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敏;张丽艳;孙建孟;施斌全;
在调研国内外碳酸盐岩孔隙模型及孔隙结构指数m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对象和导电方式的不同,将现有的孔隙模型归类为基于串并联导电的双孔隙模型、基于串并联导电的三孔隙模型和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孔隙模型3类,同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总结出Shell公式、Borai公式、Focke and Munn公式、Nugent公式、Ragland公式、Gomez Rivero公式等6种不同类型典型碳酸盐岩胶结指数的计算模型.建议以后在碳酸盐岩孔、洞、缝不同类型的导电机理、模型参数求取及现场应用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2010年03期 v.25;No.122 1-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9 ] - 高岗;黄志龙;范泓澈;李君;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2010年03期 v.25;No.122 8-1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9 ] - 夏常亮;夏密丽;王祥春;
海底地震仪(OBS)地震数据为4个分量:1个垂直分量,2个水平分量和1个水听器.OBS采集数据为共接收点数据,即炮点沿测线移动而检波点不动,这就导致同一采集系统中道与道之间不具有一致的振幅和极化方向,从而道与道之间振幅能量不一致,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水平分量旋转完成的.利用x,y分量构成的交叉能量矩阵求解其最大本征特征向量值,从而确定极化方向进行水平分量旋转.通过实际OBS数据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计算速度快,缩短了处理周期.
2010年03期 v.25;No.122 11-14+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4 ] - 胡友洲;何奉朋;张龙;
通过对安塞油田G52井长10段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原油的分子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10段原油饱和烃中以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为主,呈单峰态分布,主峰碳为nC21,无明显奇偶优势,规则甾烷中ααα20RC27,C28,C29呈"L"型分布,ββ构型甾烷丰度较高.萜烷系列中三环萜烷的丰度中等,五环三萜类中Ts,C29Ts以及18a(H)-重排藿烷的丰度明显偏高,伽马蜡烷指数较低,而常规的升藿烷系列化合物丰度不高,明显受成熟度的影响.由此表明长10段原油主要来源于淡水或微咸水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是以低等水生生物或藻类输入为主的湖相烃源岩,而且已经达到高成熟阶段.G52井长10段与长6—长9段原油和研究区烃源岩生标分布以及相关参数对比表明,长10段原油与长9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相似性,初步认为长10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
2010年03期 v.25;No.122 15-1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4 ] - 杨军;张春生;杨薇;陈亚琳;李刚;周永霞;王美格;
结合刘庄地区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从储层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类型等多方面入手,对沙一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指出沙一段储层岩性是以粉—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形成中低孔、中高渗储层,且储集空间为孔隙型,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剩余粒间孔隙、方解石溶孔、岩屑溶孔及长石溶孔.工区沙一段储层物性特征是由沉积相带、储集岩成分及粒度、填隙物成分和含量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2010年03期 v.25;No.122 19-2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6 ] - 邬兰;唐华佳;徐正华;陈仁人;廖波勇;刘欢;
从东河砂岩段单井沉积相类型划分出发,详细研究了沉积相分类及特征、沉积相区域展布特征,提出该地区的东河砂岩段沉积环境主要为浪控滨岸环境的前滨—临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砂体展布范围和有利储层分布,最后建立了东河砂岩段的沉积模式.
2010年03期 v.25;No.122 23-26+3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3 ] - 魏仙样;卢进才;李玉宏;魏建设;
商都地区CO2气藏的气体组分主要为CO2,体积分数为87.0%~99.9%,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在-5.2‰~-6.5‰之间,氦同位素3He/4He体积比分布在(1.69~3.35)×10-6之间,为典型幔源CO2气.乌兰哈达-高勿素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超深断裂,不仅控制着盆地沉积和演化,而且输导了多期次岩浆活动,提供了幔源CO2运移通道.商都坳陷新生代沉积演化有利于储盖组合的发育,具有良好的CO2气藏形成条件.通过对典型CO2气藏解剖,其具有气藏浅、产量高的特点.SZ5井累计产气量是容积法计算储量的2.23倍,认为存在幔源CO2的不断补充.
2010年03期 v.25;No.122 27-32+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3 ] - 屈乐;孙卫;刘哲;韩宗元;肖倩楠;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低孔、低渗、低压油藏,油藏天然裂缝不发育,但部分油井投入注水开发后,初期就出现含水快速上升,甚至早期水淹的现象.运用示踪剂监测、脉冲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等方法分析目前油藏见水特征,认为研究区次生裂缝分布广泛,裂缝主要为超破压注水与人工压裂形成,且裂缝发育方向受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及油藏构造形态控制.通过实施堵水调剖,控制注水压力,转注主向水淹井,调整井网等措施,可提高注入水波及程度,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2010年03期 v.25;No.122 33-3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4 ]
- 高辉;孙卫;李建强;
根据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提出了临界启动渗透率概念.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砂岩储层岩心实验结果为基础,得到了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井间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根据拟启动压力梯度与驱动压力梯度的关系,给出了临界启动渗透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注采井间临界启动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存在临界点;注、采井附近临界启动渗透率下限最低;在两井间中心附近临界启动渗透率下限达到最大.可见,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增大注采井间驱动压力梯度,降低临界启动渗透率,是实现特低渗储层高效开发的主要措施.
2010年03期 v.25;No.122 38-4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1 ] - 郑伟林;
为了解决当前在疏松砂岩油藏分层注聚工艺中存在的易堵塞、易剪切、难测试等问题,提出了单泵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并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包括通过室内实验回归得出的聚合物溶液流变性模型、不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损耗模型,以及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的流型判别模型、流体流速及剪切速率模型、压力损耗模型及沿井筒的温度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工作过程中各模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系统模型的数值解法,进而编制应用程序.现场实例应用表明,该工艺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疏松砂岩分层注聚工艺所遇问题,且程序计算结果精度较高.
2010年03期 v.25;No.122 41-4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4 ] - 蒋华义;李薇;林森;郑思佳;
含蜡热油输送管道的设计通常忽略流态流型转变的影响,按照我国常用的简化算法——平均油温法进行计算,会造成较大的计算误差.为精确计算热油管道输送过程中含蜡原油流态和流型的转变对含蜡热油管道设计计算的影响,对不同流态流型应用不同的摩阻计算公式,建立了热油管道温降和压降计算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含蜡热油管道设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简化算法与精确计算相比有较大的误差,流态和流型的变化对沿线压降的影响较大.建议含蜡热油管道的设计计算中考虑流体流态和流型的变化.
2010年03期 v.25;No.122 46-4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4 ] - 李留仁;袁士义;胡永乐;
基于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毛管模型和Poiseuille方程建立了计算分形多孔介质宏观物性参数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理论模型,给出了二者之间新的理论关系式.分形多孔介质宏观物性参数及其关系式是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分维数、分形系数和微观结构参数的函数,不包含任何经验或实验常数.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分维数、分形系数和微观结构参数对分形多孔介质宏观物性参数及其关联式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理论模型是有效的.
2010年03期 v.25;No.122 49-51+7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321 ] - 贾文龙;李长俊;吴瑕;刘恩斌;
为了研究输油管道在不稳定流动过程中,因轻质组分挥发、气泡聚集而形成的液柱分离现象,建立了水击分析数学方程.基于分相流模型,采用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并采用Newton-Raphson法进行求解,给出了分析步骤.最后,采用VC++开发了仿真程序,分析了输油管道中途截断阀突然关闭时,阀后管道拔高点处的水力瞬变工况.同时,还分析了初始油品中的含气率对液柱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气率大于10-6时,初始含气率越大,管道拔高点处低压持续时间越长,压力响应越滞后,液柱弥合压力越大;否则,可以不考虑含气对水力瞬变的影响.
2010年03期 v.25;No.122 52-55+8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0 ] - 高国旺;李利品;宋汐瑾;
在油井出砂监测系统中,出砂信号检测传感器为其关键技术之一.提出采用PVDF压电薄膜为敏感材料,设计了缠绕型的出砂信号检测传感器.给出了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原理.传感器应用在稠油油井出砂模拟系统中,识别出了砂粒对管壁碰撞后产生的声波信号,从而验证了该新型传感器工作的有效性,且其具有易于安装、灵敏度高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由该传感器检测流体中的含砂量具有较高的精度.
2010年03期 v.25;No.122 56-58+78+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1 ]
- 郭钢;李瑛;张洁;
为定量分析糖类油田化学品中多糖的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进行测量,探讨波长、显色温度、显色时间、溶液稀释倍数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线性区域并评价此方法的稳定性、精确度与重现性,并与蒽酮比色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杂多糖苷KD-03溶液质量浓度在20~200mg/L之间、显色时间30min、波长为485nm时,吸光度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好,精确度与重现性实验RSD值分别为0.76%和2.42%.对比蒽酮比色法,苯酚-硫酸比色法精确度与重现性分别提高了1.19%和3.04%.为油气田定量分析糖类材料中多糖含量找到一种新方法.
2010年03期 v.25;No.122 59-6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戴彩丽;纪文娟;赵福麟;
热触变体系是由热触变聚合物配制而成,其聚合物亲水主链中含有疏水片段或疏水侧基.应用试管倒置法研究了热触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浓度、pH值和添加剂等因素对体系热触变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6~22.5)×104,聚合物质量分数为1%~5%范围内,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浓度越高,加入的NaCl和蔗糖的浓度越大,热触变温度越低;随着乙醇/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大,热触变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pH值为3.0~11.0范围热触变温度几乎不受pH值的影响.
2010年03期 v.25;No.122 62-6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陈刚;汤颖;于洪江;徐家业;
合成了丙烯酸高碳醇酯和马来酸高碳醇酯,并对聚丙烯酸高碳醇酯和聚马来酸高碳醇酯合成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对合成的单体及其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对泌安4001、安4003、安4004、325、泌304等稠油的降凝作用.结果表明:用量为500mg/L时聚丙烯酸十二酯、聚马来酸十六酯等对油样安4003、泌304的降凝作用较好,最大降凝幅度可达20℃;用量为250mg/L时聚丙烯酸十二酯对安4003降凝幅度为17℃,聚马来酸十六酯对泌304降凝幅度为16℃.
2010年03期 v.25;No.122 66-6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6 ] - 潘丽娟;王平全;
针对油井恶性漏失的特种凝胶ZND在部分油田处理井漏问题上已经得到应用.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受ZND质量分数、交联剂质量分数、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及pH值等因素对特种凝胶ZND的成胶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质量分数1.5%ZND+0.04%间苯二酚+1.0%苯酚+1.0%六次甲基四胺+0.1%硫脲,经125℃高温交联16h形成的凝胶体系具有最佳成胶强度,并能在高矿化度和弱碱性环境中保持稳定性能,但当pH小于4时,凝胶将被破坏.研究结果对现场应用工艺的优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010年03期 v.25;No.122 69-71+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0 ] - 郑莉;贾小军;祝元元;张洁;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二苯胺磺酸钠在碳糊电极(CPE)上的伏安行为.在浓度为1.0mol/L的H2SO4溶液中,二苯胺磺酸钠分别在0.80,0.75和0.40V电位处产生1个氧化峰和2个还原峰,且其氧化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基于二苯胺磺酸钠的阳极伏安行为,拟定了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二苯胺磺酸钠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6~1.0×10-4mol/L,检出限为3.0×10-7mol/L.用本法测定了化学试剂中二苯胺磺酸钠的含量.
2010年03期 v.25;No.122 72-7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武晓朦;
介绍了教学型电梯模型的总体方案,以及其结构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模型为5层楼电梯控制,电机由24V直流电源供电,楼层信息由8255和74LS245驱动LED管显示.采用Visual Basic可视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界面简单,易于操作.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设计了电梯模型控制系统.
2010年03期 v.25;No.122 79-8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强新建;田泽;淮治华;
VxWork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一直是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的热点.介绍了VxWorks下标准设备驱动及其原理,阐述了驱动程序的开发流程,给出了在Flash上实现TrueFFS的具体方法,包括驱动程序的编写、识别和系统配置.用实例对TrueFFS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2010年03期 v.25;No.122 82-84+9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张玉杰;邹华桥;
针对电站锅炉火焰监视和燃烧诊断系统中火焰图像处理计算能力差、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的嵌入式火焰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系统采用EMP240控制图像的采集与存储,由TMS320VC5416实现温度场测量及燃烧诊断算法,LPC2378作为主控制器负责系统管理、人机界面和网络通信.解决了数字图像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算法采用通用CPU无法实时运行的瓶颈,并且使火焰监控和燃烧诊断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2010年03期 v.25;No.122 85-88+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刘选朝;刘小龙;张乃禄;
讨论了基于DHT90温湿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介绍了基于DHT90的智能湿度计的接口、温湿度数据传输以及硬件与软件设计.智能湿度计控制以C8051F330单片机为核心,采用非线性校正和温度补偿算法,实现了湿度的智能化、快速准确测量.该仪器测量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在石油化工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10年03期 v.25;No.122 89-9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2 ] - 爨莹;邵文欣;
在传统的数学形态学滤波基础上,引入全方位形态学结构元素,通过自适应形态学运算的加权组合,提出了一种全方位加权自适应组合形态滤波,对低光照条件下获取的井下电视套损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实验表明,针对噪声主要为高斯白噪声的井下电视套损图像,通过与传统开闭和闭开形态学滤波以及中值滤波对比分析,该方法有效地去除了井下电视套损检测图像的噪声,改善了图像的视觉效果,从而提高了后期图像数字化定量解释的精确度.
2010年03期 v.25;No.122 93-9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马加传;刘天时;
钻井成本是钻井公司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钻井成本进行准确预测,有利于提高钻井成本的控制和计划管理水平.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影响钻井成本的主要因素,结合某钻井公司钻井成本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同多元回归与BP神经网络回归进行对比,验证了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10年03期 v.25;No.122 96-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