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晓琪;张哨楠;
河流相地层沉积环境特殊,经典层序地层学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挑战.对河流相地层中基准面旋回受控因素和层序界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河流沉积环境中,基准面旋回主要受气候和构造沉降的控制,但是不同地区的河流,海(湖)平面升降对其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远离海(湖)盆的内陆河流,可容空间完全不受海(湖)平面升降的影响,但是靠海(湖)的河流仍然不同程度地受海(湖)平面升降的影响.在基准面旋回变化的不同阶段,由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不同,发育不同类型的河流.在河流相地层中,层序界面通常为一较强的侵蚀冲刷面,此界面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钍/钾和高氧化铁含量,而与海相地层中的密集段相对应的为一套海(湖)侵泥岩、炭质泥岩、煤层及低能沉积环境下的暗色泥岩等.基准面旋回受控因素不同的河流,层序地层学的适用性存在差别,应慎重对待.
2010年04期 v.25;No.123 1-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51 ] - 凡元芳;
对中国南方地面及井下共464个沥青、油、气显示点的层位、产状、改造机制和改造时期统计分析认为:油气显示产状丰富,裂缝(断裂)占优,晶洞和孔隙次之,溶孔和溶洞最少.断裂作用是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原生油气藏最主要的改造机制,其次是隆升剥蚀作用.不同区块有不同的改造机制,中、下扬子区油气显示与张性正断层及其张节理密切相关,上扬子区为断裂和隆升剥蚀的联合作用.油气显示的原始改造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其次为喜山晚期.各构造区块原始油气藏的改造时期不同,中、下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上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江南隆起具有分段性,北段从海西期就开始被改造,直至喜山早期,而中段和南段的改造时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2010年04期 v.25;No.123 6-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3 ] - 杨树彬;庄升;李伟;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三段大凌河油层主要为一套近岸水下扇的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沉积序列和测井等特征,可以划分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对欢喜岭地区大凌河油层近岸水下扇体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曲线、重矿物以及电性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扇中亚相和扇端亚相识别出扇根主河道、扇中分流水道微相、扇中水道间微相、扇中前缘微相和扇端席状砂微相5个沉积微相.受基底构造和主干断层断裂坡折带的控制,近岸水下扇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沉积砂体平面呈扇状展布,砂体延伸较远,砂层厚度较大,沉积砂体属近源快速堆积型,垂向上由多个叠置的近岸水下扇扇体组成.
2010年04期 v.25;No.123 10-13+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9 ] - 冯阵东;戴俊生;马晓鸣;朱晓青;
为研究沙埝地区阜宁组断裂平面组合及发育顺序,针对斜坡带设计一组物理模拟实验,并从湿度差异的沙、黏土、沙泥混合物中优选出干黏土作为实验材料,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地质解释.实验结果表明:沙埝地区T33反射层上断层以6条近平行的大断层为主干,其中边界处的2条断层形成时间略早于中间4条,在贴近主干断层的位置派生一些与主干断层平行或斜交的低序级断层.工区内大部分断层是在大约NNW334°方向的伸展力下形成的,局部断层受派生剪应力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实验材料的湿度和粒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010年04期 v.25;No.123 14-18+2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3 ] - 韩伟;任战利;卢进才;肖晖;姜亭;刘溪;
采集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等沉积岩样品,对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稀土含量总体表现正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且受成岩作用影响不明显.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结合研究区构造运动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孔雀河斜坡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沉积岩源岩,源岩以北部沉积岩为主,少部分来自构造活动导致的花岗岩侵入体.与不同构造环境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对比结果及δCe的特征表明,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源区属性为大陆边缘背景.
2010年04期 v.25;No.123 19-2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3 ]
- 林日亿;李健;邵长彬;马成伟;
目前CO2已经被用作有效的驱油剂,CO2到达井底时的热力状态对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针对影响井底CO2压力和温度的因素,根据液态CO2在竖直井筒中的热量传递原理和流体流动理论,在Ramey建立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液态CO2井筒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实例,得到井筒内液态CO2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各因素对井底CO2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内CO2的温度和压力随井深的增加而近似成线性增加;当注入速率增大时,气液分界面加深;井底温度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受入口温度的影响较小;井底压力随井口注入压力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随着流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环空介质采用清水比空气的导热效果好.
2010年04期 v.25;No.123 24-2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9 ] - 汤勇;杜志敏;孙雷;潘毅;
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地层水的存在对相态和开发动态的影响不容忽略.基于活度系数模型并结合PR状态方程,建立了考虑地层水的烃水体系气-液-液三相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实例凝析气藏,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手段研究了地层水存在时温度和压力对凝析气中水含量、油气水三相相体积、饱和压力、p-T相图以及反凝析液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温度越高气中凝析水含量越高,而且随压力降低呈指数增加.地层水存在使凝析气藏露点压力和最大反凝析液量均增加,这说明地层水存在加剧了反凝析.考虑地层水存在的烃水体系p-T相图更能反映油气水三相相态特征.由此可见,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必须考虑地层水存在对相态及开发过程可能带来的影响.
2010年04期 v.25;No.123 28-3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9 ] - 邓志安;贾琳;孙洁;丁馨;
为探讨分离器内整流元件的性能优劣,应用标准к-ε模型和多相混合模型,对油气分离器内整流元件分离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含有4种不同整流元件的分离器内部流场中速度矢量和各相体积分数分布,并与没有整流元件的分离流场进行对比,得到了不同构件的整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整流元件具有稳定流场、降低流速、抑制涡流的优点,其中田字型板整流元件效果最优,横向平行板次之,而同心圆筒板整流元件的整流效果较差.
2010年04期 v.25;No.123 32-3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6 ] - 李锦超;王磊;丁保东;王静;张贵才;
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气窜问题,从而减小了蒸汽波及体积;同时,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在蒸汽波及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被剥离下来,即洗油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主要对稠油热/化学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热/化学驱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大热采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主要包括热/碱复合驱、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热/聚合物复合驱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种开采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热/有机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发展趋势.
2010年04期 v.25;No.123 36-4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65 ] - 梁峰;孟维龙;刘晓辉;
分析了分支水平井的7个典型产能公式.对比发现,王卫红公式、李?公式均为程林松公式的特例;蒋廷学公式比程林松公式更加准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运算,验证了齐成伟公式在外部渗流阻力部分的重要突破.进一步分析发现,齐成伟公式的外部渗流阻力部分自相容,科学严谨.最后,考虑到各种附加阻力,得出了完整的产能公式.
2010年04期 v.25;No.123 41-44+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8 ] - 刘永爱;陈伟;
为了对我国主要低渗透油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开发顺序,通过建立低渗透油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糊隶属度矩阵,在对各油田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得到各个油田的模糊综合评价值,评价值高的低渗透油田优先开发,从而确定今后的勘探开发顺序.对我国8个低渗透油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测算,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2010年04期 v.25;No.123 45-49+5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8 ] - 宋红霞;罗金海;王彦龙;黎力;杨易凡;
为了提高子长油田降沟区块的产量和采收率,从微生物采油机理和适用条件入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考察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度40℃、矿化度5×103mg/L的油藏条件下,注入菌液质量分数为2%~5%的M1系列、M2系列菌组后增油效果明显,可以提高采收率10%,投入产出比为1∶11.2.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子长油田降沟区长2区块实施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可行的.
2010年04期 v.25;No.123 50-5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0 ] - 王燕;李璟;李俊峰;李辉;汪娟;
从油田产出水中筛选出一株能在75℃条件下产生表面活性剂的高温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130mg/L.对其激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该菌最佳碳源、氮源和最佳盐度分别为花生油、酵母膏和质量分数0.5%的NaCl.用该菌株在模拟75℃高温油藏条件下进行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10d后可提高采收率4.5%.菌株B-1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25;No.123 54-57+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3 ] - 高玲;刘芊;姜兰;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心和薄片的古地磁定向分析,以及油井注水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中山川油区长4+5—长6储层的物性及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区的主力油层以低成熟度的细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种类较多,原生的粒间孔及次生的溶蚀孔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储层水平和网状裂缝非常发育,具有张裂缝特征,构造型的NE向裂缝占主要地位.在区域最大主应力的控制下,人工压裂裂缝的方向主要为NE-NNE向.
2010年04期 v.25;No.123 58-61+6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5 ] - 刘仁静;刘慧卿;李秀生;李建军;庞长廷;
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差、破裂压力低、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为探讨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利用复配原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条件下溶解不同含量CO2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段塞大小及气液比等注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O2能很好地改善原油性质,CO2溶解能力强,能有效增加地层弹性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但是注气参数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气水交替注入方式优于连续注气开发,最优注气量为0.3PV,最佳注气速度为8×103m3/d.采用变气液比的方式开采,可以缩短投资回收期.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及类似油田的注气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0年04期 v.25;No.123 62-6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10 ] - 马晓金;刘芳;屈撑囤;周学军;
为了提高庆二联采油污水回注效率,并确保其达标回注,针对其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细菌含量高的特点,应用化学氧化/絮凝处理方法,通过对pH值、除硫剂种类及加药量、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种类、加药量及加药时间间隔的优选,对采出水进行了回注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7.5、除硫剂质量浓度为60mg/L、无机絮凝剂质量浓度为100mg/L、有机絮凝剂质量浓度为1.5mg/L、加药时间间隔为30s时,处理后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和含油质量浓度分别为1.98mg/L和4.65mg/L,平均腐蚀速率和细菌含量分别为0.0128mm/a和101个/mL,达到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2010年04期 v.25;No.123 66-7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1 ]
- 张群正;李长春;张宇;顾雪凡;熊迅宇;
综述了腐植酸类物质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及研究进展,分析了腐植酸类降滤失剂的降滤失机理,对腐植酸类降滤失剂进行了分类,剖析了腐植酸降滤失剂研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腐植酸类降滤失剂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应用方向.
2010年04期 v.25;No.123 71-7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26 ] - 李颖;张广成;彭龙贵;
研究了以聚硅氧烷、硅树脂和硅橡胶为基体制备多孔有机硅固体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泡体膨胀机理,并对多孔固体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硅氧烷体系在季铵碱的催化下可发生交联及发泡反应,借助内发泡剂氢气使泡体自由膨胀,制得的多孔固体材料密度较小且无发泡剂残留;黏度为760Pa.s的羟基硅树脂体系的交联固化速率与发泡体系的分解速率匹配,能得到泡孔细密、分布均匀、低密度的海绵状多孔固体材料;向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中加入含氢硅油和硫化剂,通过加成硫化,提高了泡体硫化速率与硫化程度,可制备高拉伸强度和高断裂伸长率的弹性体多孔固体材料.
2010年04期 v.25;No.123 78-8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3 ] - 马林才;刘大学;季永青;
以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对大豆油在酯交换反应下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为获得最优制备工艺参数,考查了n(醇)∶n(油)(3∶1~8∶1)、催化剂质量分数(0.4%~1.4%)、反应温度为(45~70℃)、反应时间(40~140min)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柴油产率和原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醇)∶n(油)、催化剂用量可显著地影响生物柴油的产率和原料转化率.同时甲醇与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反应时间之间存在对抗效应,而甲醇与反应时间、催化剂与反应温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之间则存在协同作用.利用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n(醇)∶n(油)=6∶1;催化剂质量分数1.0%;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0min.经液相色谱仪测定,生物柴油产率高达97.6%.
2010年04期 v.25;No.123 83-86+9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张科良;张宁生;屈撑囤;周兴旺;
双十二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在低浓度时有正辛醇、正庚烷、盐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中相微乳液.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组成:m(自制表面活性剂)为0.253g,m(正辛醇)为0.411g,m(NaCl)为0.232g,蒸馏水(水相)5mL,正庚烷(油相)5mL.考察了中相微乳液制备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和温度对中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脱油温度、脱油时间以及含油污泥处理量对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处理油泥质量的减小,脱油率都有一定的增加,最佳条件下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可达98.9%,并探讨脱油机理.
2010年04期 v.25;No.123 87-91+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