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鹏,赵澄林
为了认清柴北缘第三系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 ,在岩心观察、微观照片及分析化验的基础上 ,认为本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解作用 ,其中早期及中期的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对本区第三系储层形成次生孔隙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碳酸盐质量分数小于 2 0 %的情况下 ,易产生有利的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的发育造成柴北缘地区第三系储层以剩余粒间孔 -粒间溶孔 -粒间溶蚀缝组合为主
2002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93 ] - 汪恩华,柳广弟,梁尚勇,巫燕
研究措勤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的特征 ,剖析各油气系统的发展演化历史 ,对该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 .本区下白垩统川巴组的泥质岩 ,多巴组和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有效烃源岩 ;川巴组的砂岩 ,多巴组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以及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层 ;川巴组的泥质岩为局部盖层 ,多巴组和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区域盖层 .燕山晚期运动为本区的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圈闭 .本区共划分了 7个油气系统 .根据盆地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表明 :措勤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区是洞错 -阿苏地区 ,该区的 K1ch- K1ch(!)油气系统是最有利的系统 ;其次是马窖 -门当日阿次地区 ,该区以 K1ch- K1ch(?)油气系统最有利 ;油气远景最差的地区是色卡错—麻米错地区
2002年04期 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6 ] - 刘学锋,刘绍平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川鄂湘边区沉降史作了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 :川鄂湘边区的沉降作用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负载控制 ,共经历了 4个快速沉降期、4个缓慢沉降期、2个隆升期和1个块断差异沉降期 .快速沉降期对应于构造的强烈活动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 ,缓慢沉降期对应于构造活动的减弱 ,而隆升期往往对应于挤压上升和海平面的快速下降 .震旦纪 -早古生代沉降作用明显受构造作用控制 ,晚古生代的低沉降幅度可能是同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 ,三叠 -侏罗纪的沉降作用受控于同期的构造活动 ,同时海平面变化也对此时期的沉降作用有一定影响
2002年04期 1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3 ] - 崔勇,赵澄林
论述了神经网络技术的原理、模型及其算法 ,并进一步指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中的局限性和其相应的解决途径 .其中包括有数据的准备、模式的扩展、隐层数目的选择和计算过程中涉及的权值、步长、动量因子、压缩因子的处理 .最后以神经网络在测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为例进行了论证
2002年04期 16-18+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07 ] - 陈广军
从合成记录的概念、合成记录的制作方法入手 ,探讨了合成记录的制作及其作用 ,论证了合成记录在油气地震勘探研究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在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师之间和其他油气勘探工作者中经常发生的关于合成记录的争论 ,指出了在制作合成记录以及标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常见问题
2002年04期 1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32 ] - 周洁玲,成世琦
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 ,分辨率与信噪比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 ,为了在反褶积处理过程中控制信噪比 ,从理论上分析了反褶积后剖面信噪比降低的原因 .以不同相位子波为例 ,从时间域出发 ,利用最小平方反滤波原理计算出反褶积算子 ,并验证了反褶积后剖面信噪比的降低是受反子波能量的影响 .为了兼顾分辨率和信噪比 ,进而分析讨论了反褶积中的白噪化问题 ,提出可以用加入白噪的方法来控制信噪比 ,但白噪不易加入过大 ,否则 ,由于加入白噪后求出的反子波不再是原来子波的逆 ,从而又将影响剖面分辨率的提高
2002年04期 24-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57 ] - 秦积舜
试验研究了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的围压 -渗透率关系和围压 -松弛循环 -渗透率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 :随围压增加岩石的孔隙结构和骨架结构发生变化 ,引起岩石渗透率的下降 .通过对变围压条件下低渗透岩石渗透率变化规律分析 ,找到了一种新的表征围压 -渗透率关系的公式——指数函数线性组合 ,对 5个低渗透区块的 3 1组岩石样品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 ,该指数函数线性组合的拟合误差在± 5 %以内
2002年04期 28-3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148 ] - 苏玉亮,杨健,张鸣远,张超杰,黄梦云
建立了非均质地层中考虑弛张特性的黏弹性稠油驱替的一维数学模型 ,并进行了解析求解 ,所得结果与一般非牛顿原油的驱替进行了比较 ,着重分析了在非均质地层中原油弛张特性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分析表明 :一定条件下 ,具有不同渗透率小层的地层内驱替黏弹性原油时 ,其采收率比驱替等黏度牛顿原油的要高 ,并且 ,相对采收率 (水驱黏弹性原油的采收率与驱替等黏度牛顿原油的采收率之比 )与地层非均质的变化呈非单调关系
2002年04期 32-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5 ] - 廖红伟,薛中天,张新庆,左代容,王朝霞,郭明安
对燃气式超正压射孔技术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能量与射孔充分结合增加原油产量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并对该技术的结构包括升压系统、火药的用药量、延时起爆器等部分进行了合理的设计 .该技术在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是一项较为完善的完井增产技术
2002年04期 36-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4 ] - 韩建辉,苏敬宝,郭学民,李煊,刘艳平
为了深入了解垦利油田垦 90断块注采井的连通状况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等的变化规律 ,2 0 0 0年 1 2月到 2 0 0 1年 1 2月间对 K90和 K90 - X1 0 9井组实施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监测试验 .根据监测结果 ,为该断块的后期注水开发提出了建议
2002年04期 3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1 ] - 李留仁,焦李成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多因素非线性影响下的油田产量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该方法既能考虑新井开井数、注水井开井数、注水量、老井开井数及老井措施量对油田产量的影响 ,还能间接地全面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产量的影响 ,且预测快速、简便、精度高 ,是对油田油产量进行中短期预测的有效方法 ,对于产能建设、产量规划、措施安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2年04期 4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83 ] - 2002年04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李玉梅,袁里,彭森,陈虎
将在地质方面常用的二元二次趋势面问题 ,推广到 P元 Q次超趋势面 ,并分析了其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双河油田江河区 4油组 5~ 9油层顶面深度预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预测油藏空间展布方面优点较为突出 .与空间样条曲面插值方法外推预测的顶深趋势变化比较 ,用 P元 Q次超趋势面和其他方法联合预测的油层顶深结果与实际的构造起伏很接近 ,且准确性良好
2002年04期 45-46+5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7 ] - 徐家润,杨志斌,赵春旭,魏红燕,陈晓喜,黄爽英,曲玉线
研究了应用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冷采 ,以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的技术 .施工中对稠油井采用强力射孔技术和设计精良的螺杆泵系统 ,通过以砂带油方式开采稠油 ,实现稠油冷采 ;在河南油田得了较好的效果 .单井产量一般可达 3~ 5 0 t/d,是常规降压开采的数十倍至数百倍 ,日产油比蒸汽吞吐提高 1~ 3倍 ,采收率一般可达 8%~ 2 0 %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中含有溶解气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将出砂冷采技术应用于低周期蒸汽吞吐井中 ,进一步拓宽了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应用领域
2002年04期 47-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1 ] - 吴明,杨惠达,邓秋远
由于热油管道的计划检修和事故抢修都在管线停输情况下进行 ,停输后 ,管内存油油温不断下降 ,存油黏度随油温下降而增大 ,存油黏度上升到一定值后 ,会给管道再启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甚至会造成凝管事故 .为此 ,为了确保安全经济地输油 ,研究了管路停输后的管内油品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确定允许停输时间 .根据热油管道停输后油品和管道周围土壤的热力变化工况 ,提出了土壤温度场传热定解问题 ,并通过运用数学分析法 (保角变换、拉普拉斯变换 )对其进行数学求解 ,得出土壤温度场的解析式 .该解析式的计算值比由源汇法及当量环法所得到的解析式的计算值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 .编制了相应的软件 ,为更合理地确定在不同季节安全停输时间提供了科学计算依据
2002年04期 5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89 ] - 2002年04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王世山,李彦明
利用有限元算法分析了三相电力变压器绕组各线匝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电磁力的振动 ,并用电路参数的不同取值对应变压器的不同运行模式—空载、常态和短路 .分析结果表明 :内绕组在径向受到压力 ,外绕组在径向受到张力 ,内、外绕组轴向电磁力比径向力小很多 ,而相邻线饼或线匝间由于电磁力的原因存在相互挤压 .尤其在短路条件下 ,巨大的电动力将使变压器线圈产生变形 ,其局部或整体受到破坏 ,最后导致变压器发生故障
2002年04期 5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9 ] - 李文魁,刘长松,林平,黄学宾
阐述了纳米粒子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综合了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与纳米润滑材料的抗磨减摩机理 .针对目前现场石油井油管扣和套管扣使用的丝扣油存在的缺陷 ,在现有丝扣油中通过加入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添加剂 ,以期减小上、卸扣劳动强度和避免咬扣、粘扣事故发生
2002年04期 59-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0 ] - 李晓红,张克实,赵泽茂
为了研究金属材料中由于夹杂或第二相粒子的存在所形成的孔洞等 ,细观缺陷的大小及分布的非均匀性对材料损伤演化的影响 ,建立了孔洞群三维体胞模型 ,可以在孔洞大小及分布非均匀的情况下对材料损伤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孔洞非均匀性增强了材料局部孔间干涉作用和孔洞的长大 ,引起材料损伤局部特性不均 ,因此 ,非均匀细观结构较均匀化假设更易于造成材料的损伤和破坏 ;采用常系数 q1和 q2 描述孔间干涉作用是不够准确的 ,q1及 q2 是逐渐增大的变化量
2002年04期 62-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2 ] - 薛岗林,刘斌,王文亮,王虎林,李恒新
在 p H≈ 6 .5及稀土盐的存在下 ,用 Na2 WO4 · 2 H2 O与 Na As O2 及 Co(NO3 ) 2 · 6 H2 O反应 ,得到了夹层型杂多钨酸盐 Na9[Na3 { Co(H2 O) } 3 (As W9O3 3 ) 2 ]· 44H2 O单晶 ,用 X射线单晶衍射法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晶胞参数为 :a=1 .40 83 (6 ) nm,b=2 .3 2 4 1 (6 ) nm,c=3 .2 1 97(1 0 ) nm,α=90°,β=98.995 (6 )°,γ=90°,V=1 0 .40 8(6 ) nm3 ,Z=4,空间群 C2 /c,R1 =0 .0 6 0 4 ,w R2 =0 .0 792 (I>2 σ) .[Na3 { Co(H2 O) } 3 (As W9O3 3 ) 2 ]9-具有近似 D3 h对称性 ,Co2 +的配位数均为 5 .对题示化合物进行了 IR,UV- Vis表征 ,讨论了其形成条件
2002年04期 66-69+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吴洪明,范中强,高丽娟
报道了使用一台单气路、单检测器 (TCD)气相色谱仪分析烟道气中 O2 ,CO及 CO2 含量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原有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系统进行改造 ,在气路中连接一个普通的六通阀 ,将原来的单色谱柱单气路系统 ,改变为双色谱柱单气路系统 .在分析过程中 ,该方法采用恒定色谱柱温操作 ,通过改变六通阀的位置 ,依次将色谱柱 1 (GDX- 1 0 1 )和色谱柱 2 (TDX- 0 1 )切换到气路系统中 .色谱柱 1用于分析 CO2 的含量 ,色谱柱 2用于分析 O2 及 CO的含量 .被分析样品通过定量管引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分析 ,分析结果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该分析方法与原来的奥氏气体分析法相比 ,操作简便 ,分析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也缩短了分析时间 ,在生产控制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2002年04期 70-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3 ] - 李长星
以日本 FANUC- 0系列数控 (CNC)系统为例 ,介绍了数控机床和上位机通信实现的方法 .探讨了在使用 Visual Basic编程时利用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控件编写串行通信程序的方法 ,并给出了例程 .对其他类型的 CNC系统和上位机实现通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2年04期 74-7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7 ] - 爨莹,貟敏,薛继军,王小椿
认为由于三维形体的几何表示处处用到自由曲面造型 ,因此 ,曲面造型是 CAD和计算机图形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学科分支之一 .首先通过给定两条形状相似的有理曲线 ,将其参数相同的对应点用直线段连接 ,构成可展曲面 ,提出了一种可展有理 Bezier曲面的构造算法 .其次将二次、三次有理曲线分别作为可展有理 Bezier曲面的设计曲线和伴随曲线 ,具体讨论了有关可展有理 (2 ,3 ) Bezier曲面的构造及其分类问题 .应用此算法使所设计的曲面更易修改 ,具有更广泛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002年04期 77-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6 ] - 张文宇,薛惠锋,张洪才,荣群山
认为数据量的巨大和高维、用户交互与先验知识的利用等等是知识发现领域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具有模糊边界的集合理论 ,它作为研究知识发现的新型工具 ,能严格地处理不精确数据的分类问题 ,被广泛应用于不相容决策表中的规则提取过程中 .针对粗糙集理论中属性约减和属性值约减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介绍了数据集中挖掘分类规则的基本原理 ,同时利用 RS理论中核和核值的概念 ,提出了一个在数据集中发现没有冗余属性的最小归纳依赖关系并简化决策系统的数据挖掘算法 ,并应用一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在数据库中发现分类规则 ,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潜在知识的清晰度
2002年04期 81-84+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4 ] - 尚亚东,高帆
用直接方法和假设方法的结合得到了非线性耦合标量场方程的几种新的显式精确解析解 ,对该方程已有的一些孤子解 ,给出了更一般的形式 ,扩大了参数的取值范围 ,推广改进了已有文献的结果
2002年04期 8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