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一欣;汤良杰;马达德;马玉杰;张启全;谭万金;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2006年05期 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6 ] - 刘为付;朱筱敏;杜业波;施振生;王玉秀;
鄂尔多斯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中,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最主要的产气层,储集了该区70%以上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二叠系主要的含气层段为山西组的山1段、山2段和下石盒子盒8段,为一套陆相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山2段发育曲流河、曲流三角洲沉积,山1段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三角洲和曲流三角洲沉积,盒8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储层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粒内溶孔、高岭石晶间孔、微裂缝.对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岩石物性资料统计分析并对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沉积相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根据对该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各气田物性统计分析,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好(Ⅰ)、较好(Ⅱ)、一般(Ⅲ)3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区是气藏发育区,也是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
2006年05期 6-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42 ] - 肖伟;刘震;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刘丽萍;
与构造油藏相同,形成隐蔽油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主要为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在油气成藏的众多条件中,源岩、储层和圈闭是最基本的条件.二连盆地主要发育腾格尔组腾一段和阿尔善组阿四段2套主力烃源岩;阿尔善组阿四段、腾格尔组腾一段和腾二段3套主要储集层以及3套优质盖层.这3个基本成藏条件在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中常形成不同类型的组合模式.二连盆地由于凹陷数量多,类型全,因而生储盖组合模式丰富.根据二连盆地构造、沉积背景的不同,其组合模式可以概括为:①单断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②构造反转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③双断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类型的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一般具有不同的成藏特点.
2006年05期 13-19+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7 ] - 赵群;康永尚;王红岩;杨慎;
针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难题,从煤层气藏的气源和保存条件入手,深入分析了生物气作为气源在浅层低煤阶煤层气藏形成中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盖层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甲烷菌的生气条件在浅层低煤阶煤层气藏的形成和保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不应受氧化带的限制,在煤层上覆封盖条件较好的浅层寻找浅层低煤阶煤层气藏可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6年05期 20-2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8 ] - 宋琨;范乐元;朱文春;刘伟;朱筱敏;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对沙河街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时期形成的古地理格架既有继承性,又具有差异性:中期基准面A—D旋回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E旋回内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F旋回内继承了E旋回的沉积特征,也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G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和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H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
2006年05期 24-28+3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6 ] - 叶兴树;王伟锋;陈世悦;戴俊生;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东营凹陷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上、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的分布使整个东营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点.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不仅控制着构造演化,而且控制着凹陷内的沉积演化.同一时刻,同一条断层,断层落差较大的中央部位发育了扇三角洲,而两翼落差较小的部位发育有湖相泥岩沉积;一级断层控制了凹陷沉积体系的地层厚度,二级断层控制了扇体的类型及规模,而三级断层控制了砂体的分布.
2006年05期 29-33+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61 ] - 杨雪;杨桥;于福生;
辽河盆地新近系(N)、古近系(E)之间不整合面形成于盆地由裂陷发育阶段向坳陷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古近系地层在沉积后遭受了长期的非均衡剥蚀.通过地质分析及实践,选用地层结构趋势外延法和声波测井曲线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层剥蚀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从所得的两幅形态近似的剥蚀量等值线图上的剥蚀趋势得出:横向上剥蚀量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大,这种差异性剥蚀是古近纪末期台安—大洼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在本区形成的北西向褶皱格局所引起.从盆地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也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形态和盆地的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
2006年05期 34-37+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7 ] - 傅海成;张承森;赵良孝;李玉兰;袁仕俊;郭海霞;
通过对具有孔隙、裂缝、溶洞复杂孔隙空间结构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建立了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测井识别方法.即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判别储层类型方法并结合成像测井资料来判断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应用此方法,可以准确地认识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
2006年05期 38-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82 ] - 刘宏生;高芒来;
用微电泳法考察了3种季铵盐(MD膜驱剂、四乙基溴化铵((Et)4N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无机盐对石英砂和大庆油砂界面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季铵盐对石英砂ζ电位影响的顺序为:CTAB>MD膜驱剂>(Et)4NB.无机盐使石英砂在MD膜驱剂溶液中的ζ电位升高,无机盐中的Al3+离子影响比Ca2+和Na+离子明显.大庆油砂在MD膜驱剂和(Et)4NB溶液中的ζ电位较沥青质-大庆油砂的低,而大庆油砂在吸附沥青质前后在CTAB溶液中的ζ电位变化很小.理论计算表明,沥青质-大庆油砂饱和吸附季铵盐的ζ电位大于大庆油砂,季铵盐在沥青质-大庆油砂表面的相对覆盖率小于大庆油砂.
2006年05期 42-45+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7 ] - 张贵才;潘斌林;葛际江;张焕芝;
为探讨稠油热采降黏机理,对国内3种典型稠油———草桥稠油、辽河稠油及新疆轮古稠油在蒸汽吞吐过程中发生的热裂解行为进行了室内研究.用GSHA型高压反应釜模拟热采时的井下条件,分别考察了温度、时间、加水量对3种油样热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稠油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重质组分均会发生热裂解,实现永久性降黏;在250~300℃之间,稠油开始发生裂解;在同一温度下,时间越长,降黏效果越好;在同一时间下,温度越高降黏效果越好,温度与时间具有互补性;3种稠油在同一温度下降黏规律相同,可以用同一公式表示;水的存在对稠油裂解有影响,当加入的水完全汽化时为最佳.
2006年05期 46-4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6 ] - 王德山;聂立新;李兆敏;
针对上下边界封闭或定压的水平方向无界的板状油藏中,斜井试井解释数值积分计算量大、实用性差的问题,在Ozk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用的计算斜井压力响应的方法,计算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求等价压力点的理论公式及其实用算法.这两种算法都通过理论模型和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解决了斜井试井分析方法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
2006年05期 50-54+5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3 ] - 李爱芬;衣艳静;陶军;
结合孤岛油田注聚区块地层情况,优选出了适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阳离子聚合物,研究了其驱油机理、在均质岩心中的驱油效果、均质岩心聚合物驱后水驱不同倍数时的驱油效果;研究了非均质地层聚合物驱后进行调剖或不调剖的驱油效果,并与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剂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聚驱后注入的阳离子聚合物通过吸附、絮凝等作用可使后续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增加,聚驱后转水驱阶段越早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其驱油效果越好,非均质地层聚驱后对高渗层进行适当的封堵再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2006年05期 55-5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75 ] - 郑伟林;邹鸿江;蒲春生;秦文龙;
针对低渗透油气田在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措施中CO气体中毒事件,对CO气体生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HEGF配方本身是产生CO的直接因素.同时,运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方法建立了CO大气扩散模型,并考察了井深、气油比、气体泄放速率、大气稳定度等主要因素对CO气体扩散的影响.该研究为建立监控系统提供了基础技术依据,同时对高能气体压裂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6年05期 59-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2 ] - 赵艳艳;李留仁;吴晓东;
基于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定义了一个定量评价油藏渗透率水平非均质性的新参数———非均质系数.均质时非均质系数最小,其值为1,非均质时其值大于1.该参数与渗透率数列的统计性质无关,仅取决于渗透率数列的非均质性.分析表明,它能很好地定量评价渗透率数列的非均质性及其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2006年05期 62-6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1 ] - 朱长军;郝振纯;赵秀娟;周继红;李树文;
针对低渗透多孔介质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因素.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启动压力梯度进行预测,并结合岩心实际测定的启动压力梯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方法的应用,可以为低渗油田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节省人力物力.
2006年05期 65-67+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9 ] - 2006年05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3 ]
- 张正红;田松柏;刘泽龙;朱书全;
重质油中链烷烃与环烷烃的分离分析是烃类分析的难点,本文将超声波技术与尿素、硫脲包合法相结合,对大庆减压馏分油进行了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离试验,并用GC/MS和NMR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了研究.当活化剂异丙醇与油样品的质量比为7.5、包合反应温度为38~43℃时,5次重复试验测得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6.56%和41.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和0.51%.链烷烃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C20—C38,其中环烷烃的含量低于NMR的检测限,环烷烃的总离子流色谱图显示出其中的链烷烃含量很低.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尿素、硫脲包合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地提高重质油中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离效果,该方法测定重质油中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准确度高、重复性好.
2006年05期 6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9 ] - 孙培艳;包木太;王鑫平;赵蓓;高振会;王修林;
油指纹鉴别作为目前溢油鉴别最成熟的技术,在国外溢油事故调查处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鉴别技术和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油指纹库作为其重要基础,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论述了溢油鉴别的方法,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油指纹鉴别方法、体系及油指纹库建设情况,以及溢油鉴别和油指纹库的作用.面对我国目前石油开发和运输状况,认为我国的溢油鉴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油指纹库建设势在必行.
2006年05期 72-75+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12 ] - 张科良;张宁生;
通过重氮化、偶合、还原反应成功地合成出目标化合物.尤其对还原剂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还原剂二氧化硫脲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水介质中可以成功地将偶氮化合物还原成目标分子.该还原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较高等优点.同时对还原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也作了研究,得到了较佳的工艺条件:偶氮化合物6.5g、氢氧化钠12.5g、水60mL、乙醇(95%)60mL、自制的还原剂二氧化硫脲10g,反应温度60~65℃,反应时间2h,产品最高收率为64.3%.另外,用熔点、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2006年05期 76-78+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2 ] - 王金刚;
奥氏体不锈钢自发钝化膜非常薄,在一些特定的阴离子环境中容易发生腐蚀而破坏,而且不锈钢仅有金属光泽,颜色过于单调.采用再钝化实验工艺使金属表层生成一层化学转化膜,不仅能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还能利用对光的干涉作用使金属表面呈现不同的色彩.本文利用酸性化学着色,把经过再钝化的试样和未经过再钝化的试样浸入FeCl3溶液中进行腐蚀试验,全面腐蚀和点蚀结果均表明,经过再钝化的试样的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未经过再钝化的试样.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2006年05期 79-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7 ] - 程俊波;
利用超递增公差理论对背包公钥密码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MH背包公钥密码改进的方向及引入新变换应具备的条件.给出了数据膨胀率的概念,并对如何评判背包公钥密码的方法进行了描述.
2006年05期 82-83+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林晓焕;林琳;
针对传统的协同设计在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对网络协同设计系统总体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图纸中心的机械零部件异地异步协同设计系统方案,构建了协同设计系统的框架.详细说明了图纸中心的建立与运作过程,所设计的图纸中心包括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利用ASP技术实现异步信息的共享,同时建立必要的网络安全协议,实现产品数据的访问与检查权限控制和设计过程控制.该系统能够实现协作式虚拟协同环境的开发,以及局域网内的远程呼叫和交互.
2006年05期 84-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5 ] - 本刊编辑部;
<正>~~
2006年05期 8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