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震;赵阳;金博;刘俊榜;许晓明;梁全胜;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2006年04期 1-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202 ] - 刘学锋;钟广法;王正允;陈强;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2006年04期 6-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193 ] - 林博;戴俊生;陆先亮;张本华;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2006年04期 11-1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189 ] - 李潍莲;代春萌;于水;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发现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①两个地区都发育沙三段主力烃源岩,但下辽河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还发育沙四段主力烃源岩;②辽东湾断陷储集层成因类型较单一,下辽河坳陷多样化;③与下辽河坳陷相比,辽东湾砂体不发育,断层少,输导条件欠佳;④辽东湾已发现的圈闭类型较单一,以构造圈闭为主,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而下辽河坳陷内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⑤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都具备良好的区域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⑥辽东湾断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东营组,而下辽河坳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⑦辽东湾断陷现今找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主断棱带上,而下辽河坳陷在斜坡带、陡坡带及深陷区均有大型油气田发现,具有“整凹含油”的特点.以上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预测辽东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04期 15-19+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41 ] - 李景叶;陈小宏;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中,边界条件处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模拟地震数据的精度.针对TI(Transversely Isotropic)介质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动方程组,利用时间域分裂法给出了PML(Perfectly matched layer,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其基本思想是在所研究的区域外引入吸收层,地震波从有效计算区域传播到吸收层时不发生任何反射,且在吸收层内按传播距离呈指数衰减,不发生反射.利用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技术对PML吸收边界条件求解,对比不同边界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ML吸收边界条件较应用广泛的Clayton吸收边界有更好的吸收效果,能更好地满足地震数值模拟的需要.
2006年04期 20-2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34 ] - 刘国勇;刘阳;张刘平;
通过压实模拟试验对压实过程进行物理模拟,来探讨压实作用过程中砂体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实验以中砂级长石碎屑颗粒为介质,采用自行设计和组装的压实模拟装置,对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储层物性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在压实过程中,长石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压实过程的初期出现了一个陡变带,随后出现了一个缓变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的半对数关系,渗透率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不因砂体成分的变化而改变.
2006年04期 24-28+4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143 ] - 梁全胜;常迈;韩军;
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从阜东斜坡典型的陆相缓坡特点出发,以中上侏罗统非构造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输导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运聚模式.指出阜东斜坡带输导系统及油气运聚过程具有3个特征:①阜东斜坡带的油气输导系统由砂体单一输导系统、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3种类型组成;②成藏期古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及古流体势特征表明研究区属于油气有利聚集带,尤其是东南部阜5井区;③研究区内油气运聚模式主要包括阜东斜坡中、北部受砂体—不整合面控制的油气侧向运移聚集模式和阜东斜坡东南部受砂体—断层输导系统及砂体—不整合面输导系统共同控制的油气运聚模式.
2006年04期 29-32+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4 ] - 王建民;
以录井和实验分析资料为依据,以综合研究为手段,以曙光油田长63储层为对象,对陇东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储层沉积特征及其含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曙光油田长63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为进积型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特征及含油性向上部变好;河口砂坝砂体是其主要和良好的储层类型.三角洲前缘主体区为良好储层的主要发育场所,也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垂向沉积层序及其横向进积配置控制了长63储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发育及其综合特征的演变;平面沉积相带控制了长63储层沉积类型、叠合程度及岩性和物性的综合展布,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
2006年04期 33-3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1 ] - 郝琦;刘震;
以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双断凹陷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构造形态和沉积物充填方向2个角度,提出两种类型划分方案.一种分类方案是根据凹陷的构造(剖面)形态、内部结构、边界条件不同,将双断凹陷分为简单双断凹陷和复杂双断凹陷2大类,并对上述两类进一步细分.另一种分类方案是依据沉积物充填方向、发育的沉积体系,将双断凹陷分为短轴单向充填型双断凹陷、短轴双向充填型双断凹陷、复合充填型双断凹陷和长轴充填型双断凹陷4类.并对不同类型的双断凹陷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双断凹陷综合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分类依据和理论指导.
2006年04期 37-4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1 ] - 吴少波;赵惊蜇;李健;
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砂岩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研究了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认为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是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但溶蚀程度较低,使该区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较相邻地区同一层位要差.
2006年04期 42-4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73 ] - 李志学;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效率的单年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对探井成功率、每米进尺探明储量、每口探井探明储量和每公里测线探明储量等指标进行了拓展,并应用改进后的勘探效率评价方法对SP石油集团及其所属各油田的总体和老区勘探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并通过勘探效率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解释,最终较为科学地获得了有关油气田勘探效率的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油气探区的勘探效率进行评价时,应把握油气勘探活动的风险性和较长周期性特征,注意实践中使用的各项指标间的联系,并选择累计平均或移动平均指标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依据.
2006年04期 46-50+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蒋官澄;陈应淋;严进荣;朱天高;宋友贵;
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提高了防砂井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防砂方法优选的科学性.
2006年04期 51-5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8 ] - 杨振杰;阎培渝;董家斌;陈义发;王嘉淮;黄秋伟;
为解决热采井封窜堵漏措施成功率低、有效期短的问题,研究了新型的热采井封窜堵漏剂XAN-RC.室内试验表明,XAN-RC能够在疏松的漏失层有效驻留,早期强度高,在高温作用下胶结强度不衰退反而有所增强.对XAN-RC的抗高温机理进行了研究,表明XAN-RC能够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纤维状晶体的水化产物,从而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增强了界面胶结强度.新型的热采井高效封窜堵漏技术已在现场施工20余口井,成功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措施井有效期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06年04期 54-5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4 ] - 朱英如;孙骥姝;李鸿英;张劲军;
为了研究停输后沿线管内原油的屈服应力分布,采用管输模拟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庆原油在凝点温度附近的屈服特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的屈服应力与动冷终温的关系曲线存在一拐点温度,此拐点温度为凝点以上2℃;当动冷终温一定时,原油的屈服应力与测量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屈服应力与动冷终温和测温的经验关系式,为铁大线管道停输后再启动过程的水力计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6年04期 58-60+6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0 ] - 李宜强;魏铁军;景贵成;
SMA强凝胶封堵剂由主剂、交联剂和延缓剂组成,调节延缓剂用量可以控制其成胶时间(12~144 h).用人造岩心进行凝胶性能实验,50℃时成胶时间为72 h,岩心封堵率大于99.9%,注水50 PV后仍不低于99.8%,突破压力梯度一般不低于3.4 MPa/m.在玻璃填砂裂缝模型封堵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SMA强凝胶可以有效地封堵裂缝,后续注入水液流改向,波及面积明显扩大.最后在SMA强凝胶封堵裂缝性长岩心驱油实验中,可以大剂量地注入SMA溶液,成胶后可以长时间地封堵裂缝,增加后续注水的利用效率,在初始水驱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31.7%.
2006年04期 61-64+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9 ] - 郑伟林;
介绍了网络覆膜砂的延时固化原理、新型树脂的筛选、新型覆膜砂的制备、延时固化剂的筛选,以及加入网络剂后各种相关性能考察.通过研究认为,控制固化剂防砂施工后挤入地层的方法能够实现网络覆膜砂固化的人为控制,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渗透率,在一定的压力和排量下有防止覆膜砂反吐的功能,可以用一次防砂管柱实现多层防砂施工的目的.
2006年04期 65-6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3 ] - 刘德新;岳湘安;汪龙梅;侯吉瑞;
通过实验研究了河砂颗粒与高浓度缓速土酸的酸岩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4种不同粒径河砂的损失量增大而反应速率减小;随着河砂颗粒变小,颗粒损失量增大,反应速率也增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颗粒的损失量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大.基于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建立了描述酸岩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可描述酸岩反应过程中岩石颗粒的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006年04期 68-7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1 ] - 刘祥;晁芬;范晓东;
以绘制的Span80/Tween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为依据,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PAM)=39.0%、相对分子质量为7.6×106的透明、稳定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并对其驱油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驱油性能较好,在相同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水乳液比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驱油效率提高约7.4%.
2006年04期 72-7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07 ] - 顾军渭;张广成;董善来;张秋禹;胡郁;
在高温或火焰下,涂层中的各主要组分均参与了炭化层的形成.本文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NMR)和热失重分析(TGA)等分析手段对炭质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相应的阻燃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在膨胀成炭过程中通过气相和凝聚相阻燃机理实现了对基材的保护作用.
2006年04期 75-78+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1 ] - 滕福景;齐俊芳;于永生;廖翰明;张秋红;王浩;
水泥作为最早的堵水材料在世界各油田被广泛应用.针对超细水泥颗粒小、水化速度快、时间短,施工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在超细水泥中添加特制的聚合物溶液对其进行复配改性,使得超细水泥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水灰比减小,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在相同的水灰比下,温度升高,水泥固化时间缩短;水灰比越小,堵剂的强度越高;温度越高,在相同的时间内堵剂的强度越高.该堵剂适应地层温度范围宽(室温~130℃),使用安全,封堵强度高.从2003年开始在大港油田各个区块应用60多井次,施工成功率100%,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2006年04期 79-8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06 ] - 刘玉珍;李宏宇;
在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之间,引入了一种新型的界面增强剂与偶联剂复合,大大提高了碳酸钙与聚烯烃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大幅度提高注塑产品的冲击强度;考察了复合偶联剂的配比及其含量、碳酸钙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复合偶联剂中界面增强剂JZ与偶联剂TS的质量比为1∶1,复合偶联剂的用量为碳酸钙质量的1.8%,碳酸钙的质量为复合材料的3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大.
2006年04期 83-8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9 ] - 2006年04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蒋庆哲;郑成国;潘胜;宋昭峥;
以有机硅为硅源,采用碱性水热合成制备Si-MCM-41,借助XRD,N2吸附-脱附表征手段系统研究晶化时间、模板剂对其长程有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晶化过程中必须调节体系的pH,样品的六方晶相才会随晶化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地生长和完善.长时间的晶化有利于孔壁增厚,对于提高Si-MCM-41的稳定性是有利的,但同时比表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六方有序结构的生长和完善以及孔壁的厚度、比表面积等因素,确定晶化时间为120 h.增加模板剂(template)浓度会促进Si-MCM-41孔结构形成和排列的规整性,当模板剂为c(template)/c(SiO2)=0.7,六方有序度下降,适宜的c(template)/c(SiO2)应为0.5.
2006年04期 86-9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9 ] - 李琳;史富斌;张奇志;
针对电动跑步机的脉冲式负载转矩特性,以小功率直流电机驱动为例,利用PHILIPSP87LPC768单片机开发了一种电动跑步机专用的数字式速度调节单元.该调速单元充分利用单片机的资源,采用FUZZY-PID算法,通过对PID参数的自动调整产生PWM信号,实现对跑步机速度的控制.工业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单元结构简单,性价比高,能对电动跑步机的速度实现精确控制,同时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同类运动装置的速度控制.
2006年04期 91-93+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吴园;吕延军;罗凯;
结合定参数PID控制器方程和具有陀螺效应的不对称转子运动方程形成了电磁轴承支承的转子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方程.将Poincaré映射与Newton打靶法相结合求解了系统非线性不平衡周期响应.结合Floquet分岔理论分析了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边界和分岔行为.对电磁轴承支承的转子系统设计了变参数PID控制规律,运用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计算,发现变参数PID控制算法使得系统非线性周期响应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保证了系统稳定的谐波运动.
2006年04期 94-97+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 黄光球;陆秋琴;郑彦全;
为了解决油田多级站定位优化问题,建立了该问题的大规模非线性MIP模型,该模型用传统方法求解相当困难.为了方便鱼群算法对该问题的求解和提高解算速度,对模型中的连续实型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从而使整个优化模型变成纯0-1非线性IP模型.在解算过程中,用人工鱼体能累计和消耗程度来调度人工鱼行为;用海明距离度量人工鱼个体间的距离;采用随机步距移动的贪婪法描述个体追尾行为;采用鱼群规模、视野大小、拥挤程度和最低生存体能控制等方法实现局部最优解逃逸策略;采用最大迭代次数和迭代过程中最优解平均值变化程度来控制迭代终止时机.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计算速度和稳定性有较大提高,可在微机上稳定地获取问题的最优解.
2006年04期 98-10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19 ] - 刘劲武;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大量的CORBA应用.目前的B2B服务集成是在Internet上平台独立、松散耦合的集成.CORBA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Web Services基于一系列标准开放的技术规范和协议可以满足B2B集成的需求.但基于IIOP的通信却比依赖SOAP的通信有效得多.提出了一种CORBA应用与Web Services交互的方法以便高效实施B2B集成,这样既保护企业原来的投资又保证B2B集成新系统高效运行.
2006年04期 103-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王会燃;马瑞芳;
研究了环境质量远程监测系统的组织结构,把监测系统划分为监测控制器、监测代理、测控对象、监测信息库、监测协议及网络6个组成部分,并讨论了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提出了监测信息库MNIB的概念.MNIB采用树状结构,实现对大气质量指标、监测站状况和测试仪器参数等信息的有序组织和存储.另外,还设计了大气监测应用层协议ARMP,定义了ARMP的报文格式,并为ARMP设计了监测、继续监测、配置和报警4种操作方式.
2006年04期 106-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