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杭锦旗探区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

    聂海宽;张金川;薛会;徐波;

    杭锦旗地区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通过对储层特征的描述及致密化原因的分析认为,硅质胶结物、钙质胶结物和黏土矿物的生成是影响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最后一期胶结物——方解石是导致储层最终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方解石形成时的包裹体测温和氧同位素计算出的温度判断,早白垩世晚期是储层最终致密化的时间.结合生烃模拟研究及成藏期次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天然气藏分为2种类型,即常规圈闭气藏和根缘气藏,分别在中侏罗世晚期之前和早白垩世晚期之后成藏,主体上分别分布在以三眼井—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2009年01期 v.24;No.114 1-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88 ]
  •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吴少波;李亮;余小雷;陈斐;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中—细砂岩.根据大量的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资料,研究了大路沟区长6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了绿泥石-浊沸石胶结相、绿泥石-方解石胶结相、方解石胶结相、泥质胶结相及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等5种成岩相类型,其中以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砂体物性最好.依据所建立的主要成岩相类型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各小层砂体的浊沸石-长石溶蚀相分布范围.

    2009年01期 v.24;No.114 8-1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55 ]
  • 渤中地区蓬莱19-3油田油源分析及其成藏与勘探意义

    邹华耀;周心怀;郝芳;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2009年01期 v.24;No.114 13-16+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14 ]
  • 精细相控随机建模在洪积扇扇中砾岩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何辉;彭仕宓;唐海发;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中较多不确定因素,为提高储层建模精度,提出将沉积微相划分同岩石相划分相结合,探索了一套针对洪积扇扇中砾岩油藏三维精细相控随机建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更为准确的储层属性参数模型,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参考,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年01期 v.24;No.114 17-2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7 ]
  •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研究

    黄志龙;江青春;席胜利;张才利;张菊红;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2009年01期 v.24;No.114 21-2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280 ]
  •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中孔低渗型藻灰岩储层测井评价

    林承焰;刘伟;刘键;王国民;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性、粒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比值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2009年01期 v.24;No.114 25-28+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1 ]
  • 牛38井湖相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负异常与有机组分含量相关性

    陈中红;曲江秀;高卫红;

    对东营凹陷牛38井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碳富集的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2.0%、4.0%)进行了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及研究,发现该层段烃源岩存在明显的镜质体反射率Ro抑制现象(负异常),表现在2770~2900m处Ro值整体分布正常,而其下的2900~3370m处Ro值分布偏离正常发展轨迹.为考查Ro出现负异常的成因,对该井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出现的Ro负异常与有机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o异常值与壳质组含量、腐泥组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而与镜质组含量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惰质组关系不明显.在剖面分布上,Ro抑制层段对应较高含量的壳质组与腐泥组.Ro值与H含量及H/O比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O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高含量的壳质组、腐泥组与Ro负异常关系密切,壳质组和腐泥组中氢的富集,是导致Ro抑制现象的一重要成因.

    2009年01期 v.24;No.114 29-33+3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2 ]
  • 二维地震迭加偏移剖面“二步法偏移”地质解释方法

    张亚敏;张书法;

    为了解决二维迭加偏移剖面作图中存在的主联测线不能闭合的问题,利用自激自收地震反射波原理在层状均匀介质条件下推导出地下反射点位置与射线路径、目的层视倾角及目的层埋深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计算反射点位置的偏移量及反射点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地质作图可同时利用主测线联络测线,解决了目前二维迭加偏移剖面作图中存在的不能闭合及数据为法线深度等问题.用垂直深度作图,断裂系统联接合理,构造图精度高,构造形态可靠、逼真,可提高钻探成功率.

    2009年01期 v.24;No.114 34-3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利用Kuster-Toksz方程简化孔隙纵横比谱及判断储层孔隙类型

    赵克超;陈文学;陶果;

    通过对已发表文献中的孔隙纵横比谱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通过简化孔隙纵横比谱,利用纵、横波速度及总孔隙度资料,根据Kuster-Toksz显式方程估算孔隙纵横比分布、直接求解组分孔隙度参数、判断储层孔隙类型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实际井资料处理以及与Anselmetti等判断灰岩储层孔隙类型经验方法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从而得到了一种简化孔隙纵横比谱、快速判断储层孔隙类型的简单实用方法.

    2009年01期 v.24;No.114 37-4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1 ]
  • 用地震属性分析莫8井区J_1s_2~1砂体微相展布

    靳军;刘洛夫;李双文;赵建章;刘河江;

    地震属性分析和砂体微相划分在以往的储层研究中都是分开进行的,彼此间没有很好地结合,从而降低了储层砂体微相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作者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莫8井区为例,对储层各种地震属性参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利用属性特征进行了J1s21砂体微相的研究和刻画,划分了有利含油气区.

    2009年01期 v.24;No.114 41-43+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7 ]

石油工程

  • 复杂结构井开发低渗油藏的效果及关键问题研究

    倪维军;李琪;张玉宁;

    复杂结构井具有增大泄油面积、有效连通储层裂缝、提高储层导流能力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低渗油藏开发现状的调研,对比分析了两种复杂结构井(压裂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开发低渗油藏的效果;研究了地应力与裂缝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开发低渗油藏多分支水平井比压裂水平井有更多的优势,且两种复杂结构井在设计水平井眼走向时都要考虑与地应力的关系.

    2009年01期 v.24;No.114 44-46+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8 ]
  • 深井伽玛定位仪隔振腔抗冲击设计及实验分析

    池伟;陆秋海;刘学民;

    抗振伽玛定位仪器工作在井下2000~4500m,工作时需承受聚能射孔弹最高达3000g/ms的爆破冲击,有效的抗冲击设计是实现该仪器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关键.为此设计了具有4层隔振环节的隔振腔系统.首先将隔振腔系统简化为4自由度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并对隔振腔进行了多组冲击载荷实验,结果表明隔振腔系统具有良好的冲击隔振性能.同时采用网格搜索方法确定了实际隔振腔系统的动态等效刚度和动态等效阻尼参数,得到了与试验数据相吻合的系统动力学修正模型参数.

    2009年01期 v.24;No.114 47-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 低渗油田注水能力下降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王凤琴;廖红伟;蒋峰华;张建国;刘海波;

    对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诊断,指出注入水中机械杂质含量严重超标、机杂粒径大,与低渗储层的孔隙喉道大小不匹配是导致储层孔隙堵塞的主要原因,近井地带石蜡的析出是导致储层孔隙堵塞的另一原因.针对此类堵塞,研究了解堵增注方案.通过方案的部署实施,该油田注水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区块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区块开发的效益,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模式.

    2009年01期 v.24;No.114 52-55+60+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12 ]

化学与化工

  • 基于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钱平;孙国琴;张存洲;

    以近红外光谱法为基础测定方法,结合内模控制,论述了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建立校正模型测定石油化工产品组成的可行性.基于dSPACE硬件平台,实验以直馏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为校正模型的训练样本,对自适应神经网络校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响应快、误差小、鲁棒性强,在近红外长波区内,校正样品和验证样品的均方误差小于10-6.

    2009年01期 v.24;No.114 56-6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徐鸽;杨基和;陆振光;林挺;云志;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2009年01期 v.24;No.114 61-6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2 ]
  • 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焚烧和资源化利用

    郭耘;彭森;李国峰;范风利;赵永庆;

    针对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的情况,采用沉淀、收油、固化、添加助燃剂等处理方法,利用河南油田现有的燃煤锅炉对其进行焚烧.使用该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对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燃煤锅炉成本,实现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燃烧烟气检测结果表明:与煤单独燃烧时相比,处理后的含油污泥与煤共同燃烧SO2的质量浓度从410mg/m3左右降为88mg/m3左右,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从62.5410mg/m3左右下降为21.1410mg/m3左右,烟尘质量浓度从45mg/m3左右上升到126mg/m3左右,但都能满足环保要求.燃烧后固体废弃物的浸出液检测结果表明:COD、硫化物、石油类都达到国家二类排放标准.节约燃煤15%~17%.

    2009年01期 v.24;No.114 64-6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33 ]
  •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表面纯化改性研究

    唐玉生;顾军渭;孔杰;

    采用浓HCl、浓HNO3、H2SO4/HNO3、溴水、K2Cr2O7/H2SO4等强酸及强氧化剂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纯化改性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产物改性前后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纯化改性处理能够除去杂质,截短碳纳米管,使其表面的羟基、羧基和羰基的含量明显提高.

    2009年01期 v.24;No.114 67-7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44 ]
  • 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轻汽油醚化反应性能研究

    徐海升;何佳玮;李谦定;

    采用不同杂多酸负载于活性炭制成催化剂,并应用于FCC轻汽油醚化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75℃、液时空速1.0h-1、醇与烯物质的量比为1.0的工艺条件下,以负载质量分数20%的Na8GeW11O39.xH2O为活性组分制备的催化剂,对FCC轻汽油醚化反应表现出良好的醚化活性,产物中醚的体积分数可达11.76%,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09年01期 v.24;No.114 71-7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6 ]
  •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MgO)_nCu团簇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葛桂贤;闫红霞;井群;罗有华;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MgO)nCu(n=2~8)团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频率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MgO)nCu的最低能量结构是在(MgO)n的最低能量结构或者亚稳态结构的基础上吸附一个Cu原子生长而成,且Cu原子的吸附以桥位为主.布局数分析表明Cu原子的吸附对近邻原子的电荷影响比较大,Cu原子得失电子的方向可以改变.Cu原子的吸附增强了(MgO)n的化学活性.二阶能量差分,垂直电离势和分裂能表明(MgO)4Cu是最稳定的团簇.

    2009年01期 v.24;No.114 74-78+8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7 ]
  •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油田含聚污水室内模拟实验

    包木太;骆克峻;陈庆国;王海峰;郭省学;李希明;

    在对胜利油田含聚污水水质分析和可生化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含聚污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整和生物膜的培养与训化后,运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了含聚污水处理现场模拟试验.监测了污水接种PM-1菌后聚丙烯酰胺的含量变化以及生化处理后污水中的油含量、悬浮物含量、CODCr、BOD5、平均腐蚀率和微生物种群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化处理后的含聚污水基本达到回注水A级标准.由于污水中聚合物还不能被彻底降解,矿化度仍比较高,还要有相应的后处理.

    2009年01期 v.24;No.114 79-84+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95 ]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

  • 基于DSP的音频信号分析仪设计

    张家田;封川川;严正国;

    音频分析系统在众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此系统以TI的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控制和运算的核心,实现对频率范围在20Hz~10kHz的音频信号进行成分分析.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算法得到音频信号的频谱,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处理;使用点阵式液晶屏(LCD)显示音频信号的总功率、各分量频率、失真度、周期等.通过测试,该音频信号分析仪使用简便直观、精确度高,只要接到信号源,即可观察信号的多种指标.

    2009年01期 v.24;No.114 85-8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7 ]
  • ZFDPC编码自组织传感器网络信道容量的研究

    翟永智;景占荣;徐振华;

    自组织的随机模式广播式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估计是基于系统接收端传感器天线数量是确定的,而发送端传感器天线数量是随机的.为了精确估算此系统的信道容量,把ZFDPC(ZEROFORCEDIRTYPAPERCODE)算法和贝叶斯(Bayes)方法结合起来,对发送端和固定端天线数量固定的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行修正.仿真试验表明:这样的算法对于随机广播式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估算是合理的.

    2009年01期 v.24;No.114 88-91+9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套管柱三轴应力校核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屈展;曹峰;

    为了顺利、安全地进行石油开采,针对套管三轴应力受力特征,开发了一种套管柱三轴应力校核软件.提出了软件开发的思路、技术要求以及结构框架.使用该软件可对套管柱进行三维应力校核,达到合理设计之目的.最后给出符合要求的三轴抗外挤安全系数、三轴抗内压安全系数、三轴抗拉安全系数.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实现检验石油套管三维应力强度的目的.

    2009年01期 v.24;No.114 92-9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6 ]
  •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文自动文摘系统

    邓箴;包宏;

    提出了一种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文自动文摘方法.用条件随机场来建立词性标注模型.在文摘句抽取时,引入了关键词抽取技术抽取文摘句.在生成文摘时,采用了基于规则的方法去除文摘中的冗余信息,使最后生成的文摘更具有可读性.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于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2009年01期 v.24;No.114 96-99+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1 ]

科技论文写作

  • 科技论文摘要写作要略及常见问题辨析

    王辉;

    不少科技论文摘要编写不够规范,严重影响了论文乃至期刊的利用率.为了提高科技论文摘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结合国家标准,分析了几篇科技论文摘要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强调科技论文摘要的编写应严格遵循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具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2009年01期 v.24;No.114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