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

    张杰;薛会;王毅;张金川;

    通过对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断裂南北两侧气水分布与典型气藏(井)解剖,发现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两侧气水分布明显不同,断裂以北,天然气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地层水分布于构造下倾部位;断裂以南,气水层分布复杂,具有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点,局部低幅度构造具有正常的上气下水分布特征.断裂两侧上古生界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断裂南侧成藏特征与国外发育根缘气的盆地(地区)具有很好地相似性.根据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征指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及盒1段等层系发育根缘气,其主要分布于伊8-锦8-伊22-锦10-锦6-伊19井一线以南地区,具体层系略有区别,该线以北为气水过渡带,气藏类型过渡为常规气藏.研究结果表明,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北侧应以寻找常规气藏为主,断裂以南则以寻找根缘气藏为主.

    2009年03期 v.24;No.116 1-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90 ]
  •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应力测量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周新桂;张林炎;范昆;黄臣军;刘格云;侯勤虎;

    油气田开发中实施水力压裂措施、部署和优化注采井网必须考虑现今地应力方向、大小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石声发射法、钻孔井臂崩落法、古地磁定向岩石差应变法以及岩石压缩等实验方法,测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现今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并以吴旗探区为例,讨论了现今地应力在油气开发中的初步应用.认为伊陕斜坡区不同深度砂岩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δ1)值介于20.3~60.01MPa之间,与深度线性相关性好,相关系数=0.952;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NEE-近EW向,由盆地西南(西)向东北(东)方向逐步偏转变大.在现今应力状态下,吴旗探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储层NNE-NEE向裂缝系统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将首先启动张开并连通,最先形成有效主渗流通道,随着外界流体压力逐步增大,NW及NWW向裂缝系统可成为次级渗流通道;同时认为长61储层人工裂缝扩展方位约为NE-SW向,压裂缝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的垂直裂缝,且井孔相对稳定.

    2009年03期 v.24;No.116 7-1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67 ]
  • 大型凹陷斜坡区倒灌式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杨喜贵;刘宗堡;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2009年03期 v.24;No.116 13-16+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2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宋永东;戴俊生;吴孔友;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特征、沉积类型和成藏过程的基础上,以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运移过程和成藏期等因素为背景,将研究区的成藏模式划分为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4种类型.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导致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多期次和多类型的成藏特点.研究认为,断裂发育和不整合面是形成不同油气藏模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2009年03期 v.24;No.116 17-20+2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77 ]
  • 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克92井区火山岩储层地质模型

    徐振永;陈福友;黄继新;周国文;秦利峰;杨渔;

    以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克92井区块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油藏为例,探讨对于火山岩储层建模的新途径.针对裂缝性火山岩油藏存在孔隙度、渗透率完全不同的2类储集空间,分别应用PeterlTM软件和Fraca软件建立基质模型与裂缝模型.

    2009年03期 v.24;No.116 21-2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2 ]
  •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定量评价

    丁熊;谭秀成;雷一文;范玲;吴小庆;

    影响储层性质的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关联性,针对这些特点,以四川盆地川中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优选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储层有效厚度以及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作为储层评价因素,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评价储层的质量.评价结果与气田实际产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2009年03期 v.24;No.116 25-27+3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72 ]

石油工程

  • 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东东;岳湘安;张迎春;杨建元;

    为了研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因素及运移规律,了解乳状液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利用长岩心作为模型进行驱替实验,研究了乳状液液滴粒径、液滴密度及运移速度对其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孔喉中的宏观运移阻力是乳状液液滴对孔喉堵塞的累积结果.大液滴的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运移阻力明显大于小液滴的乳状液.注入速度对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阻力影响较大,在粒径孔径匹配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速度,在临界速度下乳液在岩心中才能形成明显的封堵.速度太低,乳状液破乳严重,乳状液变形通过孔喉的能力强不容易封堵孔喉;速度太高,乳状液液滴被分散破碎、粒径变小不容易封堵孔喉.

    2009年03期 v.24;No.116 28-30+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6 ]
  • 套管试压对水泥环密封性的影响

    姚晓;周兵;李美平;罗霄;张亮;华苏东;

    套管试压后产生的微环隙是导致水泥环密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套管-水泥环受力模型,推导了套管试压后产生的微环隙的定量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对影响微环隙尺寸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压时微环隙的尺寸与井口压力成正比;与围岩压力、水泥环的厚度呈负线性相关;随套管壁厚的增加而减小;随水泥环弹性模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水泥环弹性模量为25GPa时,微环隙的尺寸最大,但在其弹性模量小于25GPa时,弹性模量对减小微环隙尺寸的作用更明显,故对于需要高压套管试压的油气井,宜选用低弹性模量的水泥石.

    2009年03期 v.24;No.116 31-3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22 ]
  • 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早期见水堵水调剖技术研究

    朱浩平;白宝宏;张道法;马鸿星;康乐;刘涛;金晓红;

    针对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开发过程中孔隙性见水的特点,对不同调剖剂进行了室内适应性及现场实验评价,设计优选了预交联颗粒加缔合聚合物弱凝胶为主的复合深部调剖体系.预交联颗粒发挥深部调剖作用,有效封堵大的孔喉通道;缔合聚合物弱凝胶为辅,使其发挥封堵和驱油作用.现场应用表明该体系具有很好的堵水调剖效果,能满足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堵水调剖的需要.

    2009年03期 v.24;No.116 35-3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2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陈明强;张志国;曹宝格;王奇;杨青;

    为了准确预测超低渗透油藏的油井产能,必须认识清楚油井产能的影响因素.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井产能与地层单因素参数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影响这类储层油井产能的因素不仅包含油层厚度和地层渗透率,还包括储层孔隙性、电性等多个因素.由多参数确定的油井产能预测模型将存在更加复杂的结构表达式,实际产能预测问题应是一个非线性系统问题.

    2009年03期 v.24;No.116 38-4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96 ]
  • 可酸化凝固型堵漏技术在胜利油田车66区块的应用

    于继良;张宁;顾法钊;成效华;

    介绍了可酸化凝固型堵漏剂的配方、室内评价、施工工艺和现场施工效果.结果表明,该堵漏剂注入漏层后具有凝固强度高、凝固强度可调、凝固后体积不缩小等特点;并易形成假塑性流体,滞流能力强,特别适合于高渗透及裂缝性地层的堵漏.该堵漏剂稠化快、固化慢、强度高、可酸化、封堵效果良好.胜利油田车66区块沙三中下、沙四段砂砾岩地层压力较高且孔隙大,在同一裸眼井段中地层压力系数不同,当使用高密度钻井液时密度窗口比较小,可能造成上漏下涌或漏涌同层的复杂情况.通过多元复合作用的屏蔽暂堵和可酸化堵漏技术,加入非渗透抗压处理剂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成功地解决了高渗透裂缝性地层的严重漏失问题,减少了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的发生.

    2009年03期 v.24;No.116 41-44+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9 ]
  • 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

    孙良田;孙宜建;黄志文;夏洪玖;李宗田;

    介绍了水平井压裂裂缝的形态、压裂水平井的渗流特征、压后产能预测;探讨了裂缝条数、裂缝长度和裂缝导流能力的优化以及不同的裂缝布局和不同位置的裂缝对压后产量的影响.通过X井水加喷砂压裂位置测井数据进行压裂裂缝模拟,优化设计与现场施工的加砂量和排量比较一致.

    2009年03期 v.24;No.116 45-4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53 ]
  • 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疏松砂岩可压性研究

    吴建平;

    出砂是疏松砂岩油藏开采中遇到的难题之一,目前常用防砂方法是高压挤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为了对该技术实施后地层近井形态进行科学描述,为现场施工参数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在缺少物模获取相关参数的前提下,根据高压挤压砾石充填地层受力特点,借鉴声波测井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基于测井资料的挤压模量计算公式.提出疏松砂岩岩层可压性概念,明确岩层挤压指数来表述疏松砂岩可压性,并根据其数值范围划分软、硬地层.采用挤压模量计算公式对具有完整测井资料的多口防砂施工井进行编程计算,并将得到的各施工井挤压模量加权平均后进行拟合.与高压挤压砾石充填施工实际数据对比,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2009年03期 v.24;No.116 49-51+5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2 ]
  • 水力压裂裂缝模拟研究

    李小波;史英;张修明;岳迎春;胡阳明;

    针对低渗油气藏水力压裂裂缝通常采用直角网格加密模拟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中的新型网格结构——PEBI网格来模拟水力裂缝.在充分认识水力裂缝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值模拟中处理水力裂缝的常规直角网格加密方法和PEBI网格方法的原理;并以某火山岩油藏为例运用两种方法对裂缝方位、导流能力和裂缝穿透比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EBI网格模拟水力裂缝的方法相对于常规直角网格加密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运用该方法可以为现场压裂施工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对于提高低渗油气藏压裂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2009年03期 v.24;No.116 52-5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69 ]
  • Zigbee协议在抽油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孟开元;王琦珑;曹庆年;

    介绍了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网络协议Zigbee的主要特征,利用德州仪器公司的MSP430F169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和Digi公司的XBee(802.15.4)实现了基于Zigbee的无线网络,并给出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抽油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2009年03期 v.24;No.116 56-58+62+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2 ]
  • 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工艺参数的计算模型

    董正远;刘培培;

    等温输送是原油管道输送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对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的工艺参数进行准确计算,从原油输送管道的热平衡方程出发,综合考虑了保温材料性质、保温层厚度和管道埋深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同流态对摩阻系数的影响等因素,给出了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工艺计算的完整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表明,模型及其算法适用于紊流的不同流态区,能较好地反映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各工艺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文中模型和算法为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的工艺计算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03期 v.24;No.116 59-6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4 ]
  • 天然气集输管网仿真技术研究

    刘恩斌;李长俊;成琳琳;

    通过建立天然气管网管道元件以及非管元件仿真数学模型,采用隐式差分法将偏微分模型转换为有限差分方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模型,最后对某天然气管网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管道中的压力没有超过管道允许压力,部分管段压降、流量很小,增输潜力巨大,因此,可以调整输气方案,适当增加输气量.

    2009年03期 v.24;No.116 63-6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8 ]

化学与化工

  • 阳离子净水剂处理超稠油采出水的研究

    张锁兵;马自俊;蔡永生;赵振兴;欧阳坚;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采出水含油量高的特点,以多元脂肪醇、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和十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适用于处理超稠油SAGD采出水的净水剂GBEDL-08,并考察了药剂加量、沉降时间和水温对GBEDL-08除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BEDL-08不仅除油性能良好,而且除油速度快;在水温90℃、沉降时间90min和投加质量浓度为350mg/L的条件下,采出水含油量从63642mg/L可以降低到176mg/L,除油率达到99%以上,是一种高效的阳离子净水剂.

    2009年03期 v.24;No.116 66-68+7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0 ]
  • 聚合物动态剪切实验研究

    李兆敏;陈辉;黄善波;王淑娟;

    为了研究聚合物KYPAM-6A溶液在油藏条件下的黏弹性情况,根据SY5523-2000配置聚合物溶液进行实验,研究质量浓度、矿化度、角频率的变化对溶液损耗模量、储存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矿化度的减小、频率的升高,聚合物溶液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②聚合物溶液在低频率下,以黏性流动为主,在中高频率下,以弹性流动为主.③随质量浓度的升高、矿化度的降低,聚合物溶液黏弹主导转化点频率,即储存模量、损耗模量交点频率随之升高.

    2009年03期 v.24;No.116 69-72+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1 ]
  • 密闭空间有害气体的吸附材料研究

    王佑君;吴鸿辉;侯立安;

    吸附剂的发展是制约吸附技术运用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目前国内外吸附材料的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研制出了新型的有害气体吸附材料,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吸附材料能够有效地去除密闭空间中较典型的有害气体,对CO2、H2S、NH3以及NO2的消除率均达到了82%以上.重点介绍了净化材料的工业化制备方法,通过多次试验,优化了材料的制备方法,解决了制备净化材料的关键技术.

    2009年03期 v.24;No.116 73-75+7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5 ]
  • 水中硝基苯的超声降解处理研究

    谢娟;屈撑囤;张琴;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影响超声波降解硝基苯的因素,探讨了在超声条件下反应温度、超声频率、处理时间对硝基苯降解的影响;并对超声/H2O2、超声/H2O2/CuO体系对硝基苯的降解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声条件下,当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150.8mg/L、超声频率为40kHz、作用时间为6h时,硝基苯的降解率为18%;在超声/H2O2条件下,H2O2投加量为3.0mL时,降解率可提高至22.3%;向超声/H2O2体系中加入CuO可使硝基苯的降解率提高到38.7%.

    2009年03期 v.24;No.116 76-7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0 ]
  • 聚丙烯酸脂高吸水交联小球的制备与表征

    尹晓宏;赵文;涂淋;

    采用反相悬浮法、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直径达毫米级的聚丙烯酸钠吸水小球.应用FT-IR证实了小球的化学结构,用DSC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对小球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m(氧化剂):m(还原剂)为1.0:1.2、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w(交联剂)为5%、w(油):w(水)为5~7、分散剂为单体质量的0.2%,搅拌速度为200~250r/min时,合成的小球粒径较大且均匀,粒径达2.48mm,吸水后的小球直径可达10mm左右.小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值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2009年03期 v.24;No.116 80-83+8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6 ]
  •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张荣军;李海军;任月玲;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2009年03期 v.24;No.116 84-87+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18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数字油田中海量影像数据组织研究

    姚卫华;晁会霞;南珺祥;

    根据海量影像数据组织及编码原理,描述数字油田中基于四叉树的LOD影像数据的组织基本流程,将数据组织流程划分成服务端的预处理、投影变换、影像重采样、编码、切割、保存和客户端的据视点位置多分辨率浏览实现等两大部分.着重论述了影像数据组织流程中的投影变换与逆变换、海量影像数据编码与影像坐标范围计算以及基于视点位置的三维浏览等关键性问题,并以长庆油田丹7井区为例,详细描述了数字油田建设中影像数据组织及影像范围计算等实施过程.

    2009年03期 v.24;No.116 88-9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3 ]
  • 基于GM(1,2)模型的多步自调节灰色预测控制算法

    郭颖;李昌海;

    基于GM(1,2)灰色模型和一种新型综合偏差,提出了基于GM(1,2)模型的多步自调节灰色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可对系统输出偏差和预测偏差进行合成形成一个在线多步综合偏差,用此偏差代替传统最优控制算法中的偏差项,这样算法既有在线预测系统未来多步行为的功能,又能根据预测模型精度实时调节预测值在控制回路中的作用,减小了预测误差对系统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获得较好的控制跟踪效果.

    2009年03期 v.24;No.116 92-9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6 ]
  • 基于USB2.0的脑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王西龙;

    提出了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框架,设计了脑电数据的提取、过滤、去除干扰、三级放大、A/D转换及USB接口等电路.使用KeilC51、Visual C++以及Windows2000DDK编程工具开发了USB固件程序、设备驱动程序.该系统实现了脑电数据的准确采集、高速传输和实时处理,解决了传统脑电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的缺陷.设计符合下一代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满足实际需要.

    2009年03期 v.24;No.116 96-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智慧综合集成研讨厅中的聚度计算与分析

    郭小哲;葛家理;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基于各种形式的群体专家研讨是激发智慧的最好途径,但是,在研讨厅内对具有极其灵活多变的多个专家的智慧进行定量描述与整体分析显得相当复杂,由此也给智慧综合集成带来了较大困难.基于专家智慧点的聚度计算与聚度场描述为分析多个专家智慧提供了方便,通过聚度可以找到研讨中的受关注点和受批判点,结合不同智慧点,重视受批判点对受关注点的冲击和调整,由此综合得出合理观点,形成智慧综合集成的结论.

    2009年03期 v.24;No.116 99-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