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立娜;李凤杰;方朝刚;李磊;林洪;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曲流河沉积.这2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级河道溯源增长、侧向侵蚀使河道变宽,漫滩分布面积减小.延9和延8期,古地形差异进一步减弱,河流转型为曲流河,河道和漫滩沉积均发育.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河流沉积模式.沉积相对富县组-延安组延8油层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2012年06期 v.27;No.13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92 ] - 张伟;孙少波;
薛岔油田延长组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资料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灰绿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为主,主要填隙物成分为黏土、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隙结构属于小孔细喉型;该区平均孔隙度12%,平均渗透率0.67×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带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
2012年06期 v.27;No.137 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3 ] - 陈学国;
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等特征,应用综合地球化学指标对有机质类型进行判定.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上统好于下统.其有机质类型表现为下统好于上统,下统以混合偏腐泥型为主,上统以混合型偏腐殖型为主,煤系以腐殖型为主.下统烃源岩几乎都在成熟—过成熟范围内,利于生成成熟油气和凝析油,上统利于生气.并通过纵向上各主要烃源岩层对比,总结出重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不含β胡萝卜烷、规则甾烷以C27呈显著优势的"V"型分布是石炭系烃源岩的几个标志性地球化学特征.
2012年06期 v.27;No.137 1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3 ] - 王圣柱;张奎华;肖雄飞;吕铁良;吴倩倩;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2012年06期 v.27;No.137 19-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1 ] - 刘丹江;兰朝利;于忠良;王志坤;段彬;杨明慧;董福国;
根据钻井、测井、录井、岩心描述和化验分析资料,认识到潜山储层主要发育在深水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环境,岩性单一,以泥晶灰岩为主.由于缺乏抗压的颗粒组分,压实甚至压溶导致原始粒间孔隙损失殆尽.后期破裂作用和古岩溶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以裂缝+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荧光薄片含油显示特征、泥浆漏失、钻井放空、岩心与成像缝洞显示进一步表明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与溶蚀孔洞.相比之下,白云石化作用程度有限,其形成的晶间孔隙仅占次要地位.潜山油井普遍高产、稳产,是裂缝与溶蚀孔洞型储集空间的间接表现.
2012年06期 v.27;No.137 25-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1 ] - 刘江涛;李三国;
水溶相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通过实例分析,认为水溶相天然气出溶成藏需要满足3个要素:充足的气源供给是物质基础,高天然气溶解度差是重要条件,引起温压变化的地质事件是关键因素.与常规天然气相比,水溶相天然气析出后具有干燥系数大,异构烷烃、芳香烃、苯和甲苯富集,碳同位素偏重,非烃类CO2和N2富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识别出溶气藏的证据.根据地质条件和成藏过程的不同,认为水溶相天然气成藏存在3种模式:断裂垂向短距离输导模式、输导层侧向长距离运移模式和构造抬升原地成藏模式.
2012年06期 v.27;No.137 31-3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6 ] - 王炜;刘若冰;倪凯;
通过对比国内外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分析测试发现川东北侏罗系千佛崖组暗色泥页岩具有埋藏深度适中(3 500~4 000 m),厚度较大,TOC平均质量分数大于1.0%,热演化程度在1.43%~1.62%之间,孔隙度平均为4.08%,渗透率平均为1.106 6×10-3μm2,并且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和开发条件,勘探潜力巨大.
2012年06期 v.27;No.137 3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52 ]
- 宋兆杰;李治平;赖枫鹏;张继龙;李佳;张磊;
以大港油田某断块为研究对象,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以提高采收率程度和换油率为评价指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水驱油藏转注CO2驱油注采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注CO2驱油能够有效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最优注气段塞大小为0.05 PV,气水体积比为1∶2,注气速度为40 000 m3/d,注采比为1∶0.9;适当提高注采比有利于保持地层压力,增加原油与CO2混相程度,提高气体波及系数,有效改善CO2驱油效果;气水交替驱能够获得良好的CO2埋存效果,注入的CO2大约有50%被封存在油藏中.
2012年06期 v.27;No.137 42-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24 ] - 张淑侠;何焕杰;吕宁超;张晓刚;杨云鹏;詹适新;
深井聚磺类钻井液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可絮凝性差,降解难度大.开展了高效复合菌剂处理废水的技术研究,重点分析了复合菌剂优选、菌剂用量、曝气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势菌剂加量为0.5 g/L,曝气量为0.25 L/min,进水ρ(COD)<1 100 mg/L,污泥沉降比(SV)为25%~35%时,24 h后系统COD总去除率大于87%,处理后的水ρ(COD)≤150 mg/L,其他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1级标准.
2012年06期 v.27;No.137 48-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3 ] - 刘顺;王晖;罗垚;王定峰;胡友洲;朱子明;
针对气井压力计测试方法测取节流器以下井段压力存在困难,回声仪测压方法有时测不准液面等问题,推导了具有节流效应影响的压力公式:由节流器上流油压与套压的变化关系,计算出积液深度,再从油套环空采用井深迭代方法,得到一种新的计算井底压力的方法.通过气田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与回声仪测压方法的静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流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与压力计测试方法的静压和流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小于9%和4%.该方法能比较方便和准确地得到气井井底压力,是气田动态监测的一种可靠手段.
2012年06期 v.27;No.137 53-5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5 ] - 方国庆;樊建明;何永宏;李书恒;
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定量评价了长庆油田致密砂岩稀油油藏热水+表活剂驱提高采收率的各种机理对产能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油藏热水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原油的热膨胀和对相渗曲线的影响,在注入温度100℃情况下,20 a末的采收率由冷水驱的19.3%提高到22.8%,增加了3.5%,其中热膨胀和对相渗曲线影响的贡献各占42%;热水+表活剂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原油热膨胀、对相渗曲线的影响和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在注入温度100℃情况下,20 a末的采收率从冷水驱的19.3%提高到25.6%,提高了6.3%,其中热水驱贡献占55%,表活剂贡献占45%.
2012年06期 v.27;No.137 57-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6 ] - 檀国荣;张健;朱玥珺;靖波;
针对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生产污水,合成了干粉型、水溶液型、油包水乳液型和水包水型4类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絮凝剂性能的影响,评价了不同类型絮凝剂对含聚合物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干粉型絮凝剂最佳阳离子度为40%(阳离子单体与全部单体物质的量比),最佳反应温度为5℃,最佳引发剂浓度为0.15 mmol/L;水溶液型絮凝剂的最佳单体质量分数为1%;在合成油包水乳液型絮凝剂时,煤油适合作为连续相;合成水包水型絮凝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油包水乳液型絮凝剂和水包水型絮凝剂适合于海上聚合物驱油田污水处理.
2012年06期 v.27;No.137 6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9 ] - 张宇;王雷;邹雨时;郭天魁;
为了深入研究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低铺砂浓度尤其是单层铺砂条件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并考虑了嵌入作用、天然裂缝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闭合压力下单层铺砂能够支持煤岩裂缝,获得理想的导流能力;不同煤岩由于力学性质的不同,单层铺砂导流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高闭合压力下支撑剂嵌入对质软的煤岩裂缝导流能力伤害严重;时间和实验煤岩板上存在的天然裂缝对单层铺砂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存在影响.
2012年06期 v.27;No.137 66-69+1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9 ] - 刘英宪;马奎前;苏彦春;孙广义;
为了解决已有的压敏油藏压力及油井产能计算方程无法考虑幂律型稠油的问题,基于压敏油藏以及具有幂律型稠油油藏的渗流理论,推导了压敏油藏中幂律型稠油油藏压力分布和产能方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对压力分布特征及影响油井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稠油幂律性对压力分布影响明显,同时,由于压降漏斗的存在,渗透率在生产井附近也呈漏斗状分布.地层原油的幂律指数越小,压敏指数越大,生产井产能越低.压敏油藏的生产井存在最优生产压差,在实际生产中应予以考虑.
2012年06期 v.27;No.137 70-73+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9 ] - 张锋三;沈一丁;张燕明;王磊;刘观军;
合成了一种阴离子磺酸型表面活性剂,将其与助剂配合使用作为压裂液增稠剂,在中性氯化钠溶液中反应交联,制得一种阴离子清洁压裂液.实验结果表明:体系配比为5%增稠剂+3.5%氯化钠时,性能较好,具有优良的耐温、耐剪切、流变黏弹性及携砂性,破胶彻底易返排,对岩层伤害小等特点,满足了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液的要求.
2012年06期 v.27;No.137 74-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1 ] - 李海涛;赵修太;陈明铭;孙秀芝;
为了克服化学防砂中存在的缺陷,改善其应用效果,开展了环氧树脂乳液泡沫固砂性能的研究.以环氧树脂、自制乳化剂为原料,采用相反转法,合成了具有较低黏度的环氧树脂水乳液.将合成的乳液稀释与起泡剂、稳泡剂混合搅拌可得到稳定性良好的泡沫.实验表明,在室温下质量分数50%乳液中,当起泡剂与稳定剂用量分别为乳液质量的0.4%、3.0%时,起泡体积倍数大于4,半衰期可达到29 h以上.通过室内模拟固砂实验发现,采用环氧树脂乳化泡沫固砂,所固结岩心强度高,渗透性好,抗压强度可达5 MPa,可以为非均质油藏或水平井的防砂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2012年06期 v.27;No.137 79-83+8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 袁士宝;刘涛;
海上油气开发平台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以产业选址问题为基础,对海上平台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随机油价下海上开发平台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设计了求解该问题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下层规划时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提高了模型的优化效率和优化效果.采用这一优化过程,成功地解决了海洋石油平台选址过程中平台产能、成本及资源最优分配问题.
2012年06期 v.27;No.137 84-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蒋文明;刘中良;姜娟娟;刘杨;田爱宝;
为了研究膨胀率对氮气和水蒸气超音速凝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双组分凝结流动数值模型对氮气和水蒸气的不平衡凝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利用该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膨胀率对氮气和水蒸气凝结流动的影响,发现在相同的进口参数下,随着膨胀率的增大,极限过冷度变大,液滴成核率和液滴数增大,但液滴半径减小.在超音速分离管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膨胀率与液滴半径两方面因素来获得较高的分离性能.
2012年06期 v.27;No.137 88-92+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5 ] - 秦文龙;肖曾利;吴景权;孔鹏;陈炜斌;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研究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全温度段(50~300℃)条件下的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反应,利用元素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稠油元素组成和族组成变化,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并分析了稠油黏度变化及黏温特性,初步探讨了200℃以下的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的实质.结果表明:稠油在低温条件下水热裂解反应降黏以破坏弱化学作用力为主,稠油降黏率与重质组分减少密切相关.有催化剂存在时,稠油催化裂解作用的主要温度在150~200℃,反应24 h降黏率可达到80%以上.
2012年06期 v.27;No.137 93-9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3 ] - 郝玉鸿;
苏X井地层产水后,二项式系数A、B均增大,无阻流量降低.若发生水锥,则变化程度更大.针对苏X井地层产水后的动态特征,提出采用复合模型来研究地层产水后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进而计算当前无阻流量.推导出了产水气井的二项式产能方程和无阻流量计算公式,求出了苏X井地层产水后的产能方程和无阻流量.该研究成果为确定产水气井的产能方程和无阻流量提供了新方法.
2012年06期 v.27;No.137 97-9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