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吉林油田火山岩特低渗气藏应力敏感性及成因研究

    李芳芳;杨胜来;廖伟伟;高旺来;章星;陈浩;聂向荣;

    以吉林油田长岭火山岩气藏基质岩心、裂缝充填岩心、裂缝-基质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油藏条件下的应力敏感实验,以储层原始有效覆压下的渗透率为基准渗透率评价了该火山岩气藏的应力敏感程度,并与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裂缝-基质岩心具有中等偏强的应力敏感性,基质岩心和裂缝充填岩心应力敏感程度较弱.这与用传统方法评价的3类岩心均具有极强应力敏感性的结果偏差较大,火山岩中天然缝和人工缝的闭合是造成应力敏感性的主导因素.由于有效覆压变化引起的渗透率损失主要在低有效覆压范围内(<20 MPa),而这种情况在整个油气藏开发期内可能并不会存在,因此认为新评价方法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2013年03期 v.28;No.14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0 ]
  • 西峰油田LM井区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耿进卫;王建民;

    采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西峰油田LM井区长7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7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成岩作用强,次生溶孔较为发育,长石、岩屑及碳酸盐胶结物等易溶矿物的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重要原因,中孔及大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及微喉是基本渗流通道,微裂缝极大改善了储层渗流能力.研究区长7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微观的孔隙结构特征是造成油井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2013年03期 v.28;No.140 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0 ]
  • 龙岗礁滩气藏长兴组龙岗001-18井区数值模拟研究

    冯国庆;苏蓓蓓;陈林;

    龙岗礁滩气藏长兴组龙岗001-18井区气水关系复杂,高水气以及高产水量给气藏开发和气田水处理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针对性地治水,根据龙岗礁滩气藏长兴组001-18井区的地质模型,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气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按照该气藏的合理生产规模设计了5套气田开发指标模拟预测方案,为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2013年03期 v.28;No.140 1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2 ]
  • 陇东油田V区Y9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李建霆;

    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基于收集到的岩心资料、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等,遵循地质约束测井、岩心刻度测井的建模原则,开展了陇东油田V区Y9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将建立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加载到专门的测井解释平台上,开展了研究区的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研究表明,经过岩心深度归位后的岩心资料和标准化后的测井资料相关性分析可靠,本研究建立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3年03期 v.28;No.140 16-2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9 ]
  • 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层剥蚀与埋藏史研究

    范乐元;温银宇;金博;续晓璟;郑是竞;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埋藏史.结果表明:①Baraka与Amal间剥蚀厚度最大,Abu Gabra与Bentiu间剥蚀厚度最小;②斜坡西部与南部剥蚀量大,东部与北部小;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降速率影响,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小,地层埋藏较浅,断层规模小,密度大,发育大量小型断块圈闭;④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较高,各组地层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油窗时间更早,大型同生断层发育,多见大型断块和断鼻圈闭,石油地质条件优于北部地区.

    2013年03期 v.28;No.140 21-27+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7 ]
  • 鄂尔多斯盆地HH油田长8储层特征及流体快速识别研究

    王国壮;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HH油田长8储层油层识别率低的难题,开展了储层特征、储层与测井响应机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流体识别难题的实质,认为高束缚水饱和度和地层水矿化度多变以及局部钙质充填是造成部分井油层低阻、水层高阻的原因.借助常规测井曲线,选择尽量能反映储层流体信息的测井参数,构建了利用计算自然电位-实测自然电位、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重叠法进行油层快速识别的方法,其中计算自然电位-实测自然电位重叠法回避了孔隙结构、泥浆和地层水电阻率带来的影响,减少了误差来源,无论是否低阻储层,都能有效识别.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重叠法对储层流体反应灵敏,能较好地区分高阻水层与油层.以上两种流体识别技术对于类似储层流体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03期 v.28;No.140 28-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6 ]

石油工程

  • 原油储罐油水界面动态检测系统的研究

    董鹏敏;赵波;艾绳勇;吕有喜;强永东;杜国庆;张海东;

    设计了油水界面动态检测系统.利用数控执行机构带动微波探头在原油储罐内作垂直匀速运动,通过对原油储罐含水率的动态检测,准确地反映出油水乳化带的状态和位置信息,测量出储罐内油水界面的位置,从而确定储罐内原油、水和乳化液层的位置和体积.采用400 MHz激励信号的微波探头,可实现0~100%原油含水率的动态测定,含水率测量误差≤±2%.在20 m范围内,油水界面的位置测量误差小于±10 mm.

    2013年03期 v.28;No.140 34-3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80 ]
  • 一种提高低渗透非均质多层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

    熊敏;

    提高低渗透非均质多层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是高效开发此类油藏的主要措施方向.基于此类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每一层都有一极限注采井距的情况,充分考虑多层低渗油藏的纵向非均质性,建立了多层低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纵向非均质多层低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因素,指出缩小井距和增大注采压差是提高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实用、易操作.

    2013年03期 v.28;No.140 38-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2 ]
  • 七里村油田一层多缝压裂工艺设计

    田雨;胥元刚;聂翠平;田洋阳;田泉城;田罡;裴玉彬;

    通过对七里村油田4口压裂井微地震检测分析,确定该油田水力压裂裂缝为水平缝,适合一层多缝压裂.通过对已压裂的一层一缝、一层两缝和一层三缝的压裂井产量统计分析,结合当前压裂施工工艺,利用以前压裂施工统计数据并配合软件模拟,对一层两缝压裂工艺的裂缝长、施工排量和加砂规模等压裂参数进行优选,最终确定七里村油田最优压裂参数为:裂缝长度35~42 m,加砂规模19.23~27.69 m3,施工排量1.8~2.2 m3/min,携砂液量64.10~92.30 m3等.通过对一层两缝试验井与一层一缝压裂以及优化前的一层两缝压裂井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一层两缝压裂可以大幅提高油井产量和稳产产量,更适合于七里村油田.

    2013年03期 v.28;No.140 4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8 ]
  • 垂直管中向上气液两相环状流主要参数计算方法

    宋鹏举;周德胜;魏巍;

    在分析垂直管中向上气液两相环状流流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相流理论及Wallis相关经验公式,推导出了垂直管中上升两相环流参数的计算公式.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对比,此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环状流重要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该分析计算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简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该方法可用于天然气井的排水采气生产以及油井生产中环状流的分析计算.

    2013年03期 v.28;No.140 46-4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9 ]
  • 深部调驱缓膨高强度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张建生;

    为了减缓聚丙烯酰胺体膨颗粒遇水膨胀速率,满足非均质性地层深部调驱的需要,采用乳液聚合技术,以丙烯酰胺、天然胶乳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缓慢膨胀的高强度油田堵水调剖颗粒.分别对天然胶乳、交联剂、引发剂以及膨润土的加入量对产品膨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实验的最佳配比:水600 g、丙烯酰胺150 g、交联剂0.45 g、引发剂0.4 g、膨润土55 g、天然胶乳190 g,制备的堵水颗粒浸水110 h后开始缓慢膨胀,10 d吸水倍率50 g/g,耐温83.1℃,封堵率98.4%.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天然乳胶与丙烯酰胺共聚能够极大地减缓堵水颗粒浸水初期的膨胀速率,增大体膨后颗粒强度,适合深部储层调驱.

    2013年03期 v.28;No.140 50-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1 ]
  • 微生物驱油产出液中有机酸的监测及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研究

    柯从玉;吴刚;游靖;王冠;李青;赵文华;牟伯中;

    通过对样品前处理工艺优化,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中有机酸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对有机酸定量检测限可以达到0.01mg/L.采用该方法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过程中有机酸的浓度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从注水井注入的葡萄糖在地层中很快被微生物分解为有机酸,主要以短链脂肪酸为主,其中乙酸浓度最高,在营养液注入6周时质量浓度达到419 mg/L.随着营养液注入停止,产出液中有机酸浓度也开始下降.通过不同浓度的乙酸对改变岩心渗透率及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表明,微驱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对岩心的溶蚀及提高采收率的作用非常有限.

    2013年03期 v.28;No.140 54-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5 ]
  • 基于离心法的油驱水和水驱油核磁共振分析

    周尚文;郭和坤;孟智强;李彤;李海波;

    为了研究流体可动用性和评价水驱开发效果,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对3类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样进行油驱水和水驱油实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对2种驱替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得出,15块岩样可动流体T2截止值分布在8.03~41.06 ms,平均31.55 ms,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在51.21%~75.92%,平均为68.19%.结合油驱水离心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价流体可动用性.15块岩样水驱采出程度分布为39.23%~72.09%,平均为57.08%,证明了利用离心法进行水驱油是可行的,结合水驱油离心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较好地分析水驱油孔隙动用规律和评价水驱开发效果.

    2013年03期 v.28;No.140 59-62+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11 ]
  • 复合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研究

    申坤;李斌;黄战卫;刘建英;陈富林;李文厚;

    长庆安塞油田王窑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综合含水率达到70%以上,日产油量持续下降.为寻求更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开展了复合本源微生物驱油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研究.通过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性能评价、复合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对微生物采油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王窑区块12个注采井组现场试验年累计增油超过5 070 t,累计降水超过9 000 m3,投入产出比达到1∶5.9.现场试验证明,利用复合本源微生物采油能够增加低渗透油藏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

    2013年03期 v.28;No.140 63-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4 ]
  • 天然气管线排液阀内流场压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邓志安;金磊;陆忠义;邓皓匀;

    为保证天然气管线排液阀安全可靠运行,用标准k-ω模型对冬夏两季不同工况下排液阀内流场压力分布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探讨了排液阀内全压和动压分布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排液阀阀门开度的增加,阀内全压逐渐降低,而动压逐渐增大,全压的最大值发生在阀门关闭状态,动压的最大值发生在阀门完全开启状态;冬季的全压和动压大于夏季;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阀内压力小于安全运行压力,阀门能够安全运行.

    2013年03期 v.28;No.140 70-73+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螺杆泵井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薛建泉;李敏慧;张国栋;岳广韬;蒋女曼;

    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螺杆泵井故障诊断方法:将螺杆泵井工况类型细分为10类,选取表征油井生产状态的7个特征参数作为输入量,采用Active X技术,借助VB调用Mat-lab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构建和训练网络模型.用该方法对新疆油田吉7井区吉101井和吉002井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2013年03期 v.28;No.140 74-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3 ]
  • 硅溶胶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符军放;张浩;项先忠;孟祖超;赵琥;

    对比分析了添加硅溶胶前后固井水泥浆性能的变化,以此获得硅溶胶的作用特点,为硅溶胶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44时,添加1.0%的硅溶胶就能明显改善浆体的稳定性;水灰比为0.75时,添加4.0%的硅溶胶可得到1.60 g/cm3的低密度水泥浆.随后利用ATR-IR、XRD、DSC-TG、SEM等手段分析水泥水化产物,结果表明:硅溶胶具有火山灰的作用,添加量为1.0%时已具有较明显的促凝、增加抗压强度及降低渗透率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防高温衰退作用,在127℃单独添加1.0%的硅溶胶或在165℃将1.0%的硅溶胶与15.0%的硅粉混合使用,养护3 d后均没有明显的水泥石强度衰退发生.

    2013年03期 v.28;No.140 78-82+8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0 ]
  •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某区块油藏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张强;刘东;张闻;迟建国;王加宁;

    构建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的dsrAB基因文库,研究了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35区块某油井采出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SRB的菌群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不高,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β变形菌纲以及γ变形菌纲,SRB主要由Thermodes-ulfobacterium、Desulfomicrobium、Thermodesulforhabdus以及Archaeoglobus fulgidus等属的微生物组成.将序列相似性≥97%作为一个OTU的划分原则,16S rDNA文库中有2个优势OTU,分别与Arco-bacter以及Pseudomonas stutzeri相近,分别占总克隆数的44%和56%;dsrAB基因文库有3个优势OTU,分别与Archaeoglobus fulgidus、Archaeoglobus infectus、Desulfotomaculum geothermicum相近,分别占总克隆数的46.6%、16.6%以及13.3%.16S rDNA基因序列与已知序列相似性较高,优势菌种在国内油田中较为常见,但不同油藏之间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dsrAB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较小,可能存在新的SRB.

    2013年03期 v.28;No.140 83-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化学与化工

  • 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柴油回收技术

    胡友林;乌效鸣;岳前升;

    江汉油田页岩气钻井作业中使用柴油基钻井液,为减少废弃钻井液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柴油回收剂配方:1%破乳剂OPP+800 mg/L混凝剂PAC+10 mg/L絮凝剂PAM.并优化了柴油回收工艺参数:最佳的破乳温度为55~60℃,破乳时间为60 min,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废弃油基钻井液柴油回收率可达90%以上.回收柴油的品质达到了GB252-2000规定的-10号轻柴油技术要求和GB/T19147-2003规定的-10号车用柴油技术要求.根据现场油基钻井液的配方,再以回收柴油为基液配制油基钻井液,其性能与现场使用的油基钻井液性能相当.

    2013年03期 v.28;No.140 88-91+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缓蚀剂与锑配合物的协同作用研究

    史秀敏;李彦庆;刘祥;

    以三氯化锑、乙二胺四乙酸等为原料合成了EDTA-锑配合物,采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EDTA-锑与曼尼希碱的协同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复合缓蚀剂用量不变的情况下,N80钢片在工业盐酸中的腐蚀速率随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复合缓蚀剂的加量为1%,实验温度为90℃,在15%盐酸中,当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为0.5%时,腐蚀速率最小;在20%盐酸中,当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为1.0%时,腐蚀速率最小.电化学测试表明,EDTA-锑与曼尼希碱组成的复合缓蚀剂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2013年03期 v.28;No.140 92-95+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5 ]
  • 一种席夫碱在酸性介质中对N80钢的缓蚀机理研究

    覃显灿;

    以苯甲醛、水合肼为原料合成一种席夫碱,研究了其在5%的HCl中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并计算了相应的热力学数据.研究表明:该席夫碱是以抑制阳极腐蚀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它在N80钢表面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2013年03期 v.28;No.140 96-9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4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改进的求解整数规划的蚁群算法

    赵元鹏;董张卓;李哲;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在求解整数规划时易陷入局部最优问题,通过设定信息素的修正阈值,适时对信息素进行修正,以及采取纵向和横行的搜索方式,对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算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能够较好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且执行效率提高数倍.

    2013年03期 v.28;No.140 100-103+1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4 ]
  •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油田巡检系统

    肖广荣;马海潮;刘志富;

    提出了一种基于GPS技术、移动收集技术、WIFI通信技术、RFID标签和嵌入式技术的油田管道线路巡检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巡检现场搭建WIFI网络,将巡检人员通过智能终端收集到的数据上传到远端服务器,服务器对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判断巡检人员是否按着设定的巡检路线完成检查工作,同时生成相应的巡检报告供管理员查询.该系统解决了传统巡检方式人为因素多、反映信息不及时、管理效率低、无法可视化等问题,同时保证了巡检人员的到位率和工作质量.

    2013年03期 v.28;No.140 104-1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19 ]
  • 基于伪随机码生成器的数字产品加密研究

    郭栋;王魁生;

    阐述了随机序列在数字产品产权保护措施中的作用,并对随机序列生成器底层逻辑进行了研究;对线性同余发生器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新的随机序列发生器,对改进前后发生器进行参数检验、均匀性检验等随机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随机序列发生器有较好的随机性和独立性.

    2013年03期 v.28;No.140 108-1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