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彦国;李瑞;王桂芳;邹宗义;秦华;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2015年02期 v.30;No.151 1-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6 ] - 邓磊;文志刚;唐婧;
通过实测剖面、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测试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漠河盆地中侏罗统储层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有效评价,以期为区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及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漠河盆地中侏罗统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反映近物源沉积的特点;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介于0.02%~7.28%之间,平均为1.37%,渗透率介于(0.008~0.256)×10-3μm2之间,平均为0.034×10-3μm2,具典型的特低孔、超低孔-超低渗特征;结合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将区内孔隙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Ⅱ型、Ⅲ型较为常见;压实作用与构造作用对区内孔隙破坏较大,而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中侏罗统储层整体评价为Ⅲ~Ⅳ类,其中漠河组储集性能最好,而二十二站组最差。
2015年02期 v.30;No.151 8-1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 郑忠文;吴彦君;景成;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物性分析、X-衍射等测试手段结合理论公式,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与孔隙定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地区盒8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处于中成岩B期,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机械压实—黏土矿物环边—火山物质蚀变—早期方解石胶结—压溶—硅质胶结—早期溶蚀开始—大量有机酸进入—溶蚀作用强烈进行—自生高岭石、石英大量沉淀—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微裂隙化"。储层原始孔隙度33.3%~42.0%,压实率高达53.5%,使储层损失了20%的孔隙度;硅质胶结作用以及后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发育,胶结率高达44.4%,使储层损失了17%的孔隙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增加了2.2%,有机质成熟进入生烃高峰期发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成为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之一。
2015年02期 v.30;No.151 18-2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8 ] - 刘之的;杨双定;刘有霞;韩燕华;王现良;王剑;
基于现有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电阻率、密度-中子测井泥质含量计算方法,给出不仅适用于高伽马储层,而且对常规低伽马储层亦有较好适用性的泥质含量最小值融合法。利用该法对南梁油田长4+5高、低伽马交互储层的泥质含量进行测井处理与解释,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室分析化验的泥质含量较为吻合。该法能够较准确地对研究区高、低伽马交互储层泥质含量进行计算的同时,降低了高伽马储层识别的难度,而且对相邻区块高、低伽马交互储层泥质含量计算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2015年02期 v.30;No.151 25-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2 ] - 王翠丽;周文;李红波;邓虎成;刘岩;
通过建立长9油气测试产油井分布与烃源岩、地层压力、沉积储层、断裂系统的关系,分析了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提出了油气富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不仅是长9油气的物质来源,还为油气向下运移提供动力,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断裂、裂缝系统是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关键;长8、长9砂体的物性条件决定了油气能否充注,而砂体的叠置关系、发育程度、排烃量共同控制了油气在长9砂体中的充注程度。断裂系统、裂缝系统、砂体叠置和源储接触等单一输导系统的自由组合构成了复杂的纵横向沟通的疏导网络体系,决定了红河油田长9油气的不同成藏过程。
2015年02期 v.30;No.151 30-3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9 ] - 李先平;赵伟森;靳国庆;李慧琳;张艺;
选取断层密度、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及底面曲率4个评价指标对霸县凹陷在新近纪的构造活动强度进行定量表征,依据构造活动强度将霸县凹陷新近纪划分为强构造区、强弱过渡区及弱构造区:霸县凹陷北部南孟地区及西南部高家堡地区构造活动较强烈,为强构造区;凹陷东部苏桥、文安地区构造活动性次之,被划分为强弱过渡区;凹陷其他地区构造活动微弱,为弱构造区。分析构造活动强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发现霸县凹陷强构造区最利于油气成藏,其次是强弱过渡构造区,亦具备油气聚集条件。霸县凹陷西南部高家堡地区、北部南孟地区及东部苏桥、文安地区油气藏富集,为霸县凹陷有利勘探区带。
2015年02期 v.30;No.151 35-3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2 ] - 姜林;薄冬梅;周波;张春莲;朱永峰;
通过天然气物性特征统计分析,阐明了轮南地区天然气分布特征,指出深部的奥陶系和石炭系天然气干燥系数较高,一般在0.95以上;三叠系天然气干燥系数较低,大都在0.9附近。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阐明了轮南地区天然气为油型气且为干酪根裂解气的成因,揭示了天然气碳同位素局部倒转由同型不同源或同源不同期天然气混合造成。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认为三叠系天然气主要是分馏作用形成的,所以干燥系数较低;深部奥陶系和石炭系天然气主要是烃源岩过成熟期生成的天然气,因此干燥系数较高。两期天然气的混合导致天然气碳同位素局部倒转,由于烃源岩过成熟期生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所以混合后仅出现甲烷和乙烷的碳同位素倒转。
2015年02期 v.30;No.151 40-43+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4 ]
- 马兵;李宪文;刘顺;王广涛;郑鹏;邵心敏;相智文;周德胜;
为深入研究体积压裂裂缝延伸时主裂缝与天然微裂缝间相互作用对裂缝缝网形成的影响机理,进而评价压后效果,采用弹性力学与断裂力学模型,运用边界元方法对体积压裂过程中的主裂缝对与之平行的天然微裂缝的诱导作用以及两裂缝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裂缝在与天然微裂缝连通之前可诱导天然微裂缝开启并延伸,形成次生裂缝,次生裂缝对主裂缝的延伸有明显的反作用;主裂缝和天然微裂缝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两裂缝间距的增大而减弱。
2015年02期 v.30;No.151 4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8 ] - 胡蓉蓉;姚军;孙致学;王晨晨;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开展了原油物性实验、相态分析和注气驱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注氮气驱油为非混相过程,注二氧化碳驱油为混相过程;注氮气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驱替微小孔径中的原油及重力分异形成人工气顶置换顶部剩余油;注二氧化碳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及降低油气界面张力;非混相注气驱油比混相开发效果好。
2015年02期 v.30;No.151 49-53+5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184 ] - 薛颖;石立华;喻高明;解伟;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网形式、注采井距、注气时机、注气速度、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气水比对J油田水气交替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水驱、气驱及水气交替驱的开发效果;基于QIM-AG算法,对比了水驱、气驱和水气交替驱的经济开发效益。结果表明:注气速度、气水比、注水时机对采出程度影响较大,而井距、注入周期对采出程度影响相对较小;较高的注气速度(0.08HCPV/a)、压力保持程度为1、小井距、气水体积比为1.5∶1、注入周期为3个月时可获得较高的采出程度;在注入气水总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气水交替驱比单纯水驱或气驱可获得更高的最终采收率,且具有更大的开发净现值。
2015年02期 v.30;No.151 54-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5 ] - 郑伟;张贤松;陈付真;姜汉桥;陈民锋;
为研究海上油田不同时机聚合物驱油效果,使用渤海油田的油藏数据,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在波及面积、无水采油期和驱替前缘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为兼顾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增油及降水效果,定义综合换油率来表征不同时机聚合物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与中后期聚合物驱比较,早期聚合物驱前缘推进均匀,注入水突破时间延迟,波及效率高,油藏驱替效果得到改善。注聚合物时机较早,开发早期综合换油率较高,早期聚合物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增油和降水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对于受开发时间限制及要求高速高效开发的海上油田,早期聚合物驱技术优势明显。
2015年02期 v.30;No.151 60-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1 ] - 周尚文;郭和坤;薛华庆;
为了深入研究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可动油特征,结合核磁共振、常规压汞、油驱水和水驱油等实验技术对特低渗储层岩心进行了剩余可动油实验。结果表明,其T2截止值平均为34 ms,剩余油饱和度平均61.0%,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为61.72%,驱油效率平均为38.82%,剩余可动油平均为22.9%,剩余可动油较多。结合压汞实验结果,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孔隙分布的转换关系,分析了剩余可动油的微观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剩余可动油主要分布在2.2~10.0μm的大孔隙中,剩余油中还有37.54%可以采出,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2015年02期 v.30;No.151 65-68+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7 ] - 李奇;高树生;刘华勋;叶礼友;盖兆贺;
通过对非达西二项式渗流方程推导,建立了计算高速非达西渗透率的方法,并结合400块岩心的气体单相渗流实验结果,明确了不同渗透率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储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滑脱效应对气体渗流产生了较大影响,应进行克氏渗透率校正计算;大于50×10-3μm2时,高速非达西渗流对气体渗流产生了较大影响,达西定律不再适用,应采用高速非达西渗透率的计算方法;介于(10~50)×10-3μm2时,需要同时考虑两种渗流规律的影响而采用复合计算方法。经与岩心分析资料对比,用此计算方法得到的渗透率值更加接近实际地层情况。
2015年02期 v.30;No.151 69-7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7 ] - 杨文;曹学文;
提出通过超声速喷管使气体在高速流动条件下急剧膨胀而产生的低温效应液化天然气。结合双三次曲线法、BWRS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圆弧加直线方法及边界层黏性修正进行Laval喷管的设计,对喷管内甲烷气体的流动及液化过程进行研究,并分析入口温度、压力及背压对甲烷气液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在喷管内流动达到超声速并导致低压低温,促使气体液化;入口温度的降低或入口压力的升高能促进气体液化,但过低温度(低于170 K)将使气体进入固相区,同样,提高压力时,由于比热比增大,当压力增大到2.5 MPa时也将使气体进入固相区,阻碍气体的液化;随着背压的升高,激波将进入喷管内,减弱或破坏气体的液化过程。利用超声速旋流分离器液化天然气时,应尽可能地回收压力能并保证激波不进入喷管和旋流分离段内。
2015年02期 v.30;No.151 75-7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42 ] - 王新强;蒋晶晶;陈晓春;张世虎;白海涛;
针对陕北某气田气液降压分离系统结垢严重的现象,通过分析站内污水水质、结垢产物组成、天然气组成、污水配伍性和运行工况等,找出结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结垢产物主要为Ca CO3,污水中成垢离子含量高、污水不配伍、压力骤降引起CO2分压降低促进CaCO3形成是气液降压分离系统结垢的主要原因。提出将阻垢剂加药点移至计量分离器出口,投加100 mg/L的阻垢剂WT-225,防垢效果显著。
2015年02期 v.30;No.151 80-83+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9 ] - 李琪;王涛;滕藤;李二洋;白磊;
钻井液流变参数的准确计算和流变模式的优选是钻井液优化设计及钻井水力学计算的前提。针对常用的4种流变模式,分析了流变参数的常规算法及回归分析算法;利用0.618法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了幂律模式和赫巴模式的流变参数,分析比较了钻井液流变模式的4种优选方法,得出拟合残差平方和方法为最有效的优选方法;开发了钻井液流变模式优选软件,可输出各流变模式的流变参数及最优流变模式,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
2015年02期 v.30;No.151 84-87+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4 ] - 李洪;李治平;赖枫鹏;王才;韦青;张航;
为了提高硫溶解度的预测精度,利用Brunner和Woll实验测得的86个硫溶解度数据,选取组分密度、硫化氢含量和油藏温度3个因素,运用统计学和多元回归理论,在Chrastl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3个参数的硫溶解度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和已有的3个模型预测的86个硫溶解度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利用该模型对乔海波实验条件下的硫溶解度进行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2015年02期 v.30;No.151 88-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