析,测试了沥青、黏土在不同p H值下的Zeta电位,考察了二价金属离子Ca2+对沥青、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同时对印尼油砂进行水基提取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印尼油砂含油率高达24.9%,砂粒粒径较小,砂粒表面为油润性,沥青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Zeta电位测试表明,Ca2+的存在使沥青与黏土表面电位均变正,不利于油砂的分离。水基提取结果显示,印尼油砂的提取率为46.0%,泡沫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沥青收率,应探索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对油砂进行预处理从而改变砂粒的润湿性或直接采用溶剂法开采印尼油砂。
2015年03期 v.30;No.152 67-7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7 ] - 黄维安;贾江鸿;李树皎;赵国权;钟汉毅;邱正松;董兵强;
基于分子结构优化设计和单体优选,合成了抗高温抗盐低分子量聚合物KGDP,评价了其分子链热稳定性和在水基钻井液基浆中的抗温抗盐降黏效果,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目前井底温度最高的2口深井——胜科1(236℃)和泌深1井(241℃)中。结果表明:新研制的低分子量聚合物KGDP分子链热稳定性强,热解温度在330℃以上;在水基钻井液基浆中的抗温能力达240℃以上,降黏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降黏剂;在胜科1井的超高温、高矿化度、高固相含量的苛刻条件下以及泌深1井241℃的极高温度下发挥了流型调节作用,有效控制了钻井液的黏度、切力,确保了这两口超高温深井的顺利施工。
2015年03期 v.30;No.152 72-7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王雷;朱晓明;冉云令;韩胜霞;
通过丙酮溶剂法合成了降黏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钠(RJY-8),考察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耐盐性,降黏剂质量分数、油水比、温度对其降黏效果的影响,以及助溶剂、聚合物对它的降黏增效作用,得到了适应于塔河稠油的降黏配方。结果表明:RJY-8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高盐地层水中仍能保持优异的界面活性;增大RJY-8用量、降低油水比以及升高乳化温度均可提高塔河稠油的降黏率;尿素及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均可提高RJY-8的降黏效果,二者复配使用能降低降黏剂的成本。因此,选用RJY-8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尿素复配作为塔河稠油的降黏配方。
2015年03期 v.30;No.152 77-81+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3 ] - 麻超;刘祥;
实验合成了2-苯甲酰基-3-羟基-1-丙烯(BAA),应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分别测试了曼尼希碱与BAA在盐酸介质中对N80钢片的缓蚀性能,研究了BAA与曼尼希碱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BAA与曼尼希碱在盐酸介质中对N80钢片均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在缓蚀剂加量一定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BAA与曼尼希碱按一定比例复配后,N80钢片在盐酸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BAA或曼尼希碱的腐蚀速率;极化电阻增大,二者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且复合缓蚀剂通过几何覆盖效应起到缓蚀作用。
2015年03期 v.30;No.152 82-8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9 ]
- 武晓朦;封园;
针对常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易早熟等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算法结合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特点,对传统二进制编码、初始化种群、交叉、变异及适应度函数等进行改进,采用IEEE14和IEEE30节点系统对所提出的算法性能和求解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早熟现象,降低电力系统有功网损。
2015年03期 v.30;No.152 95-9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 - 曹庆年;刘畅;孟开元;
针对油田数据的采集监测及远程应用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用于油田的无线网络系统。该系统将Zig Bee技术与Wi Fi技术相结合,实现监测信息的无线传输;传感节点以XBee PRO S2B为主控芯片,通过电量、压力、载荷、位移、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项目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通过Zig Bee网络传至Zig Bee-Wi Fi中继转换器转送至Wi Fi网络,转换器既作为Zig Bee网络的协调器,又作为Wi Fi网络的节点;通过Zig Bee网络与Wi Fi网络的结合,数据可以在移动手持设备上显示并并进行分析。系统实现了油田的远程监测、2种通信技术的转换及低功耗、高速率数据传输,使油田数据的采集更加方便、灵活。
2015年03期 v.30;No.152 100-10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5 ] - 刘惠;王继刚;葛铮铮;顾群;陈倩;杜军朝;
由于GPU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集群系统中,但同时也给集群带来节点级的异构问题,使原来适用于同构集群的调度算法在异构集群中性能大大降低。为使异构节点间的负载均衡,降低总的作业执行时间,提出了一个面向GPU异构集群的自学习负载均衡调度算法。首先对Torque调度器进行扩展,使其支持GPU作业调度,然后将提出的自学习调度算法在Rocks操作系统及Torque调度器软件中实现。真实物理集群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扩展后的Torque调度器很好地支持GPU任务的调度,自学习调度算法较原来的Torque调度算法能达到更好的负载均衡。
2015年03期 v.30;No.152 105-1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