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伟;王新征;蔡宏兴;高侠;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2009年05期 v.24;No.118 1-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8 ] - 彭兆蒙;彭仕宓;吴智平;李伟;孔旭;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2009年05期 v.24;No.118 7-1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61 ] - 程超;张尚华;李海龙;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气田山西组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的特征.以层或层组为单元的砂体(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的宏观分布研究已经达不到该区储层精细评价的要求,而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比储层宏观物性更能反映本区储层的本质特征.因此开展了该区储层流动单元测井评价研究.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从孔隙几何学角度研究了工区储层的流动单元特征,采用FZI法把该区划分为5种类型的流动单元,同类流动单元的孔-渗关系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孔隙类型和结构趋于一致,表现出相似的测井响应特征,从而建立了研究区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分类评价模式.
2009年05期 v.24;No.118 13-17+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1 ] - 赵永斌;武士尧;唐晓川;
为了解决沉积相带的分区问题,利用分频技术研究不同的岩性组合模式产生不同的振幅谱响应的特点,在大庆高台子油田进行了储层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振幅谱的频率响应具有对时间域的微小变化或差别更加敏感的特点,能够反映1/4波长厚度的储层信息.采用分频处理技术研究高台子油田河流相沉积储层的分布特征,不仅获取了厚层的砂岩信息,而且明显地反映出了厚度远小于地震分辨能力的薄砂岩的沉积规律,研究区可以划分为河道发育、摆动的区域和河道间为主的区域.研究结果与已知井吻合较好.
2009年05期 v.24;No.118 18-22+3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6 ] - 梁浩;苟红光;
从钻井、薄片鉴定和化学分析入手,深入研究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发育规律、化学成分特征.卡拉岗组火山岩以中基性的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化学成分以"高铝、低镁、低钾"为特征,属亚碱性系列中的钙碱性火山岩,FeO减少和Fe2O3富集的相对变化关系为卡拉岗组风化壳储层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确定卡拉岗组火山岩形成于火山岛弧建造环境.
2009年05期 v.24;No.118 23-28+3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4 ] - 沈武显;樊太亮;于炳松;宫雪;郭刚;
为了探讨压性浅水湖盆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运用沉积学理论,通过野外露头考察、钻井岩心观察、岩心薄片鉴定以及大量测井、地震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发育了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6种沉积体系,并发现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在中下侏罗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依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细分为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旋回.对各旋回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压性浅水湖盆有缓坡型和具沉积坡折型2种沉积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即台北凹陷中部、台北凹陷南部和盆地南部边缘带.
2009年05期 v.24;No.118 29-35+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1 ] - 张恩嘉;
偏移距域共成像道集和炮域共成像道集在复杂地区存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假象,Born近似傅里叶偏移方法基于小扰动假设引入参考慢度可以适应横向变速.利用频率波数域与空间频率域混合域偏移算子和波场的窗口傅里叶框架展开与重构,提出了局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方法,改善了局部成像质量,有效地消除了假象,为偏移速度分析和振幅随入射角的关系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009年05期 v.24;No.118 36-3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刘德新;汪小平;罗耀珑;
为了解决化学胶结防砂方法中胶结剂占据一部分孔隙空间,造成渗透率大幅度降低而引起的储层伤害,基于乳液聚合原理,设计出一种由水、乙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合单体和引发剂等组成的胶束乳液聚合低伤害储层固砂体系.该体系可在砂粒表面吸附一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胶束中增溶的聚合单体和引发剂发生乳液聚合,胶束转变为纳米级聚合物薄膜,将松散的砂粒胶结起来,形成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固结体.胶束乳液聚合法可以作为一种低伤害储层固砂技术.
2009年05期 v.24;No.118 40-4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8 ] - 吴晋军;刘敬;王金安;
针对我国煤气层超低渗透性、低压、低含水饱和度地质特征及煤层气吸附性较强的开发难点,提出把高能气体压裂用于煤层气开发的新技术试验研究与探索.研究思路是以高温高压气体促使煤气层产生和形成较长的多裂缝体系,并伴随较强的脉冲震荡、热作用于地层基质,提高煤气层空隙间的连通性和渗透性,改善解吸环境,促进煤层气解吸和泄气,以提高煤层气井产量.重点论述了此项研究的研究思路、作用机理、工艺设计、可行性等.介绍了现场试验情况,并指出了煤层气开发新技术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2009年05期 v.24;No.118 43-45+4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30 ] - 袁海科;郝世彦;张文忠;
为确定天然裂缝对志丹新区注水开发的影响,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岩心观察,结合实验分析研究了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延长油田志丹西区延长组天然裂缝发育燕山期E-W向、NW-SE向和喜山期S-N向、NE60°四组区域构造裂缝,其中以E-W、S-N向最为发育,NE60°较为发育.地下裂缝与野外露头裂缝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天然裂缝类型主要为直立、近直立大型剪切裂缝,微裂缝不发育.天然裂缝主要在砂岩中发育,泥岩中发育较少;岩性一致时,裂缝密度与层厚呈负乘幂关系,裂缝发育程度随埋深加大而降低.
2009年05期 v.24;No.118 46-49+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61 ] - 卢燕;刘学刚;林光荣;刘秋兰;杜朝锋;
为了确定影响超低渗岩心气测渗透率准确性的因素及主要参数,通过对气测渗透率测试计算公式分析、室内对比实验,发现影响超低渗岩心气测渗透率准确性的因素有:入口气体压力及出口气体流量、岩心样品长度及直径测量的准确性、测试围压及测试稳定时间.对影响因素进行逐项分析,分析这些参数产生的误差,得到了主要参数的最佳设置范围.
2009年05期 v.24;No.118 50-52+5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4 ] - 朱黎鹞;李留仁;马彩琴;
火山岩气藏一般具有岩石类型繁多、岩性岩相复杂、孔喉结构杂乱、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极其严重等特征.针对火山岩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和开发难度大的特点,对吉林长岭火山岩气田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论证了水平井在提高单井产能、产能替换比、面积替换比和单井控制储量等方面的技术要素.将这些技术要素与直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火山岩气藏是可行的.
2009年05期 v.24;No.118 53-5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8 ]
- 蔺爱国;刘鹏;
对利用Ar等离子体为引发手段对聚四氟乙烯(PTFE)膜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在PTFE膜表面接枝丙烯酸(AAc)制备的PTFE-g-AAc聚四氟乙烯荷电微孔膜的抗老化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贮存、浸泡、化学清洗及高温清洗等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荷电微孔膜的流动电位、通量以及抗污染和对悬浮物的去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条件下贮存或在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中使用3年,对该荷电膜的通量、荷电性等基本性能以及流动电位、抗污染和对悬浮物的去除能力没有明显影响,而且该膜还具有较好的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稳定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2009年05期 v.24;No.118 57-59+6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万里平;孟英峰;李永杰;王建;
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对钙盐的敏感性,根据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碳酸钙的溶解度不同,利用沉淀转化原理,实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泡沫的循环利用.由ABS-CaCl2-Na2CO3组成循环泡沫基液,在室内研究了不稳定泡沫(质量分数为0.6%的ABS,以下配方物理量皆为质量分数)、稳定泡沫(0.6%ABS+0.2%XC+0.2%HV-CMC)和硬胶泡沫(0.6%ABS+0.2%XC+0.2%HV-CMC+5.0%膨润土)的循环特点.结果表明:不稳定泡沫在室内循环6次以后,发泡体积由700mL降为510mL,半衰期由4.7min降为3.6min;稳定泡沫循环6次以后,发泡体积由510mL降为460mL,半衰期由22.5min降为18.2min;硬胶泡沫循环4次以后,发泡体积由480mL降为420mL,半衰期由34.7min降为26.4min.可通过补充少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是通过添加稳泡剂来提高泡沫质量,增强泡沫的稳定性,实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泡沫的循环利用.
2009年05期 v.24;No.118 60-63+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0 ] - 周娟;马云;屈撑囤;张宁生;刘鹏;
以环氧氯丙烷(ECH)、十二烷基二甲基胺(DMA12)、甲硝唑(MDZ)、盐酸(HCl)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甲硝唑改性双季铵盐,应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以收率为指标研究了双季铵盐的合成条件,以绝迹稀释法对其杀菌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物质的量比n(ECH)∶n(DMA12)∶n(MDZ)∶n(HCl)=0.5∶1.0∶1.0∶1.0、反应时间12h时,收率达78%.质量浓度为20mg·L-1的目标产物对SRB、TGB的杀菌率均达到100%,杀菌效果显著优于1227.
2009年05期 v.24;No.118 64-66+7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3 ] - 周国娟;秦芳玲;屈撑囤;任伟;姜晓光;
针对油田压裂作业废水黏度高、浊度大、含油量高的特点,采用Fenton氧化-絮凝处理方法对压裂废水进行回注处理研究,探讨了废水的pH值、Fenton试剂和絮凝剂投加量、絮凝剂加药时间隔等因素对压裂废水氧化和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裂废水pH值为3.0、φ(H2O2)和ρ(FeSO4)分别为0.2%和20mg/L、PAC和PAM质量浓度分别30mg/L和5mg/L、絮凝剂加药时间间隔为30s、处理后水pH值调至7.5时,处理后压裂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和含油量分别为2.5mg/L和5.22mg/L,平均腐蚀速率和细菌含量分别为0.0110mm/a和101个/mL,达到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2009年05期 v.24;No.118 67-7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28 ] - 魏艳艳;吴明;
为了探讨进一步降低炼厂能耗的可能性,用夹点技术对抚顺石油二厂蒸馏装置的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根据经验确定换热网络的最小夹点温差为20℃.由于物流较多时温-焓图确定夹点位置过程繁琐,采用问题表法确定了原换热网络的夹点位置在135℃处.分析发现原换热网络中有2台冷却器处于夹点之上,存在2条换热回路及冷流不满足热容流率准则.通过拆除冷却器、分流及打断回路的改进措施来满足夹点技术设计准则及实际要求.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换热流程每年可节约664.5t标准油,所增加的分流管线费用半年即可收回.
2009年05期 v.24;No.118 71-74+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3 ]
- 张慧玉;祝轩;王蕾;
对基于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PDE)的图像放大方法的实现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比对研究.具体实现了朱宁等人的线性PDE图像放大方法和基于P-M方程的非线性PDE图像放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线性PDE图像放大方法在平滑区域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而在放大倍数不大的情况下,非线性PDE图像放大方法能更好地处理边缘区域.
2009年05期 v.24;No.118 79-8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5 ] - 段祎林;田亚爱;
基于核的主分量分析(Kernel PCA)能够提取数据的非线性特征,但其性能受核参数的影响非常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特征空间中非高斯分布估计的核参数优化算法.该方法基于Kernel PCA中最优的参数应能导致特征空间中数据具有高斯分布的思想,通过对特征空间中数据的非高斯性结构进行分析,从反面估计其对高斯分布的逼近程度.采用该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实验都有很好的效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9年05期 v.24;No.118 82-8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宋新爱;
多态性是面向对象技术的重要特性之一,C++语言支持静态多态性和动态多态性.静态多态性主要通过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来实现,动态多态性主要通过虚函数和动态联编来实现.多态性使程序设计更加灵活、易维护和易扩展.介绍了动态多态性在C++语言中的实现机制,提出基于容器的动态多态性实现技术,结合VC++6.0中绘图软件开发实例,描述基于容器的绘图过程及动态多态性应用.
2009年05期 v.24;No.118 86-88+9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 蔡磊;程国建;潘华贤;贾峰;
标准的支持向量机算法需要求解二次规划问题,因此,在处理大规模样本的时候,求解二次规划问题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就成为支持向量机应用的一个瓶颈.核向量机将传统支持向量机中的二次规划问题转化为求解最小包围球问题,从而显著降低了二次规划的复杂程度.使用核向量机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类,所选用的数据样本数均超过2000,并与标准的支持向量机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核向量机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分类时,比标准的支持向量机计算复杂度低,训练速度快,耗费空间少.
2009年05期 v.24;No.118 89-92+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 王旭启;程智;
针对现有多播协议均忽略代价不对称性建立共享多播树这一问题,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源端建立多播树的算法,并实现了与之相关的支持轻量级应用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基于本协议开发了一套应用层多播聊天程序,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应用层多播机制能有效地支持小规模的多播通信.
2009年05期 v.24;No.118 93-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谢新茂;王萍;王亮;
提出了CAD建筑制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CAD建筑制图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建筑绘图的基本技巧,在门窗、轴号绘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绘图方法.
2009年05期 v.24;No.118 97-99+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