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陆架-陆坡沉积系统构成及储集体分布

    祝彦贺;

    界定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的陆架古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源",陆坡的峡谷水道为"输送渠",陆坡内深水扇为"沉积汇".三者形成"源-汇"沉积系统,将该系统划分为陆架子系统和陆坡子系统.相对海平面升降、区域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强度控制了该系统的发育、演化.在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低位期陆架子系统内的古珠江三角洲发育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其前缘带越过坡折与陆坡子系统的峡谷水道相连,形成物质沟通,在不断的碎屑物供给下发生搬运机制的改变,由河流、波浪、潮汐等控制的牵引流向重力、地貌控制的重力流转变,并在上陆坡内发育陆坡子系统的"沉积汇"白云深水扇,完成"两体一线"沉积发育模式;水进期、高位期三角洲演变为陆架三角洲,前缘带未越过坡折发生再沉积,陆坡子系统内无外源供给,发育海相泥岩,形成"一体一线"沉积模式.在整个沉积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子系统内沉积主体在不同的时空匹配关系内形成了短期的碎屑物质沟通,促使陆架与陆坡连通,形成幕式沉积模式.

    2011年06期 v.26;No.13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0 ]
  • 大港滩海地区沙一段下部储层中方解石脉的成因

    董福湘;刘立;曲希玉;

    对大港滩海地区沙一段下部储层中方解石脉的12个碳、氧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区地质背景,探讨了该区方解石脉的成因问题.结果表明:大港滩海地区沙一段下部储层中方解石脉存在于2种不同的环境当中.泥晶灰岩或灰质砂岩中的方解石脉的同位素组成与渤海湾地区陆相沉积碳酸盐具有强烈的渊源关系,即方解石脉的物质组成来自沉积碳酸盐;细砂岩或钙质砂岩中的方解石脉的碳至少不是直接来自于陆相沉积的碳酸盐岩,该种方解石脉的形成与热流体活动有关.

    2011年06期 v.26;No.131 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8 ]
  • 坳陷湖盆湖泛层沉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李树同;王多云;陶辉飞;王彬;陈丹丹;刘志伟;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延长组内识别出了6层三级层序级别的湖泛层(Ⅰ、Ⅱ、Ⅲ、Ⅳ、Ⅴ、Ⅵ),研究了其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其平面展布等沉积特征,从发育层位、露头、岩电响应等方面建立了其识别标志.研究结果表明,湖泛层主要具有4方面的石油地质意义:①湖泛层具有在测井和地震资料上易识别和对比的特征,可作为湖盆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辅助标志层,对湖盆层序地层研究具有一定辅助作用;②利用湖泛泥岩类型及其厚度平面展布特征,反映不同时期湖水分布和演化规律;③借助湖泛层厚度沉积中心的分布和迁移,研究湖盆沉积洼陷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对认识整个湖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④湖泛层作为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和盖层,其时空分布特征控制着油藏组合类型和成藏规律.

    2011年06期 v.26;No.131 14-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67 ]
  • 鄂尔多斯盆地NL油田延9流动单元研究

    赵军龙;朱广社;吴新伟;陈守民;郑璇;

    从国内外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的岩心、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根据流动带指标和岩性-物性划分法划分流动单元.研究中遵循单井、剖面到平面的思路,开展了流动单元特征参数优选、取心井流动单元分析、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划分工作.运用动态资料验证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流动单元剖面、平面特征研究及流动单元生产能力分析.研究表明,所选用的渗透率、孔隙度和流动层带指标IFZ3个参数可满足本区流动单元划分要求,研究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类.

    2011年06期 v.26;No.131 21-25+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4 ]
  • 三湖坳陷北斜坡区岩性圈闭预测

    刘群明;王烽;梁涛;王键;

    岩性圈闭作为三湖坳陷北斜坡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能否有效识别并预测岩性圈闭成为制约气田下一步增产上储的关键.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现今气田勘探生产概况入手,首先明确了岩性圈闭纵向发育的主要标准层位为K9—K13,进而分析了工区K9—K13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其中K9—K13包含2个水进体系域(K9—K10、K11—K13)和一个高位体系域(K10—K11),砂体沉积微相类型以滩砂为主,最后通过层序地层理论指导下的井间精细砂体对比,并结合K13构造等深图,确定了岩性圈闭纵向主要发育在K9与K11最大洪泛面附近,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台东、涩东和驼西3个鼻隆区以及驼南、涩南和盐西3个斜坡区.

    2011年06期 v.26;No.131 26-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0 ]
  • 砂岩潜山煤成气成藏模式探讨——以孤北石炭—二叠系潜山天然气藏为例

    林腊梅;金强;杨志伟;

    以济阳坳陷孤北石炭—二叠系潜山煤成气藏为例,通过对砂岩潜山储油气空间及煤成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砂岩储层在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背景下,发育压实成岩相、胶结交代成岩相和溶解溶蚀成岩相3种成岩相带.构造和成岩相带演化共同控制了煤成气的富集成藏.提出了构造-成岩相带天然气成藏模式.

    2011年06期 v.26;No.131 32-3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9 ]
  • 提高黄土塬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方法研究

    高雪侠;彭朝全;付守献;杨志军;周夏丽;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勘探为例,针对黄土塬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特点,以中生界与古生界砂岩储层预测和古地貌刻画为目标,通过对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因素分析和不同去噪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适应黄土塬区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06期 v.26;No.131 37-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6 ]

石油工程

  • 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渗透率实时解释新方法

    杜辉;刘月田;李相方;姜春河;孟悦新;

    在对海上油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时,使用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能快速获得储层的渗透率,节约大量的测试成本,降低作业风险.从渗流力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在充分考虑测试流量非稳定性和地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前提下,建立了非稳态非均质球形流渗透率解释模型,并开发出基于渗透率正演压力原理的试井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提高电缆地层测试渗透率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计算精度,同时满足现场在线解释的实时性要求.研究成果在一种新型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器(ERCT)的测试资料解释中得到了验证.

    2011年06期 v.26;No.131 4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2 ]
  • 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张同凯;侯吉瑞;赵凤兰;李永环;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和树脂胶结岩心,对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调剖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调剖剂的调剖实验和化学剂的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不只是调剖与驱油技术的简单加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起到增强的效果.岩心调剖实验表明,选择顶替段塞时要保证其流变性和主段塞的流变性相同,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存在窜流通道的特定油藏,当调剖时机在含水率为90%左右、调剖深度为地层的1/3处时,调剖效果最好.对比分析认为,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很好.

    2011年06期 v.26;No.131 47-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3 ]
  • 缝洞型介质结构对水驱油采收率影响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隋宏光;王殿生;刘金玉;高建申;

    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的复杂结构对水驱油的影响,制作4类17个不同结构的缝洞介质物理模型,开展一系列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单缝连通单洞的缝洞型介质,洞在缝上时水驱油最终采收率低,洞在缝下时高.②单缝不同洞密度的缝洞型介质,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随着洞密度的增大而减小.③洞隙度比增大,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减小.④缝洞网络结构对水驱油采收率有重要影响;相同连通度的网络结构,存在洞时最终采收率小;连通度越大,最终采收率越小.实验结果表明重力、洞密度、洞隙度比以及缝洞网络结构对缝洞型介质水驱油的采收率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缝洞型碳酸盐油藏的水驱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1年06期 v.26;No.131 52-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8 ]
  • 白于山区长4+5油藏合理开发对策

    武月荣;宁定华;俞保财;

    为确保绥靖油田白于山区长4+5油藏持续高效开发,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实现油藏稳油控水的目的,对研究区生产数据及历年压力测试等相关资料分析研究,确定出合理地层压力、流动压力、注采比及注水井最大井口注入压力等参数.分析后对不合理开发对策进行调整:降低注采比,适度降低地层压力;开展周期注水试验,减缓油井见水速度;开展区域化学调剖试验,治理见水油井;实施酸化解堵,提高油井产量措施,为实现油藏的稳油控水提供方法和依据.

    2011年06期 v.26;No.131 57-60+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1 ]
  • 桩106区块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可行性研究

    裴海华;葛际江;张贵才;刘高文;

    为改善桩106区块稠油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的可行性研究.根据油田106-19-X16井组的油藏地质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对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最佳注入参数为:气液体积比0.25∶1、注入体积0.1 PV、起泡剂质量分数0.5%,采取段塞式注入,注入周期60 d.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桩106区块的106-19-X16井组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单个井组累积增油6 388.26 t.说明对于注水开发普通稠油油藏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技术是经济可行的.

    2011年06期 v.26;No.131 61-65+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6 ]
  • 饱和含水冻土区埋地管道水热耦合数值模拟

    付俊鹏;马贵阳;

    通过对冻土区管道运行研究,提出针对管道安全运行的措施.采用有限容积法,得到多年冻土多孔介质水热耦合数学模型,地表面温度采用随年周期性变化条件,应用SIMPLER算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对无保温层和有相同厚度两种保温材质的管道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土壤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显示在地表温度波动的条件下,热流密度随土壤温度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在长期运行管道中,无保温措施的管道周围冻土融化剧烈,管壁热流密度大且振幅波动大.使用厚度为40mm的两种保温材料中,40 mm聚氨酯保温效果较好.冻土区运行管道应加敷导热系数较小的保温材料,可极大降低融化深度,保护管道安全运行.

    2011年06期 v.26;No.131 66-69+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7 ]

化学与化工

  • 对变色酸分光光度法分析采气污水中甲醇含量的改进

    陈思;马云;屈撑囤;聂兵权;王新强;

    目前采气污水中甲醇含量的常用测定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变色酸分光光度法.其中变色酸分光光度法因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在气田现场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该法在甲醇浓度较高时,存在测定不准确、重现性差的问题.通过对变色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醇含量的实验条件优化,实现了高浓度甲醇废水的准确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甲醇质量浓度在0~15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为98.60%~104.30%,对现场含醇采气污水的测定结果与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相符,完全满足高含醇采气污水的测定要求.

    2011年06期 v.26;No.131 70-7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3 ]
  • 热萃取污油的降凝处理研究

    李俊;江绍静;屈撑囤;秦芳玲;

    经热萃取从含油污泥中得到的回收污油凝固点高、流动性差,为降低凝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分别采用降凝剂及降凝剂与超声波联合处理的方法,对回收污油进行降凝处理.结果表明:在众多降凝剂中EVA的降凝效果较好,且当反应时间为0.5 h、反应温度为75℃、降凝剂的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污油凝点从48℃降低到12℃,降凝率达75%;若将降凝剂和超声波联合使用,凝点可降到5℃,降凝率达90%;处理后的污油与原油混合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

    2011年06期 v.26;No.131 75-78+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7 ]
  • 纳米ZnO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对铝合金的防腐性能研究

    韩燕;郝迷花;

    为了改善铝合金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研究了用纳米氧化锌掺杂于聚氨酯涂料中制备纳米氧化锌复合涂层.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1溶液中,涂有纳米氧化锌复合涂层的铝合金其腐蚀电流密度约为5.965×10-9 A/cm2,这一数值相对于文献中给出的铝合金基体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4个数量级,说明涂层使铝合金基体的耐腐蚀性能和稳定性大幅提高,对铝合金基体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2011年06期 v.26;No.131 79-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9 ]
  • 新型原油破乳剂SYC-201的研制及在天赐湾集输站的应用

    李俊华;李俊莉;陈强;刘彦锋;李移乐;任海晶;

    天赐湾集输站处理原油开采时间长,原始含水率3%~5%,破乳温度变化大,现用破乳剂存在用量大、净化油含水率高、脱水时间长等问题.本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得到破乳剂的最佳单剂质量配比,即m(YP-02)∶m(AP221)∶m(SP169)=8∶2∶3,研制出一种新型原油破乳剂SYC-20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破乳剂在温度为30℃、加入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SYC-201在120 min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6%,且油水界面整齐,脱出水色清亮,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破乳脱水能力.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SYC-201后的净化油含水率明显小于加入原用破乳剂后的净化油含水率,在SYC-201的平均加量为228 mg/L时,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0%,小于出矿原油技术条件(SY7513-1988)不大于0.50%的指标要求,能够满足现场生产使用要求.

    2011年06期 v.26;No.131 83-8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9 ]
  • 循环流化床热解油田采油污泥的实验研究

    吴家强;马宏瑞;许光文;卞卫国;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污泥为对象,将煤与其混合后考察了混合物的失水情况,并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循环流化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混合物的热解过程及其热解效果.结果表明,与煤混合后油泥的干燥速度明显加快,干燥后的混合物90%以上粒径分布在1~6 mm范围内.混合物热解主要经历了轻质组分挥发、重组分快速热解失重和缓慢失重3个阶段.流化床热解结果表明,在600℃下热解3 min时,油、气总产率最高.

    2011年06期 v.26;No.131 88-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

  •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测井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党瑞荣;潘海洋;宋楠;贾伟;

    针对现有井下系统与地面系统传输技术中数据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井下系统与地面系统数据通信方案,论述了测井数据传输系统总体结构和CAN总线的数据传输系统,着重阐述了CAN总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实现方法.

    2011年06期 v.26;No.131 93-96+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8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SVMs在油气管道焊缝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武晓朦;高炜欣;袁磊;刘畅;

    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焊管焊缝缺陷识别方法和步骤.对焊缝图像采用了图像增强、形态学处理、边缘检测等操作,解决焊缝图像在输入时受到外界干扰带来的图片噪声过多、缺陷边缘模糊和对比度低等问题,便于对焊缝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结合焊缝缺陷样本多分类的特点,对焊缝图像进行分类时使用SVM"一对一"聚类结构并对样本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识别精度高、速度快、容易实现等优点,适合对焊管焊缝缺陷的识别.

    2011年06期 v.26;No.131 97-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4 ]
  • 集中式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的研究

    王魁生;符予;

    目前的负载均衡算法中难以探测节点终端的实际负载,导致难以有效地满足负载均衡集群系统实时需求.通过分析集群系统中的资源管理优化技术和负载均衡调度算法,对集群系统的模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集群系统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较好地解决了集群的资源调度问题.

    2011年06期 v.26;No.131 102-10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2 ]

基础科学及其应用

  • BCI-代数的加法序半群的理想

    杨闻起;

    说明了一般BCI-代数(X,*,0)的加法半群是序半群,讨论了它作为序半群的理想和核的性质,并由此刻画了BCK-代数和p-半单BCI-代数.

    2011年06期 v.26;No.131 105-1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