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向阳,赵英伦,罗继红
精细构造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组成内容 ,它主要是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重新认识和建立油藏的三维构造形态和特征 .牛居油田牛 1 2断块平面上是一个近东西向延伸的 ,南、北和西三面均为断层遮挡 ,一面开口的长条型断块 .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了该断块的构造面貌特征 ,形成的多期、多组断裂彼此相互叠加、相互改造和相互影响 ,总体上表现为断块内以四级断层为主 ,断层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沙一段 -东营组 ,活动强度较弱 ,断块的构造面貌具有继承和发展两方面相结合的特点
2000年05期 1-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张文朝,王洪生,王元杰,李红英
为了建立二连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型 ,确定油气勘探领域 ,根据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等 30个凹陷的钻井岩性剖面、地震剖面、沉积构造、电性特征、测试结果和油气显示等资料 ,研究了断陷湖盆缓岸的大中型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储层微相特征和含油性 ,建立了相模式 .结果表明 :这类砂体属辫状河三角洲成因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等三个亚相、8个微相 ,存在以牵引流成因为主的沉积构造 .它的前缘水道和分支坝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油条件 ,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2000年05期 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07 ] - 蔺宏斌,姚泾利
为了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的岩相古地理 ,寻找砂岩有利岩性储层区带 ,通过研究区内延长组沉积背景和长4 +5—长2 油层组的地球化学、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层序演化规律等沉积特性 ,划分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相带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相砂岩是有利的储集体 ,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北东、北东东和西南三个主要物源方向以及发育机理 ,并对三个不同物源方向上形成的沉积砂岩的岩性组分、砂体分布等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三角洲沉积的发育机理
2000年05期 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5 ] |[阅读次数:238 ] - 高兴军,宋子齐,谭成仟
依据真武油田真 1 2块垛一段六油组储层地质特点 ,分析处理了区段内 4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 ,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不连续隔夹层的划分标准 .从而划分出油组内 4个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 ,并细分出五个砂体单元 (小层 ) .分别对其泥岩隔层及砂体单元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进行了描述 ,阐述了油组内各砂体单元质量及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
2000年05期 1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35 ] - 林平,杨双虎,贾庆仲
介绍了油区的地质概况、油藏特征、生产现状和开采特点 ,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油区的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和采油工艺现状 ,提出了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想 .该油层物性和原油性质好 ,初期单层开采可获较高的阶段产量 ,开采方法以溶解气驱加边水驱为主 ,急需研究能量二次采油
2000年05期 14-1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石崇兵,李传乐
着重综述了高能气体压裂 (HEGF)技术的发展趋势。对 HEGF技术与射孔复合技术、水力压裂及酸化相结合的综合压裂技术、液体药压裂技术、袖套式射孔压裂复合技术和爆炸松动增产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并对这些技术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四川油田等的应用情况做了讨论。对国外 HEGF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做了介绍
2000年05期 1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99 ] - 周志齐,张毅
结合胜利油区孤东、孤岛一类主力油田油稠、胶结疏松、易出砂、非均质严重的特点提出了交联聚合物驱油的概念 ,所研制的交联体系采用 1 0 0 0~ 2 0 0 0 mg/L聚合物溶液加入 30 0~ 60 0 mg/L的 XL系列交联剂 ,该体系具有缓慢、轻度交联 ,交联后的体系粘弹性好 ,其粘度一般可升高 3倍以上的特点 ,同时该体系具有剪切降粘后粘度可恢复、热稳定性好、耐矿场矿化度的优点 .岩心试验表明 :交联聚合物体系有较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滞留量大于普通聚合物溶液 ,可在多孔介质中流动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适合于中高渗透油藏的驱油剂 .该交联体系已在孤东、孤岛一类油田应用 ,矿场增油效果显著 ,先导区提高采收率 5.4% ,扩大试验目前正在进行 ,已见到降水增油效果
2000年05期 2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15 ] - 王作颖,张丁涌,孙希庆,林娜
胜利油田所辖的现河庄、郝家、王岗、史南、草桥五个油田 ,地质构造复杂 ,断层发育 ,地层及原油物性差异大 ,油藏类型多样 .为了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 ,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采油厂于 1 996年与美国 NPC微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 ,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在以上五个不同类型油藏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先导试验 ,通过实践效果对比分析 ,获得不同类型油藏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适宜性的经验 ,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微生物采油和过渡到循环驱三次采油奠定了基础
2000年05期 25-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97 ] - 李留仁,周君刚
用三维三相全组份油藏数值模拟器对低渗透油田有水力压裂垂直缝井的自然能量衰竭式开采过程进行了预测 ,并与不压裂的自然能量衰竭式开采过程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考察水力压裂垂直缝增产效果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即 :1 .瞬时地考察井的产量 ;2 .动态地考察生产过程 .水力压裂垂直缝在前期提高了井的产量 ,随着时间的进行 ,其效果逐渐减弱 ,最后消失 .这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裂缝闭合造成的结果 ,而是因裂缝改变了渗流场造成的 ;水力压裂垂直缝提高了开采速度 ,但对采收率的影响微乎其微 ,利用物质平衡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水力压裂是改善低渗透油田生产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0年05期 29-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3 ] - 王汉林,陈军斌,毕升
根据魏岗油田断层多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 ,对某井组进行了周期注水先导试验 ,结果表明 ,周期注水不仅可以降低含水 ,提高原油产量 ,同时周期注水还有助改善油井纵向产液剖面
2000年05期 32-33+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0 ] - 张毅,周志齐,谢志勤
在干式模型管燃烧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湿式燃烧的实验室研究 .与干式燃烧对比后发现 ,即使在较低的水 /空气比率条件下 ,湿式燃烧的燃烧前缘速度大于干式燃烧 ;随着水 /空气比率的增加 ,燃烧前缘速度也增加 .对湿式燃烧的注水时机进行了优选 ,得出最佳注水时间 .试验研究还发现 ,湿式向前燃烧较干式燃烧可以更有效地回收留在已燃区的热量 ,提高燃烧反应生成热量的利用率 ,显著地降低了燃料消耗与空气需要量 ,提高了采收率
2000年05期 34-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04 ] - 李文魁
由于煤层没有空化作用 ,而且大部分煤储集层的渗透性很差 ,所以需要采用压裂措施从煤层中经济地开采天然气产品 .然而有效的煤层水力压裂增产措施由于下述诸多原因而面临严峻的挑战 :煤力学性质的复杂性 ,普遍存在的天然裂缝 ,煤层对压裂液伤害的高度敏感性 ,对压力敏感的煤层渗透性等 .采取新的压裂改造措施 ,在煤层中造多条裂缝 ,以更好地沟通天然裂缝 ,是煤层压裂改造的有益尝试
2000年05期 37-3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26 ] - 张毅,周志齐
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试验研究对低渗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在文中就压裂用陶粒支撑剂进行了两种铺砂浓度 (5.0 kg/m2 、1 0 .0 kg/m2 )在 1 0~ 1 0 0 MPa下的短期导流能力试验 ,并分析了影响导流能力的因素 ,提出了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 .该试验研究结果将对低渗油田的压裂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
2000年05期 39-4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38 ] - 薄保中,米春亭,杨新海,江秀汉,屈波
传统的同步电动机与异步电动机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 ,如效率高、功率因数高 ,但是同步电动机仍然不能取代异步电动机用于小功率简单驱动场合 .电磁式的同步电动机需要附加起动控制装置而永磁同步电动机一般用于变频传动 .用于抽油机自起动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是一种复合电机 ,它兼有同步电动机与异步电动机的优点 ,起动时如同异步电动机而牵入同步后运行在同步转速 .笔者研制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上装有空间对称的鼠笼条和稀土磁铁 .抽油机负荷特点是驱动电动机需要起动转矩大而运行时负荷率很低 (30 % ) ,介绍了研制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和设计特点和节能机理 .油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驱动方案可行 ,用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替代三相异步电动机来驱动抽油机可节电 1 5%左右 .最后讨论了驱动电动机的优缺点和相应解决方法
2000年05期 42-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8 ] - 霍爱清
针对石化工业过程中的大滞后对象 ,提出用模糊控制与串级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 ,具体给出了串级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及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 ,串级模糊控制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000年05期 45-46+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程为彬,黄明权,刘希东
结合油田现场供电、供水、注水工艺和设备管理要求 ,介绍了一种油田自动化注水泵站用经济型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连续运行表明 ,经济型集散控制系统突破了原复杂控制系统的局限 ,满足现场控制和监视要求 ,可以推广应用到中小型集散控制系统中 ,为油田注水泵站设备和技术改造 ,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000年05期 47-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孙弋,马志瀛,高纪念
针对现有断路器分闸速度特性不可调节的现状 ,通过对断路器分闸运动方程中力参数的分析 ,从理论上得出通过调节回油路压力损失系数改变断路器液压机构的出力特性 ,从而改变断路器的分闸速度特性 .根据液压原理提出在回油路加装快速开关阀控制模块 ,通过控制快速开关阀的状态实现断路器多种分闸速度特性的方案 .从理论上建立了采用这种方案断路器的运动方程 ,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这种方案可有效实现多种速度特性 ,在正常开断时可以降低液压机构的冲击和操作功 ,提高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2000年05期 50-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0 ] - 姜养民,彭勇,徐建宁
建立了直井中用于驱动井下螺杆泵的旋转级次抽油杆柱扭转动力学分析模型 ,推导出了该模型的一种有限差分方程 ,并给出了方程的收敛条件 .模型中利用了级次抽油杆柱联结处扭矩及转角连续条件和转角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使该差分方程适合于级次抽油杆柱组合的情况 .这种模型及其差分方程配以一定的定解条件后 ,不仅可用于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系统的杆柱组合优化设计、行为预测 ,也可用于该系统的工况诊断以及杆柱强度校核
2000年05期 5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8 ] - 王鸿飞,张伟,彭勇,姜养民,徐建宁
介绍了利用微波无损检测技术测量玻璃钢管壁厚的基本原理及其测量系统 .依据此类玻璃钢管壁厚检测信号的特征 ,建立了壁厚与测试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式 ,探讨了减小该方程式计算误差的途径 ,并给出了改进方程式的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简便易行 ,测算精度较高 ,对于玻璃钢管道及容器等壁厚的检测是有效可行的
2000年05期 5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8 ] - 樊玉光,李臻,赵群栓
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对厚度为 0 .1 2 mm Inconel71 8材料相组织、位错、二次相析出进行分析和力学性能实验 ,结果表明 ,固溶冷轧薄板位错密度高 ,为奥氏体组织 ,经时效热处理后在奥氏体基体上析出了弥散的强化相 ( ′相 Ni3A1 )和 ″相 (Ni3Nb) ,分布密度与时效时间有关 . ′相、 ″相的析出优先在位错区产生 ,时效处理后 ,冷轧变形的位错密度有所下降 ,析出的弥散的强化相 ′和 ″相使材料的显微硬度 HV、抗拉强度 σb、延伸率同时增加 ,合适的时效热处理工艺可以使显微硬度 HV 增加 40 %、抗拉强度σb 增加 1 8%
2000年05期 60-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2 ] - 巨西民,莫润阳
钻杆螺纹根部疲劳裂纹是钻杆钻井服役中产生的常见缺陷类型 ,是钻杆螺纹发生断裂的重要根源 .本文介绍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原理 ,设计了专用超声检测探头和检测装置 ,给出了检测试验结果 ,证明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000年05期 64-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48 ] - 彭森,丁浩,李环,李情伟,丁连民,赵永庆
针对外排污水复杂的特性 ,研制了新型的除硫剂 A、混凝剂 B、杀菌剂 C,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经现场中试表明该污水处理技术能使外排污水达标排放 .为河南油田工业污水达标处理寻求了新的途径
2000年05期 68-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7 ] - 朱玉琴
建立了空气冷却实验台 ,热管的加热方式为电加热 ,工质为蒸馏水 .在 1∶ 1模型上对分离式热管管内凝结换热特性、不凝性气体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及不凝性气体的扩散规律进行了试验 ,得出分离式热管有一最佳充液率 ,其值为 45%左右 ;凝结换热系数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加略有降低 ,在实验的压力范围内 ,降低了 9.5% ;不凝性气体对分离式热管的凝结换热仅影响冷凝段下部较小部分 ,通过排气阀排出不凝性气体可有效地改善冷凝段下部的凝结换热 ;随着压力的增加 ,不凝性气体对分离式热管冷凝段的影响减少 .这些结论可用于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工程设计和控制
2000年05期 72-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3 ] - 刘祥,李谦定,史俊,盖如阳
将花椒油分别与浓硫酸、无水甘油、丙二醇等适当反应 ,合成了硫酸化花椒油 (A)、花椒油单甘油酸酯 (B)及花椒油混合单酸酯 (C) ,测定了它们的分散能力、乳化能力、增溶能力及减阻性能 .实验发现 :改性合成产品在增溶、减阻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 ,相应的摩阻系数为 0 .0 30、0 .0 0 8、0 .0 0 4 ,摩阻系数降低率分别为 81 .3%、95.0 %、97.5% ,但分散和乳化能力相对较差
2000年05期 7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45 ] - 上官敬聪,陈昊鹏
在分析现有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局限性的基础上 ,通过划分决策角色 ,提出将群体决策分为组织者发起的决策和一般成员发起的决策两种 ,两类决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决策和流程有所区别 ,因此重点研究了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对这两种决策应提供的不同支持机制 ,进而在给出详细的决策流程的基础上 ,提供了一个基于中间件的 C/S结构的群体决策系统的计算机实现方案 ,来实现支持两类决策的目标 ,突破现有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局限性
2000年05期 78-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1 ] - 王世山
采用分任务 (Task)的思想 ,利用可视化语言 Delphi4.0开发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 (ANN)算法的电力系统应用软件 ,共包含变压器故障诊断、负荷预测、局部放电、系统辨识和潮流计算 5大模块 ,其中仅以变压器故障诊断和系统辨识为例说明其开发过程和实际中的应用 .本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类似于 Office模式 ,对 Delphi的编程技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同时稍加改进还可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最后介绍了利用 Help Work Shop制作在线“帮助”的方法 ,对其它可视化语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0年05期 8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3 ] - 卫鸿儒,刘瀛洲
直极限和逆极限是泛代数中生成新代数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代数的生成 ,笔者给出了重集族和重极限的定义 ,讨论了代数的重极限 ;其次研究了二重直集族和二重直极限及相应性质 ,讨论了二重直代数族和二重直代数族的极限
2000年05期 8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