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凤杰,王多云,郑希民,刘自亮,王峰,王志坤,李树同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2004年03期 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91 ] - 李小艳,卢宗盛,胡勇,侯建湘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扇及决口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内部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结了本区储层特征 :单砂体多数呈正韵律 ,层内孔渗特征差异明显 ,单层层数多 ,砂体沉积微相变化快 ,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较强 .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 ,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 .
2004年03期 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5 ] - 韩新刚,陈军斌,王东旭
苏里格气田有效开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准确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 .为了克服开发评价早期井距大、井网稀的困难 ,采取了地震资料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在进行了大量地质统计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了二维剖面模型 ,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性特征 ,然后使用三步建模方法 ,分别建立了储层骨架模型、沉积相模型和三维属性体模型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 ,可以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 ,从而为开发方案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年03期 10-1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6 ] - 王增林,刘慧卿,王厉强
油藏描述技术 ,特别是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描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非均质性的合理表征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介绍了包括垂向上细分层策略、细化相渗类型及辅助技术 ,单网格的非均质性界定和渗流规律研究及单网格层次体现流体物性的非均质性等储层非均质定量描述的数值模拟表征技术 ,其目的在于缩小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非均质性表征尺度 ,保证油藏地质模型与油藏数值模型的准确对接 ,提高预测精度和指导生产的效能
2004年03期 13-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64 ] - 宋子齐,赵磊,王瑞飞,陈荣环,康立明,白振强
针对辽河油区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参数和指标 ,对不同类型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对不同开发效果的水驱开发油田提出了开发调整建议 ,为该区油田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
2004年03期 17-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208 ] - 邵创国,高永利,林光荣,徐振峰
西峰油田长 8储层渗透率低 ,物性差 ,属特低渗储层 ,常规注水驱油效率低 .在注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 ,最终驱油效率比水驱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2 6.6% ) ;水驱压力同样对特低渗透储层岩心驱油效率有显著影响 ,对于空气渗透率大于 1× 1 0 -3 μm2 的岩心 ,水驱压力的提高使水相相对渗透率大幅上升 ,即储层容易发生水窜 ,导致驱油效率上升不多或下降 ;对于空气渗透率小于 1×1 0 -3 μm2的岩心则相反 ,水驱压力的提高不会导致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 ,驱油效率提高幅度较大
2004年03期 23-25+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224 ] - 李铭,李璗
系统地介绍了三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的数学模型 ,即逻辑斯蒂模型、胡 -陈 -张模型和 Wang- Li模型 .从数学模型的建立、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这三个模型进行了分析 ,可为油气田的实际生产选择适宜的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
2004年03期 26-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30 ] - 郭焱,马素德,倪炳华,蒲春生
针对驱油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 HPAM)耐温抗盐性差的缺点 ,合成了磺化聚丙烯酰胺( SPAM) .探讨了丙烯酰胺单体 ( AM)浓度、引发剂、聚合反应温度、磺化反应温度、体系 p H值等因素对 SPAM制备的影响 ,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 ;产物提纯后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磺酸基团确实被引入分子中 ,测得 SPAM的分子量在 60 0万以上 .SPAM的溶解性能良好 ,耐盐、抗温性能均比 HPAM有较大提高 ,有望应用于工业实践 .
2004年03期 29-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9 ] - 任非,陈建海,姜耀东,陈志良
应用微乳液与 Fe2 + 和 Fe3 + 化学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正癸酸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水基磁流体 .用光子相关光谱仪 ( PCS)、透射电镜 ( TEM)和 JDM- 3型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制得的水基磁流体进行了表征 .制备了单分子层正癸酸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的固态样品 ,并利用 IR,TG,DTG与DSC考查了该固态样品的组成与性质 .发现用一步表面活性剂处理可以直接制得双层表面活性剂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水基磁流体 .
2004年03期 3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7 ] - 郝妙莉,王胜杰,沈建东,刘芙蓉
在一个小型工业化水合物生成装置上 ,对由冰和天然气反应生成天然气水合物的过程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水合物的生成温度与诱导时间无关 ,诱导时间不会改变水合物的生成条件 ;较大的过饱和度或过冷度对水合物生成有利 .此外 ,采用过压方式 ,研究了这种类似结晶过程的扰动作用 .最后还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时间 .
2004年03期 35-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8 ] - 刘静,吴金桥,张宁生,吴新民
针对目前压裂液低温破胶存在的问题 ,着重研究了适合于低温浅层油气井压裂液破胶的化学生热体系 ,提出一种微胶囊包裹化学生热剂压裂液破胶方法 .阐述了不同生热体系的生热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并通过对不同生热体系的研究 ,筛选出了 NH4Cl和 Na NO2 作为低温压裂液破胶体系的生热体系 .实验结果表明 :在 1 70 1 /s下连续剪切 2 h后 ,含有 NH4Cl— Na NO2 的压裂液黏度能保持在 5 0 0 m Pa· s左右 ,满足压裂施工时的压裂液性能要求 ;将催化剂、过硫酸铵、NH4Cl和Na NO2 加到压裂液中 ,4h后压裂液即可完全破胶 ,其破胶液黏度小于 1 0 m Pa· s
2004年03期 39-4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1 ] - 朱玉琴,李迓红
对湿法脱硫、烟气余热利用、湿法除尘等工业实践中气流携带小直径水滴的分离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分析气流携带水滴机理的基础上 ,根据水滴的特性 ,研究了水滴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特性 ,分析了水滴的惯性分离机理以及各个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结合正交实验结果 ,进行了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 .将正交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 .本实验结果对于小直径水滴分离设备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4年03期 42-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7 ] - 赵世成,徐家业,陈世军
将组合化学的方法应用于破乳剂的交联改性研究 ,以 TDI作为交联剂对 2 5种聚醚进行组合交联改性 ,用胜利油田孤三联的稠油进行破乳评价 ,得到交联型破乳剂对稠油的破乳规律 .应用组合正交表找出对稠油破乳效果最好的 4种单剂 ,再进行组合交联改性从而研制出一系列交联型聚醚 ,再与几种破乳效果较好的单剂进行复配 ,筛选出一种对胜利油田稠油破乳效果较好的破乳剂 .结果表明 ,交联改性的破乳剂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
2004年03期 46-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1 ] - 荆国林,于水利,韩强
首次用电渗析对油田含聚合物污水进行脱盐处理 .研究了电压和流量对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电压升高 ,去除率增大 ;流量增大 ,去除率减小 .研究了电压和流量对能耗的影响 :流量对能耗的影响很小 ,电压越高 ,能耗越大 .用降矿化度后的淡水配制的 1 0 0 0 mg/L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比用清水配制的高 1 1 .9m Pa· s,抗剪切性能也优于清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 ,因此完全可以代替清水进行聚合物驱油 .该技术能减少含聚污水外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实现含聚污水的闭路循环
2004年03期 49-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38 ] - 张爱群,高建华
为了减少炼油厂高低并列式两段再生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频繁停工 ,降低干气产率 ,提高加工能力和掺渣能力 ,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对该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 ,同时多产了液态烃和柴油 .新鲜原料和回炼油改由 BWJ型高效雾化进料喷嘴注入 ,沉降器由原来的三叶快分换为全封闭直联快速分离系统 ,在原来采用急冷油作终止剂的基础上 ,新增急冷水 .通过改造 ,有效地降低了干气产率 ,减少了结焦 ,增加了轻质油收率 ,提高了装置的加工能力、掺渣能力及柴汽比 ,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2004年03期 5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6 ] - 杨振杰,罗平亚,阎培渝,秦坚,邹兴
在动静态养护条件下通过对 YLD- 1油水井堵漏剂与钢管的胶结界面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研究 ,探讨了 YLD- 1油水井堵漏剂的界面胶结强度增强机理 .结果表明 ,YLD- 1堵漏剂能够在胶结界面生成抗冲蚀的水化产物且形成致密坚固的微观结构 ,再加上独特的自我修复的再愈合能力 ,增强了界面胶结强度 ,提高了抗窜能力 .
2004年03期 55-59+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9 ] - 曹嫣镔,王秋霞,郭省学,唐培忠,刘冬青,曹秋芳,宋丹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蒸汽汽窜、指进及重力超覆的矛盾 ,进行了高温泡沫封堵调剖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高温泡沫剂配方的筛选及其高温封堵调剖剂性能评价 ,并对气液比、Na Cl含量、泡沫体系浓度对发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泡沫体系在 2 5 0℃ ,阻力因子≥ 1 5 .0时 ,对蒸汽调剖具有良好的封堵调剖性能 .该体系在胜利油田注蒸汽吞吐井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2004年03期 60-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98 ] - 朱书全,李淑琴,黄占斌,初茉,彭红亮,崔广文
采用腐植酸钠溶液与丙烯酸共聚合成 PAA/ HA型高吸水性树脂 ,分析了反应机理和树脂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图 ,认为腐植酸钠与丙烯酸聚合生成高吸水性树脂时 ,首先是丙烯酸自聚 ,之后腐植酸与聚丙烯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 ,最后聚丙烯酸侧链间进行交联 ,形成不溶于水的 PAA/HA网络结构 .红外光谱显示 ,PAA/ HA在 1 2 80 cm-1处出现了 PAA和 Na HA均没有的属于烷基芳基醚的吸收峰 ,而扫描电镜图说明腐植酸钠与丙烯酸生成了结构致密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 .文中比较了 p H值、离子种类与离子浓度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树脂的水凝胶在酸性溶液中容易发生皱缩 ,在碱性溶液中则易发生膨胀 ;外部溶液中离子的存在会显著降低树脂的吸水性能 ,离子浓度越大 ,价数越高 ,吸水倍率降低的幅度越大 .该树脂对玉米生长效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测试表明 ,PAA/ HA型高吸水性树脂在保水的同时还能促进植物生长 .
2004年03期 63-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98 ] - 冯拉俊,雷阿利,曹凯博
针对含硫油对石油炼制设备腐蚀严重的实际 ,研究了热喷涂 1 Cr1 8Ni9Ti层对设备进行腐蚀防护 .测定了涂层的孔隙率以及不同温度、不同硫浓度下 1 Cr1 8Ni9Ti涂层的腐蚀速率 .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模拟了此腐蚀过程 ,求出了反应过程的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速率方程 ;并用三电极电化学研究系统测试了 1 Cr1 8Ni9Ti涂层在含硫油中的极化曲线 ,认为 1 Cr1 8Ni9Ti涂层在含硫油中的腐蚀为电化学腐蚀控制过程 .
2004年03期 68-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0 ] - 连经社,王伟章,王海文,薛涛
在地面驱动螺杆泵井的杆柱系统中 ,光杆和抽油杆都承受着复杂的垂向载荷、扭矩和弯矩 ,由于光杆一般比抽油杆直径大、材质好 ,所以光杆的应力应该比其下部紧接着的抽油杆小 ,但是 ,有些井光杆断裂比上部抽油杆断裂还多 .研究认为 ,当驱动头偏斜 ,盘根上、下部分光杆不在同一轴线上时 ,由于盘根对光杆的约束作用 ,将在盘根下方的光杆上产生弯矩 ,光杆旋转运动过程中 ,弯矩造成的交变应力使光杆产生疲劳破坏 ,光杆断裂位置和断面形状以及定量计算结果都证实了这种判断 .提出用光杆垂直度测量仪严格控制驱动头偏斜的方法 ,可以保证驱动头安装偏斜不超过 0 .5°,是避免光杆发生疲劳破坏的有效措施
2004年03期 72-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6 ] - 刘国栋,谢宏斌,李春光
动态环境中 ,移动机器人的动态路径规划是一个较难解决的课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该方法采用实数编码和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适应度函数 ,可以加快实时的运算速度和提高运算精度 .同时 ,该方法充分挖掘了可应用遗传算法解决移动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的潜力 .计算机仿真表明 ,仿真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动态路径规划能力
2004年03期 76-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79 ] - 何明,冯博琴,马兆丰,傅向华
属性约简是知识发现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能够有效地获取决策表中属性最小相对约简 ,提出了一种在优化初始群体基础上提高算法性能的启发式遗传算法 .首先 ,通过构造一个新的算子 ,将信息论角度定义的属性重要性度量作为启发式信息 ,来描述所选择的属性子集对论域中确定分类子集的影响 ;接着 ,以此为基础并结合遗传算法 ,选择一些经过优化的染色体作为初始群体 ,在加强局部搜索能力的同时保持了该算法全局寻优的特性 .最后 ,从理论上对算法做了分析 ,证明了新算子所选择的属性子集对原有属性分类能力保持不变 .试验分析表明 ,该算法能有效地对决策表属性进行约简
2004年03期 80-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07 ] - 王亚楠,刘天时,肖飞
针对误操作和病毒侵害等原因引起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问题 ,开发了一种在 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具有中文操作界面的磁盘备份与恢复系统 .该系统利用外置设备对磁盘进行备份与恢复 ,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
2004年03期 86-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8 ] - 2004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田霞2004年03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