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与勘探

  • 海底电缆采集地震数据多次波压制处理

    赵伟;陈小宏;李景叶;

    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与分析表明,浅海多次波与有效反射波耦合在一起,海平面强反射多次波改变了有效波波形与相位,降低了地震资料频率.针对海底电缆双检采集地震数据,在地震上行波波场与下行波波场分析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对水检记录地震数据和陆检记录地震数据能量均衡后,进行地震数据合并压制多次波的便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某浅海海域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叠前炮集对比和叠后偏移剖面对比分析都表明多次波得到有效压制,地震资料品质有较大程度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07年06期 No.107 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29 ]
  •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范春花;蒲仁海;俞仁连;冯明友;

    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发育障壁沙坝和扇三角洲扇中分支河道两类有利砂体,查明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和压汞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砂体的储集性能以及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障壁沙坝以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好,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属ⅡA级储层.扇中分支河道沉积以岩屑砂岩为主,灰泥质支撑,储层物性较差,一般只发育孤立的粒缘溶蚀孔和细小的填隙物内孔,属ⅢA级储层.沉积环境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而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在微观上影响了孔隙的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

    2007年06期 No.107 5-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9 ]
  • 松辽盆地腰英台油田中-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

    张小莉;杨懿;刘林玉;巨银娟;

    松辽盆地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和泉头组储层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孔喉分布特征,把储层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2大类7种亚类.单峰型:A、B类具有宽缓不对称单峰状孔喉分布且峰值对应的孔喉半径中等—偏大;C、D类是具有低幅宽缓单峰孔喉分布特征的储层,近于对称单峰孔喉分布且孔喉半径中等—偏小;E类具有不对称单峰孔喉分布且孔喉半径小.双峰型:F类具有双峰孔喉分布且峰间距较大;G类属双峰孔喉分布且峰间距小.探讨了各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含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成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控制其含油性.其中,A、B、F类,整体含油性较好;C、D、G类含油性差;E类不含油.

    2007年06期 No.107 11-13+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84 ]
  •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姜向强;钟大康;张琼;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有机质热成熟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脱出的水对易溶物质的溶蚀.成岩阶段可分为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中成岩A期又分为中成岩A1亚期和A2亚期,中成岩A1亚期是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期.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2000~2500m的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2007年06期 No.107 14-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76 ]
  •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中上侏罗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常迈;刘震;梁全胜;韩军;关强;

    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体单一输导系统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为主,成藏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带岩性圈闭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其中阜5井区岩性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勘探前景广阔.

    2007年06期 No.107 20-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31 ]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庞军刚;吴少波;郭艳琴;王桂成;李文厚;

    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进而为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提供依据.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2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岛-泻湖相;太原组在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形成浅海陆棚沉积,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积.砂坪及障壁岛虽然分布局限,但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可以作为天然气储层.

    2007年06期 No.107 24-27+3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10 ]
  • 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经济可采储量评价与风险分析

    秦国伟;蒲春生;秦文龙;

    根据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储集层特征和构造研究结果,利用现金流量法预测了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经济可采储量和经济采收率;同时利用概率分布法对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及可能储量的三种经济可采储量进行了风险性评价和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储量价值最敏感的因素是产量,气价、成本影响不是太大,这为该气藏科学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7年06期 No.107 28-3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9 ]
  • 曲线重构反演在火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杨晓兰;刘小平;赵锡桥;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四灶地区阜宁组火成岩发育,但火成岩分布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声波时差曲线对火成岩及其变质带和碎屑岩的反映不明显,火成岩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研究区的特点选取了曲线重构反演来预测火成岩储层.通过对研究区多口井测井曲线的统计分析,优选出能够有效区分火成岩与碎屑岩的GR曲线进行重构,利用GR曲线重构建立的拟阻抗初始约束模型与实际地质规律的吻合程度明显高于用原始曲线建立的模型,GR反演成果所描述的火成岩分布特征与实际的地质分析和认识吻合也较好,说明曲线重构技术在本次反演中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利用该反演结果,结合目标区的地质认识和实际钻井、测井资料,对火成岩储集层进行了综合描述,描述8个火成岩控制的圈闭,预测6个新圈闭.

    2007年06期 No.107 32-3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86 ]
  •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相研究

    刘辰生;郭建华;朱锐;李群;邓园园;郭宇航;

    通过岩心观察、岩矿以及粒度等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主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流相、湖泊相、湖底扇相以及三角洲相.中油组主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和湖底扇相沉积,其中,湖底扇相属研究区内首次发现.湖底扇相可划分出扇中和扇缘2个亚相,辫状水道是扇中的主要微相,天然堤微相不发育.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三角洲相分布在中油组主砂体上部的砂泥岩段中,由于上油组地层对中油组上部砂泥岩段的侵蚀作用较强烈,仅部分井残留三角洲沉积,所以三角洲不能构成研究区的有利储层.由北向南,中油组的沉积相平面组合为:辫状河流相—斜坡滨浅湖—半深湖(下切水道)—湖底扇相—深湖亚相.

    2007年06期 No.107 36-3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90 ]
  • 控制东营凹陷烃源岩排烃的几个关键因素

    陈中红;刘伟;

    通过东营凹陷钻井取心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对烃源岩排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烃源岩岩性结构对排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内因为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反映烃源岩中生烃母质的特征,东营凹陷大量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生烃潜量、排烃量与有机质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外部因素包括源岩的结构、源岩内有效的运移通道、压力的分布及外部的构造运动等各种地质作用及内、外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上及沙三下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其中沙四上及沙三下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下上部及沙三中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不同的排烃方式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外围,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2007年06期 No.107 40-43+49+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0 ]
  • 东营凹陷不同沉积层序的输导体系结构特征

    李运振;刘震;赵阳;张善文;吕希学;

    针对东营凹陷的地质特征,利用输导体系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盆地输导体系的构成,发现东营凹陷不同沉积层序在输导体系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性:①深部沉积层序(Ek-Es4)输导特征主要表现为砂体侧向复式输导.边缘带输导体系要素主要为砂体,且以侧向输导为主,在深部层序中属于主要输导体系.洼槽带输导体系要素单一,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在深部层序中属于次要输导体系.②中浅部沉积层序(Es3-Ed)的砂体、断裂在盆地中都十分发育,输导体系类型多样,包括断裂-不整合型、砂体-断阶型、网毯式-断裂型、简单砂体-断裂型、阶梯型及不整合型输导体系,输导特征主要表现为砂体-断裂多向复式输导.③从深部沉积层序到中浅部沉积层序,输导方向变多,输导特征总体上由简单输导向复式输导逐渐变化.

    2007年06期 No.107 44-4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7 ]

石油工程

  • 热油管道中原油等温运行温度的确定

    李峰;朱静;李传宪;

    目前,原油多采用加热输送,能耗巨大,若能实现原油的等温输送,可大大降低油品的输送成本.从实例出发,分析了热油管道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的可能性.从能量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等温运行温度的表达式;通过编制程序求出了该温度值;分析得到影响热油管道等温点温度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原油输量、环境温度以及管径有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计算得出:对于新建大管径、高输量的原油管道,完全可以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

    2007年06期 No.107 50-5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3 ]
  •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

    孙宜丽;彭冠宇;郑书伟;杜建明;黄用强;陈凯;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零散,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研究了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聚驱后配套高效挖潜对策:不均匀井网优化重组技术、平面液流转向技术、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等,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潜力区的挖潜,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其他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06期 No.107 53-55+5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0 ]
  • 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

    王锐;岳湘安;尤源;梁继文;

    结合长岩心周期注水实验与不同压降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得出了渗吸效应在周期注水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不同周期下的周期注水实验、无压降条件下的静态渗吸实验、不同压力及压降幅度下的动态渗吸实验,并将三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采中效果明显;低渗透基质油藏中毛管力具有较强作用;压力波动幅度对渗吸效应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低渗透油藏中较强的压敏性,得出周期间歇性注水实验过程中,压力波动幅度较低才能获得较高采收率.

    2007年06期 No.107 56-59+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166 ]
  • 基于分形理论的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

    程荣超;王瑞和;步玉环;

    为了有效解决复杂工况下油井水泥混合料配比设计面临的难题,引入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颗粒群分形级配模型,结合激光粒度测试得到的材料粒径分布状况及分形维数的合理筛选(D=2.561),假定在小于1.68、1.68~56.23、大于56.23μm三个粒径范围内分别填充微硅、水泥和漂珠,设计出密度为1.40g/cm3的低密三元级配体系,并参照塔里木深井固井技术指标对体系水泥石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和界面胶结强度)和浆体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紧密堆积效果显著,水泥石强度明显高于同密度的微硅或漂珠类二元体系,浆体失水量和析水率较低,稳定性好,稠化和流变性能均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分形级配理论辅助设计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可行性.

    2007年06期 No.107 60-63+6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4 ]

化学与化工

  • 改性聚四氟乙烯膜在油田含油污水中的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

    蔺爱国;

    对油田含油污水中不同孔径的改性聚四氟乙烯膜的流动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算出改性聚四氟乙烯膜的微孔表面ζ电位,再根据Gouy-Chapmann方程,估算出膜表面的电荷密度.并对油田含油污水中悬浮颗粒的ζ电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改性聚四氟乙烯膜表面带有负电荷,表面Zeta电位稳定在-20mV左右,而污水中悬浮颗粒ζ电位也为负值.由于膜表面电荷的作用,使膜具有更强的截留悬浮物颗粒及抗污染能力.

    2007年06期 No.107 64-6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9 ]
  •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行为研究

    王乐启;胡道道;

    对给定正构烷烃碳链长度集中在碳数14的柴油而言,聚丙烯酸十四酯由于其烷基侧链长度与柴油中正构烷烃碳链长度匹配而表现出良好的降凝性能.聚合反应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从而使高分子表现出不同的降凝性能.通过正交实验对制备聚丙烯酸十四脂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酸十四酯对给定柴油的冷滤点最大降低值为6℃,凝点最大降低值为18℃.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降凝剂的降凝行为与其对蜡晶结晶的分割有关.降凝剂较少时,高分子具有分割蜡晶晶核的作用;降凝剂适量时,高分子产生晶核使蜡晶结晶细化且分散.后者晶型的结构特点对应着良好的降凝性能.

    2007年06期 No.107 68-7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0 ]
  • 新型酸液稠化剂的制备与评价

    赵晓珂;葛际江;张贵才;杨永飞;

    首先优化了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共聚物的合成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加入少量扩链剂组分后新型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实验主要探讨了扩链剂的浓度和加入时机对稠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差热分析表征了合成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并对其稠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扩链剂的加入,使合成聚合物的稠化性能大大提高,且在酸化过程中对酸液具有"适时"稠化能力.

    2007年06期 No.107 74-77+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4 ]
  •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

    蒋平;张贵才;葛际江;孙铭勤;马涛;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针对润湿反转作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润湿角的方法——双滴双晶法(DDDC).对比了近几年国外常用的几种润湿反转剂.研究表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效作用浓度以及作用机理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认为含有聚氧乙烯(丙烯)基的阴离子或是非离子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分析固体表面润湿反转导致的油珠剥离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力学变化规律,发现润湿反转作用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而油水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2007年06期 No.107 78-8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289 ]
  • (C_3H_5N_2)_2Na_8[{Co(H_2O)}_2WO(H_2O)(AsW_9O_(33))_2]·33H_2O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刘雪梅;付峰;徐海升;薛岗林;

    在pH=5.5和80℃下,Na_2WO_4.2H_2O,NaAsO_2.6H_2O,Co(NO_3)_2.6H_2O和咪唑的水溶液反应,得到了高产率的夹层型杂多酸盐(C_3H_5N_2)_2Na_8[{Co(H_2O)}_2WO(H_2O)(AsW_9O_(33))_2].33H_2O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四方晶系,空间群P-421m,a=1.7191(10),c=1.6376(13)nm,V=4.840(5)nm3,Z=2,R1=0.0484,wR2=0.0714(I>2σ),杂多阴离子[{Co(H_2O)}_2WO(H_2O)(AsW_9O_(33))2]10-具有C2ν对称性,Co2+的配位数均为5.讨论了(CHN)Na[{Co(HO)}WO(HO)(AsWO)].33HO的形成条件.

    2007年06期 No.107 85-8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信息

机械工程

  • 套管抗挤强度统计分析研究

    申昭熙;李东风;杨鹏;韩军;张蕾;

    针对美国石油协会的套管抗挤强度计算公式与实测套管挤毁压力差距较大的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套管实物挤毁试验检测数据,得到了各因素影响套管抗挤强度的定量指标.研究表明,套管抗挤强度主要由径厚比决定;套管计算屈服外压和失稳外压等其他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套管的抗挤强度也有显著影响;套管外径和壁厚数据的变异系数比外径不圆度和壁厚不均度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更显著.最后给出了套管抗挤强度统计计算公式,为生产厂和用户提供了预测套管抗挤强度的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

    2007年06期 No.107 89-9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8 ]

电子工程及自动化

  • 基于2DPSK的井下短程通讯系统的仿真设计

    卢建军;汪跃龙;吴应龙;魏娜;

    以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井下短程通讯为研究背景,根据二进制差分编码移相键控(2DPSK)工作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2DPSK通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子模块的仿真设计.通过仿真,研究了影响井下短程通讯误码率的因素,以寻求井下最优工作频率时码元速率及滤波器截止频率的最佳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了井下短程通讯的基本要求,在传输信道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2DPSK通讯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为下一步全数字井下短程通讯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2007年06期 No.107 93-95+100+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0 ]
  • 基于HDMI视频信号接收的电荷泵PLL设计

    肖剑;李冬仓;孙硕;张福甲;

    介绍了一种实现HDMI中数字视频信号接收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用于HDMI中像素数据和时钟信号恢复的电荷泵锁相环;通过V-I电路的改进降低了压控震荡器的增益,改善了控制电压的波动对压控震荡器频率的影响,从而减小时钟抖动;采用频率检测电路对输入时钟信号频率进行自动检测分段,可实现大的频率捕获范围,从而实现了对高达UXGA格式的数字视频信号接收;采用Hspice-RF工具对压控震荡器的抖动和相位噪声性能进行仿真,SMIC0.18μsCMOS混合信号工艺进行了流片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输入最大1.65Gbit/s像素数据信号条件下PLL输出的时钟信号抖动小于200ps.

    2007年06期 No.107 96-10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9 ]

计算机及其应用

  •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多点统计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王家华;何健;

    面对日益复杂的储层建模方法,手动建模流程越来越不能满足建模人员的需要,同时也不便于管理.通过研究多点统计储层建模流程,提出构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储层建模流程的系统框架,并讨论这个框架中每一层的功能,着重探讨了系统应用层可视化建模工作流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实现,从而提高多点统计储层建模的效率,降低建模成本.

    2007年06期 No.107 101-103+10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6 ]
  • 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

    穆向阳;张太镒;

    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概念,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的典型组成,在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如何利用光源、光学镜头、摄像机、图像采集卡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等主要部件来设计开发一个焊缝机器视觉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一个焊缝检测应用实例.

    2007年06期 No.107 104-10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1 ] |[阅读次数:359 ]

科技论文写作

  • 从编辑实践谈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

    王辉;

    如何提高科技论文投稿的命中率,避免屡投不中的尴尬,是许多作者关注的问题.根据编辑实践和投稿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作者应努力参加科学研究、承担高层次项目,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择论题,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要研究有关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内容特色;对待科研和写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意识.只有不断提高论文质量,选准投稿目标,掌握科学的投稿策略,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2007年06期 No.107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