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庆强;朱东亚;解启来;金之钧;
蓬莱坝剖面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巴楚地区,发育有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的白云岩.其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局部可见由易于溶蚀白云岩和难于溶蚀白云岩组成的薄互层,层厚为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易于溶蚀的白云岩层向内凹入,并在表面见有较多的溶蚀孔洞;难于溶蚀的白云岩层向外凸出,表面光滑.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溶蚀程度不同的白云岩具有相似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同时期正常沉积碳酸盐岩的同位素组成相当.但二者在锶同位素组成与矿物含量上有着显著差异:易于溶蚀和难于溶蚀白云岩样品的Sr同位素之比,即w(87 Sr)/w(86 Sr)比值范围分别为0.708 814~0.709 351和0.709 091~0.710 20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09 141和0.709 500;前者不但在总体上低于后者,而且每一个易于溶蚀的白云岩样品的值要低于相邻的较早时期形成的难于溶蚀的白云岩的值;在矿物组成方面,易于溶蚀白云岩中的石英体积分数显著低于难于溶蚀白云岩中的,二者平均值分别为0.90%和4.37%.综合分析认为,易于溶蚀和难于溶蚀的白云岩分别形成于海平面相对较高和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在海平面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形成的白云岩具有较粗的晶体结构组成,并具有较多的原生孔隙,是次生溶蚀易于发生的关键因素.
2011年05期 v.26;No.130 1-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5 ] - 刘伟;贺振华;陈学华;
浊积体中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断层构造影响大,利用常规瞬时振幅沿层切片方法很难识别河道砂体展布,而用地层切片构建等时地层格架,利用谱分解技术将相干属性与地层切片结合起来,运用测井相、沉积相资料可对浊积扇的河道砂体进行综合预测.将此方法运用到渤海工区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查明了河道砂体的展布规律,为后期的布井钻探提供了依据.
2011年05期 v.26;No.130 6-10+1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31 ] - 李玉宏;卢进才;李金超;陈高潮;魏仙样;许海红;
根据渭河盆地地热井气样分析成果,结合地质分析,发现渭河盆地地热井中广泛发现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有关的热解-裂解煤型甲烷气及有机成因CO2气,区域地质和地震成果也佐证了渭河盆地基底存在上古生界地层.因此,前人认为渭河新生代盆地以渭河断裂为界,北部为下古生界,南部为元古界基底,不存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基底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渭河盆地至少部分存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基底.渭河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可作为烃源岩,这为重新评价渭河盆地的油气地质前景提供了依据.
2011年05期 v.26;No.130 11-16+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21 ] - 徐波;韩宗元;
为加强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的天然气勘探,对研究区辅助产层上古生界盒8段砂岩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储层属低孔低渗类型,以残余剩余粒间孔为主.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含量较高的岩屑为储层致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阶段的机械压实作用使储层原始孔隙度急剧下降(孔隙度减少了75%),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以及储层孔隙结构和孔隙连通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晚成岩阶段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的胶结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黏土矿物形成不但加剧了储层原始孔隙度损失,更使各井渗透率大多降至0.5×10-3μm2以下;成岩晚期的溶蚀作用虽然较弱,但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所提高.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着储层有效砂体的展布,寻找此类微相发育区是研究区天然气进一步勘探的重点.
2011年05期 v.26;No.130 17-22+2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4 ] - 黄中玉;王于静;刘伟峰;谢飞;
与纵波地震资料相比,由于多分量资料的矢量特征、各向异性和转换波传播路径非对称性,因此需要一套特殊的资料处理技术,解决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同时发挥矢量波场的优势,从而改善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利用多分量的矢量特征、偏振特征以及面波特征,压制随机和相干噪声,进行纵波和横波的波场合成与分离.针对转换波非对称传播路径问题,提出转换波共反射面元计算、建立近地表浅层横波速度模型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转换波共反射面元和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各向异性对转换波的影响比纵波更加明显,因此如何从多波资料中反演各向异性参数,消除各向异性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在这个处理环节中,建立了4参数各向异性反演方法,实现转换波各向异性动校正和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同时在国内最早提出和实现了转换波弯曲射线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改善偏移能量的聚焦性,降低成像剖面低频化现象.
2011年05期 v.26;No.130 23-2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5 ] - 郝爱武;王永炜;黄平良;高鹏鹏;
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深部长9油气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对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区延长组深部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沉积体系时空分布、优质砂体发育、鼻状隆起等因素的控制.同时指出,这几个因素的优化匹配是寻找延长组深部长9油层组岩性油藏突破的关键.
2011年05期 v.26;No.130 30-34+39+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9 ]
- 孙宝江;马永乾;高永海;王志远;朱海龙;
通过理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油钻采过程中井筒内泡状流传热问题.根据井筒内泡状流流动特点,以传热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泡状流流动参数分布的泡状流传热模型,并在模拟井筒多相流传热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泡状流传热实验,对所建立的传热模型进行评价,研究传热规律.结果表明:建立的泡状流传热模型计算精度良好;泡状流对流换热系数随液体流量增大线性增加,随平均空隙率增大线性减小,液体流量是影响泡状流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因素.研究两相流传热要考虑流型自身的流动特点.
2011年05期 v.26;No.130 35-3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周宇;魏国齐;郭和坤;
核磁共振测量孔隙度通常偏小,这是因为储层岩石中含有顺磁物质和黏土.为此提出了一种通过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相关因素对核磁共振测量孔隙度进行校准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信息增益的原则,通过数据挖掘找出与核磁孔隙度偏差相关的因素作为神经网络的参数,之后用常规方法测得的孔隙度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根据实验结果对网络的算法和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将实测核磁孔隙度的相对误差从29.35%降低到11.37%.这一结果表明应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核磁共振法测量孔隙度的精度.
2011年05期 v.26;No.130 40-4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1 ] - 韩培慧;苏伟明;林海川;高淑玲;曹瑞波;李宜强;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油方法中,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达到了17.2%.饱和度场分析表明,低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高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所以在选择聚驱后驱油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驱油机理.
2011年05期 v.26;No.130 44-48+92+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77 ] - 李爱芬;陈凯;赵琳;唐健健;
针对一些油田地层矿化度高的特点,使用抗盐起泡剂HY-6,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研究4种注入方式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泡沫在非均质可视化填砂模型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前缘段塞有利于增大波及系数,4种注入段塞组合方式中较好的组合方式"为质量分数为0.1%聚合物YG100前缘段塞(0.1 PV)+质量分数为0.3%起泡剂HY-6段塞(0.3 PV)+泡沫主段塞(0.5 PV)";泡沫驱主要利用贾敏效应封堵高渗区,增大低渗区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泡沫前缘因遇油消泡,产生气驱和稀表面活性剂驱,可以明显改善高渗区的洗油效率.
2011年05期 v.26;No.130 49-5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3 ] - 李振涛;刘卫;孙佃庆;顾兆斌;刘建坤;
利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结合离心实验,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标定T2截止值的最佳离心力为2.76 MPa,此离心力同时也是对应储层可动用流体离心力的下限值,在该离心力下,对22块具有代表性的高孔低渗碳酸岩岩心进行离心,获得高孔低渗碳酸岩岩心的T2截止值为63.6 ms.利用此批岩心的T2截止值与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发现T2截止值与孔隙度没有相关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低.
2011年05期 v.26;No.130 53-55+5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7 ] - 吴征;张瑞萍;刘彤;崔之健;
为了保证油气水流量测量的精度,研制了一种不占用中心通道的静态混合器,仿真和试验表明,在产生很小压差的情况下,混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为油气水流量精确测量提供了有效的均相方法.
2011年05期 v.26;No.130 56-5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李谦定;张菅;李善建;宋吉锋;
针对南泥湾采油厂压裂施工后返排液多、处理费用高,研究了羟丙基胍胶压裂液重复利用技术.首先,以羟丙基胍胶为稠化剂,硼砂为交联剂,缓释型SS-1为破胶剂制备可重复利用的压裂液基液.然后在40℃条件下,优化重复利用时破胶液与基液的混合比例,以及向混合液中加入交联剂、破胶剂和交联促进剂的量,满足现场施工60 s内交联、3 h后破胶的要求.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重复利用压裂液体系最佳配方:破胶液与基液混合体积比为1∶3,加入交联剂硼砂质量分数0.035%~0.045%,缓释型破胶剂SS-1质量分数0.25%~0.35%,交联促进剂质量分数0.03%~0.06%.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抗剪切性,滤失量小,破胶彻底和残渣低等优良性能,实现了压裂液的重复利用.
2011年05期 v.26;No.130 60-63+77+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71 ] - 杜荣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采用稳态法成功测得了中一区Ng3油藏条件下(温度69℃和压力10 MPa)注微生物(AB-1菌和AB-2菌)前和注微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微生物前相比,注微生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等渗点明显右移,含水上升率明显减缓;两种菌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AB-1菌提高采收率平均为8.7%,AB-2菌平均为9.2%.
2011年05期 v.26;No.130 64-6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6 ]
- 吕祥鸿;李娜;赵国仙;王宇;张建兵;
利用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及电化学原位测量技术,并辅以SEM、EDS和XRD等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油套管用钢P110在CO2分压为2 MPa、温度为100℃的3.5%NaCl水溶液中的腐蚀失重、界面反应电化学特性、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成分和结构特征,探讨了油套管用钢CO2腐蚀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油套管用钢P110的CO2腐蚀产物为FeCO3;随腐蚀时间的延长及腐蚀产物膜的形成,平均腐蚀速率逐渐降低、趋势变缓,产物膜生长满足抛物线生长规律;腐蚀产物晶粒逐渐长大并堆垛紧密,逐渐成膜覆盖于金属表面,膜厚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对基体保护能力增强;不同腐蚀时间交流阻抗图谱(EIS)的拟合结果表明,极化电阻随着腐蚀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电极反应由最初的活化控制变为扩散控制.
2011年05期 v.26;No.130 78-79+81-83+8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8 ] - 李瑞勇;李新康;署恒木;仝兴华;阎庆华;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木龙河斜拉索跨越结构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动静态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静态分析表明,风力小于3级时桥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随风力变化不大.风力大于3级时两者随风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加.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跨越结构的前10阶振型和频率,并分析了8级动态风载下管桥中部和端部两个关键节点的位移和拉应力的时间历程响应及某一时刻跨越结构的应力、位移分布情况,最后得到了动态风载荷下风力与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与静态一致,但在大于3级的风力情况下,动态风载引起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比静态风载约大2倍.
2011年05期 v.26;No.130 84-8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0 ] - 张奕;徐学利;张勇;李刚;罗金恒;
在管道现场焊接过程中,环向360°裂纹为常见的焊接缺陷,同时错边也是焊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对这两种缺陷单独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已有比较清晰的分析以及计算方法,但是对这两种缺陷的复合应力强度因子还没有一个精确的计算公式.在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提出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为带缺陷焊缝管道的断裂力学参量计算及疲劳寿命估算提供简洁方便的途径.
2011年05期 v.26;No.130 89-92+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