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

    李向平;陈刚;章辉若;李向东;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特点.讨论结果表明: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三个峰值年龄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0~150Ma±,平均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构造变革事件,并在盆地西南缘发育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等多套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

    2006年03期 1-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219 ]
  • 冀东南堡凹陷关键成藏时刻主要断裂封闭性分析

    谢建磊;杨坤光;

    近年来对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表明,控制油气成藏的因素很多,其中断层的封闭性与油气成藏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对控制断裂封闭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断面正压力和泥岩涂抹系数是定量评价断裂封闭性的两个主要参数,并对断面正压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水平最小主应力的作用效果.运用这种方法对南堡凹陷的主要断裂在两个关键成藏时刻的封闭性进行了讨论,表明断层的封闭性与埋深和区域应力等综合因素具有密切关系;主要断裂垂向上总体下部开启、上部封闭,且Nm期封闭性较强;侧向上基本上保持封闭,且Ed期封闭性较强;指出断裂构造复杂地区以浅部勘探为主,断裂相对简单地区以深部勘探为主,且集中在Ng组和Ed2以下层位.

    2006年03期 5-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55 ]
  •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苏向光;邱楠生;柳忠泉;张林晔;李兆影;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2006年03期 9-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66 ]
  • 桩106井区馆陶组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

    陈莹;谭茂金;

    老河口油田桩106地区馆陶组是曲流河道砂体成藏.本文从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曲流河道砂体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类型,并寻找该地区河道砂体成藏的控制因素.认为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亚段曲流河河道砂体,主要有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等3种油藏类型.丰富优质的油源、优越的油气运聚条件以及良好的储盖组合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盆控断层和输导层共同构成“网毯式”的油气输导体系,对该区馆陶组油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储盖组合决定油气富集层位,沉积相变影响储层分布及物性,从而影响含油层系的分布.

    2006年03期 13-16+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裂缝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任丘潜山油藏中的应用

    童亨茂;

    裂缝网络参数是潜山裂缝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针对潜山裂缝油藏依据油田区资料无法建立裂缝网络模型这一特点,提出了通过建立相似露头区裂缝网络模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到任丘潜山油藏中.结果与开发动态资料吻合得非常好,说明利用相似露头是建立潜山裂缝油藏裂缝网络模型的有效手段.

    2006年03期 17-2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94 ]
  • SPE关于流动单元的文章

    2006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常规底水油藏水锥高度计算方法研究

    侯君;程林松;

    基于静力学原理和地下流体的运动规律方程,建立了底水油藏水锥体侧斜面为曲线情况下的水锥高度模型.该模型定量地描述了水锥高度与产量、油层厚度、井径向距离以及油层渗透率、原油黏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该模型可求出最大水锥高度、不同径向距离处水锥高度、无水临界产量.同时建立了底水油藏水锥高度模型的求解方法:假定油相流动为平面径向流并不考虑油相非达西流动,可以求出模型的解析解;假定油相流动为球面向心流以及考虑油相非达西流动时,只能求出模型的数值解.同时结合矿场实例分析了水锥特征,为底水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6年03期 23-2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80 ]
  • 压力恢复法求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田树红;张乃禄;张宏;蒋文利;宛宪伟;

    压力恢复法求渗透率是利用RFT测井资料估算地层渗透率的方法之一.为了研究探测深度、泥浆滤液的侵入、地层测试器流动系统内流体的压缩率等对准确计算渗透率的影响,从压力恢复法求渗透率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这些影响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读取测井资料及测井解释时应注意的问题.分析认为:地层测试器只能反映其探测范围内可动流体的渗透率;在读取测井曲线压力值时应选用稍后一些时间的数据;对于低渗透地层在计算渗透率时应考虑泥浆滤液侵入井眼附近地层后引起的增压作用.

    2006年03期 27-29+3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6 ]
  • 低渗透油层超低界面张力化学驱油方式研究

    陈涛平;蒲春生;

    针对目前低渗透油层水驱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在室内采用新型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SLB甜菜碱型)稀体系及其与相对分子质量为480万的聚丙烯酰胺复配体系,在人造低渗透均质圆柱状岩心中进行了8个方案的化学驱油方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未开发或刚投入水驱的低渗透油层单独使用SLB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驱油时,应先注活性水段塞,后进行水驱,方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对已进行水驱且注入水接近突破的低渗透油层,在采出液含水率达98%以后,先注低分子量聚合物水溶液段塞,后注SLB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段塞,将比注入二者的复配体系段塞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2006年03期 30-33+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0 ]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地面监测模型研究

    曲占庆;张琪;李恒;陈胜男;蒲春生;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的创新技术,但是由于其选井条件苛刻、系统设计复杂、应用成本高等原因,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介绍了电潜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建立了电潜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提出了利用地面测试数据分析井下工况的地面监测模型,为系统的调控提供了手段,同时也降低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成本.

    2006年03期 34-3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81 ]
  • 低产油井间开模式定量优化及应用

    蒙晓灵;张宏波;

    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低产油井实行间开生产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合理确立油井间开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油井静液面恢复快慢程度与其产能的密切关系,引入油层折算压力,初步确立该油井的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液面恢复过程中液柱自重抑制了地层的供液能力,建立了井筒液柱高度恢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拟合出实际液面恢复高度随时间变化方程,从而优化了工作制度.应用于现场一口生产井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6年03期 38-4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85 ]
  • 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李元觉;王家华;

    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针对断块层状油藏构造复杂和断层断棱的渗流遮蔽作用强烈情况,给出了一种正确建立储层构造模型和描述断块边界传导率的处理方法.基于断块层状油藏的生产史拟合在数值模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先拟合断块生产史,后拟合单井动态的思路.以开发了20年的文25西区断块层状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为例对其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论述.

    2006年03期 41-4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7 ]
  • 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及出砂控制研究及其应用

    李天才;郭建春;赵金洲;

    加砂压裂是低渗气藏开发评价和增储上产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然而经过大量的现场施工发现,如果压裂后气井排液控制不当或生产过程中配产不合理,将导致支撑剂回流或出砂,引起气井产能严重下降,从而影响最终的压裂效果.分析了支撑剂回流机理,建立了压裂液返排过程中临界返排流量、支撑剂返排速度和沉降速度计算模型,提出了控制支撑剂回流的放喷油嘴选择原则.在考虑气井生产过程中既要返排注入地层中的压裂液,同时又不将地层砂(包括支撑剂)带入井筒的前提下,推导出了压裂气井的临界产量计算公式.结合实际的压裂施工资料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为指导压裂液返排和确定气井合理产能提供依据.

    2006年03期 44-47+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52 ]
  • 应用示踪技术评价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连通关系

    张钊;陈明强;高永利;

    提出了应用示踪剂检测技术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低渗透微裂缝发育油藏油水井间的连通关系.通过大量现场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评价水驱前缘及其推进速度、流动主次通道、裂缝渗透率、储层渗流及储层生产动态特征等油田生产中关心的参数和特性.

    2006年03期 48-5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218 ]
  • SEG第七十四届年会论文题录(部分)

    2006年03期 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马岭油田南一区直3~2油藏剩余油研究

    高永利;江苗;陈明强;

    针对马岭油田南一区直32油藏含水上升加快、产量递减幅度加大的实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生产历史、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该区目前采出程度较高,油井综合含水率高,但在单向水驱的边角区、多方受水的挤压区及局部低渗区还具有较多的剩余油,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域;油藏边水及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2006年03期 52-5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7 ]
  • 凝析天然气管道分层流动相间水力摩阻系数计算式评价

    肖荣鸽;王立洋;邓志安;郭雄昂;张蕾;

    前人已经得出了许多计算分层流动相间水力摩阻系数的经验、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然而,由于它们多是以室内小型实验架上得到的数据为基础,虽然与各自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是普遍存在适用范围窄、精度低的缺陷.获得了大型多相流环道上的实验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部分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认为,当气相速度低于15m/s时,依据Chen等人的关联式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误差不超过13.2%;当气相速度大于15m/s时,Hart等人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误差普遍介于0~15.94%之间.因此,在凝析气管道的分层流动计算中,当气速较低时,推荐使用Chen等人的计算模型;而当气速较高时,则推荐采用Hart等人的模型来计算相间水力摩阻系数.

    2006年03期 55-57+9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1 ]
  • 临盘油区调剖措施适应性分析

    张贤松;熊敏;侯健;徐耀东;

    开展调剖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可以提高调剖措施的有效率.以临盘油区已实施的调剖措施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影响调剖措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总结了临盘油区的油藏参数、开发参数以及调剖参数的适应性,为今后临盘油区实施调剖措施选区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2006年03期 58-6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无壳弹和袖套药筒燃烧性能对比研究

    宋志强;杨暹;乔守武;

    为了解决长庆油田采油四厂注水井两段或三段注水时吸水不均问题,该厂曾分别用无壳弹和多级脉冲射孔压裂复合技术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多级脉冲射孔压裂复合技术具有良好的地质效果.从两种火药结构的燃烧性能和作用机理解释了该技术的作用机理.得到了两种火药结构在实验室和井下的压力—时间曲线,通过对曲线分析得到了多级脉冲射孔压裂复合技术能改变注水井上段不吸水的原因.

    2006年03期 62-6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9 ]
  • 钛酸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酯交换催化性能研究(Ⅰ)——苯甲酸乙酯与异戊醇的酯交换反应

    王晓玲;张锦;徐家业;

    以异戊醇、2-乙基己醇、乙二醇和正丁醇分别与四氯化钛进行反应,合成出一系列钛酸酯类催化剂.用络合显色光度法测定了其钛含量,并将其应用于苯甲酸乙酯与异戊醇的酯交换催化反应.催化活性以钛酸二乙二酯效果最好.

    2006年03期 67-6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9 ]
  • 降凝剂聚丙烯酸十六酯合成的实验研究

    刘为清;宋昭峥;

    探讨了用溶液法合成聚丙烯酸十六酯过程中引发剂、单体、温度及溶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反应初期,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的浓度呈半级反应,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反应;聚合反应常数的指前因子Aa=112.3,活化能Ea=30.12KJ/mol,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常数增大,于是聚合反应速率增大;溶剂种类对聚合反应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4种溶剂在聚合反应过程中的链转移常数从大到小的次序为:四氯化碳、三氯化碳、苯、甲苯,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受溶剂的链转移作用控制.由于聚合物分子在不同溶剂所产生的不同黏度效应,对聚合物分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6年03期 70-7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9 ]
  • 用切向流超滤系统测定聚合物驱产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

    王业飞;由庆;赵福麟;

    在聚合物驱过程中,由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发生变化,常规的淀粉-碘化镉质量浓度检测方法已不适用于油井产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的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应用美国Millipore切向流超滤系统,消除了油井产出液中盐和表面活性剂等杂质的影响,通过对油井产出液中聚合物的分离、超滤浓缩、真空干燥,研究出聚合物质量浓度测定的新方法——超滤浓缩恒重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解决了目前现场产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检测不准确的难题,而现场用淀粉-碘化镉法测得油井产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值与该方法相比明显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2006年03期 74-7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6 ]
  • 在乙醇—水介质中采用硫酸钡沉淀滴定法测定氯化钡中钡的含量

    王瑞斌;乔小安;

    提出了在乙醇—水介质中采用硫酸钡沉淀滴定法测定氯化钡中钡的含量.试样溶解并消除干扰后,在pH2.0~3.0的乙醇—水介质中,以茜素S为指示剂,用Na2S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简单、快捷、准确、省时、干扰小;与重量法相比,相对误差小于0.5%,说明该方法的准确度与重量法相当;其相对标准偏差仅为0.20%,说明其重现性好.因此,该方法是一种既便于教学实验,又可满足现场生产要求的快速分析方法.

    2006年03期 77-79+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1 ]
  • 杂原子HMS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表征

    张莉;张耀君;李聚源;

    以十二胺(DDA)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以硝酸铬(Cr(NO3)3·9H2O)为铬源,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偏铝酸钠(NaAlO2)为铝源,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分别制备了含杂原子Cr,Ti和Al的介孔HMS分子筛.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N2吸附—脱附及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杂原子HMS分子筛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Cr,Ti和Al杂原子分别嵌入到HMS分子筛骨架;N2吸附—脱附的孔径分布及TEM结果表明杂原子介孔分子筛孔径集中在4nm左右并具有蚯蚓状的孔道结构.

    2006年03期 80-82+8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4 ]
  • 稀土氟化物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应用

    高利华;李聚源;付丽芳;张耀君;张莉;

    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氧基二硫代磷酸(DDP-18)的最佳合成条件:以C18醇及P2S5为原料,在起始温度90℃,反应温度120℃,P2S5用量超出理论用量的10%,反应时间6h时,可以制备出硫磷酸含量接近80%的表面修饰剂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的固体粉末.采用共沉淀表面修饰法在醇—水体系中制备了双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18)表面修饰的LaF3纳米微粒,并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其结构;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通过四球抗磨实验测试了其润滑性能,结果表明:表面修饰稀土氟化物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其作为添加剂调制出的润滑油具有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2006年03期 83-8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4 ]
  • 单螺杆泵采油系统杆柱瞬态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吕彦平;吴晓东;李远超;

    抽油杆柱运动的数学模型是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动态特性预测及工况诊断的理论基础.对地面驱动单螺杆泵采油系统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抽油杆瞬态动力学模型,克服以往静力学模型无法动态反映抽油杆柱受力和运动状态的缺点.利用Newmark直接积分方法对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任意位置处抽油杆柱扭矩载荷随时间变化曲线、任意时刻沿井筒侧向位移等.由于模型中运用经典碰撞理论考虑碰撞接触的影响,因此该模型可更加真实地反映抽油杆柱的受力和运动状态,同时为螺杆泵井扶正器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利用该模型编制的软件在二连油田的应用证实了它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2006年03期 87-9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61 ]
  • 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研究稠油油井加热功率问题

    李琳;王平;张奇志;于洪国;史富斌;

    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对稠油油井中频加热功率沿井深的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油井井筒加热过程中热功率随井深按非线性规律变化,越靠近井口发热功率越大.这正好弥补了稠油提升过程中温度的下降,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降低加热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006年03期 91-9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1 ]
  • 模数转换(A/D)集成电路设计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柴宝玉;林晓鹏;郭东辉;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电子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模数转换(A/D)集成电路芯片已成为电子产品设计中最关键的芯片器件之一,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着电子产品的质量.介绍了几种主要的A/D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各类A/D芯片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指出了提高不同应用领域A/D芯片质量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006年03期 94-9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463 ]
  • 协同设计系统安全机制的研究

    秦金祥;杨萌;方明;

    安全控制是协同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首先根据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特点,分析了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针对协同设计系统安全的复杂性,提出了在协同数据库、协同设计系统以及网络通信三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安全机制,以保证协同设计系统的正常运行.

    2006年03期 99-10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6 ]
  • 水平井数值模拟中关于生产指数的计算

    徐燕东;郭旗;刘建军;程林松;

    利用Abou-Kassem和Aziz所提出的解析水平井模型,找到一种水平井以任何方式穿过网格块时可以提高生产指数计算精度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在三维三相黑油模型基础上编制了水平井数值模拟软件.用该软件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生产指数不但与水平井所穿过网格块的长度呈比例关系,而且与水平井离网格表面的距离有关.

    2006年03期 103-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4 ]
  • 油田措施规划的模糊期望值模型

    宋杰鲲;张在旭;张宇;

    措施规划对延长油田增产稳产年限、降低开采成本、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实现措施优化配置十分必要.以油田措施增产最大化为目标,兼顾成本、工作量等目标,建立了油田措施规划的模糊期望值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混合智能算法.实例表明,该模型理论基础严格,求解方法科学有效,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为油田措施规划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

    2006年03期 106-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0 ]
  • 一种分配格哈斯图的结构

    杜丽英;霍爱莲;

    建立整数n惟一分解式与分配格(Dn,)哈斯图构成的联系,给出该分配格哈斯图的构成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布尔格哈斯图的结构.

    2006年03期 109-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9 ]
  • 2005年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

    <正>~~

    2006年03期 11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