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玲,张金亮,李恕军
水驱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针对安塞油田王窑区渗透率很低、中低含水的现状,选择了一种适合于该区块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利用单井水驱特征曲线,对该区的35口油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剩余油饱和度以及采收率进行了标定.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该区的水驱特征曲线分为两种类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表明该区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单井采收率都比较小,剩余油饱和度比较大,且各参数在单井间的变化不是很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胥元刚
综述了水力压裂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缝端脱砂压裂的原理及其应用.压裂机理是水力压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裂缝起裂和裂缝延伸机制.不同注入排量和不同完井方式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的裂缝起裂机制不尽相同,取决于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和应力状态,而流体滞后,端部膨胀,过程区和连续伤害机理则从不同方面考虑了裂缝延伸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八十年代提出的缝端脱砂压裂则拓宽了常规水力压裂的应用范围.在介绍缝端脱砂压裂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说明了缝端脱砂压裂在解堵、增产和油藏管理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缝端脱砂压裂和砾石充填相结合,用于高渗透或疏松地层的防砂.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金亮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是综合评价注水开发效果的两项重要指标.从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水驱特征曲线,给出了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表达式.并以小型断块油田为例,指出当油田实际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点落在标准曲线上和附近时,开发效果向实际规划的目标方向发展,油田目前的配注合理;如果实际存水率点落在标准曲线的下方,说明指标偏低,开发效果较差.同时还讨论了如何利用水驱指数标准曲线预测注水开发油田的配注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李恕军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属于河流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复合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作进行了详细研究。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石英、钾长石、伊利石和钠长石等.在成岩矿物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以次生粒间孔隙占优势,次为骨架颗粒溶孔和浊沸石溶孔,多数样品中存在微裂缝.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砂体发育和有效厚度高值区,孔渗性较好.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金亮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为油气藏形成时期和成藏演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0 ] - 李恕军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属于河流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复合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作进行了详细研究。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石英、钾长石、伊利石和钠长石等.在成岩矿物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以次生粒间孔隙占优势,次为骨架颗粒溶孔和浊沸石溶孔,多数样品中存在微裂缝.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砂体发育和有效厚度高值区,孔渗性较好.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李怒军,吴志宇,张金亮,张晓玲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形态,确认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各种砂坝和分流河道,在单井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砂体微相进行了分析.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储层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为方解石、绿泥石、浊沸石、伊利石、石英、长石和少量伊一蒙混层.储层面孔率一般5%~8%,主要为粒间孔隙、骨架颗粒溶孔、浊沸石溶孔和少量裂缝孔隙.部分微裂缝在地下处于开启状态.在成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6油层成岩演化序列.油砂体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分布和聚油面积受三角洲沉积作用控制,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晓玲,张金亮,李恕军
水驱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针对安塞油田王窑区渗透率很低、中低含水的现状,选择了一种适合于该区块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利用单井水驱特征曲线,对该区的35口油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剩余油饱和度以及采收率进行了标定.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该区的水驱特征曲线分为两种类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表明该区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单井采收率都比较小,剩余油饱和度比较大,且各参数在单井间的变化不是很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金亮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为油气藏形成时期和成藏演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0 ] - 梁志刚,曲志浩,王峻,胥菊珍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深,杨永彪
辽河油田茨79断块主要含油气层段为沙三1+2亚段,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砾状砂岩和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的互层,沉积厚度受古地形控制.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沉积层序和砂体展布特征,将该区沉积相解释为河流作用影响的滨浅湖沉积,除了发育障壁砂坝和砂滩砂体外,还受到岸上间歇性或小型河流的影响,但河流作用在该区尚未形成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湖滨滩坝和水下河道,油气分布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的控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同周,常俊合,罗小平,赵旭亚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伊犁盆地侏罗系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有机岩石学及地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八道湾煤中镜质组、壳质组含量远远高于西山窑组;反映生烃性能的有机地化指标也优于西山窑组.认为八道湾组煤属较好的煤成烃源岩,而西山窑组煤相对为较差的烃源岩.八道湾组虽然富含有利生烃组分,但由于成熟度偏低,煤系地层中砂岩比例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常俊合,张同周,许书堂,黄元湖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宏,方杰
从源岩—油藏系统出发,以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为线索,探讨了西北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西北侏罗系油气藏可划分为下源型、自源型和混源型三类成藏模式,并进一步从烃源岩与储集岩的关系上细分为自生自储式、自源上储式、混源自储式、混源上储式和下源自储式等5种类型。在成藏划分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分布、水动力区域盖层、圈闭形成时间、断层和岩性等6个方面分析了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小平,单献国,张同周,许书堂
M盆地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为一套半深湖-深湖的沉积建造,主要生油岩为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其中的原油具有高蜡、低硫和低气油比的特征.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证实,该套烃源岩主要生油组分为陆源有机质经细菌降解形成的腐殖无定形,其次为壳质组;生油能力较弱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对主要烃源岩模拟生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有机质油气转换系数较大,并具有“两期生油”的特征,第一个生油高峰对应的模拟温度为345℃,第二个生油高峰为425℃,产生的油气具有生油量大、生气量小的特点.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舒亭,王锋,黄海华
大兴砾岩体位于廊固凹陷西部,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本区具潜力的勘探目标,通过岩石录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建立了砾岩体剖面识别模式,并划分出两种不同的砾岩体油藏类型,揭示了本区砾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头断层下降盘砾岩油气藏有着比较好的盖层和油源条件,本区存在两种不同的砾岩油气藏类型可供勘探,并将油藏描述技术成功地运用于砾岩油气藏的勘探.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谢俊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导油田中后期调整挖潜的有效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结合生产井的含水率和注水井的吸水情况,可确定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进一步描述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地区打补充调整井,不但可以增加采油量,而且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油田生产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能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梁会珍,祖世强,段保玉,马兰智,李振龙
为了解决油田中后期含水不断增加,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提出了处理开采后期的高含水油藏中水的分离与回注系统.通过对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分析了可行性,并与常规系统进行了比较,认为该系统可降低高含水油井采出的水量,减少举升成本及地面水处理装置的投资,节约成本,提高油井产量,对开采高含水油田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深,王振,郭振刚
根据青龙台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严重、多次进行方案调整的特点,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广义水驱曲线法、经验公式法等四种方法对其可采储量进行了标定.当经济极限含水率取95%时,四种方法计算的可采储量相近,而当经济极限取98%时,水驱曲线法计算结果偏高.可采储量和剩余储量的标定结果表明,龙11断块剩余可采储量为165.91×104t,几乎还有一半的可采储量分布在储层中,而此时的综合含水率已高达77.3%,对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小平,单献国,张同周,许书堂
M盆地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为一套半深湖-深湖的沉积建造,主要生油岩为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其中的原油具有高蜡、低硫和低气油比的特征.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证实,该套烃源岩主要生油组分为陆源有机质经细菌降解形成的腐殖无定形,其次为壳质组;生油能力较弱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对主要烃源岩模拟生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有机质油气转换系数较大,并具有“两期生油”的特征,第一个生油高峰对应的模拟温度为345℃,第二个生油高峰为425℃,产生的油气具有生油量大、生气量小的特点.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胥元刚
综述了水力压裂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缝端脱砂压裂的原理及其应用.压裂机理是水力压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裂缝起裂和裂缝延伸机制.不同注入排量和不同完井方式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的裂缝起裂机制不尽相同,取决于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和应力状态,而流体滞后,端部膨胀,过程区和连续伤害机理则从不同方面考虑了裂缝延伸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八十年代提出的缝端脱砂压裂则拓宽了常规水力压裂的应用范围.在介绍缝端脱砂压裂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说明了缝端脱砂压裂在解堵、增产和油藏管理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缝端脱砂压裂和砾石充填相结合,用于高渗透或疏松地层的防砂.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金亮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是综合评价注水开发效果的两项重要指标.从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水驱特征曲线,给出了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表达式.并以小型断块油田为例,指出当油田实际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点落在标准曲线上和附近时,开发效果向实际规划的目标方向发展,油田目前的配注合理;如果实际存水率点落在标准曲线的下方,说明指标偏低,开发效果较差.同时还讨论了如何利用水驱指数标准曲线预测注水开发油田的配注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梁志刚,曲志浩,王峻,胥菊珍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深,杨永彪
辽河油田茨79断块主要含油气层段为沙三1+2亚段,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砾状砂岩和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的互层,沉积厚度受古地形控制.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沉积层序和砂体展布特征,将该区沉积相解释为河流作用影响的滨浅湖沉积,除了发育障壁砂坝和砂滩砂体外,还受到岸上间歇性或小型河流的影响,但河流作用在该区尚未形成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湖滨滩坝和水下河道,油气分布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的控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同周,常俊合,罗小平,赵旭亚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伊犁盆地侏罗系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有机岩石学及地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八道湾煤中镜质组、壳质组含量远远高于西山窑组;反映生烃性能的有机地化指标也优于西山窑组.认为八道湾组煤属较好的煤成烃源岩,而西山窑组煤相对为较差的烃源岩.八道湾组虽然富含有利生烃组分,但由于成熟度偏低,煤系地层中砂岩比例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常俊合,张同周,许书堂,黄元湖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宏,方杰
从源岩—油藏系统出发,以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为线索,探讨了西北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西北侏罗系油气藏可划分为下源型、自源型和混源型三类成藏模式,并进一步从烃源岩与储集岩的关系上细分为自生自储式、自源上储式、混源自储式、混源上储式和下源自储式等5种类型。在成藏划分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分布、水动力区域盖层、圈闭形成时间、断层和岩性等6个方面分析了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舒亭,王锋,黄海华
大兴砾岩体位于廊固凹陷西部,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本区具潜力的勘探目标,通过岩石录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建立了砾岩体剖面识别模式,并划分出两种不同的砾岩体油藏类型,揭示了本区砾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头断层下降盘砾岩油气藏有着比较好的盖层和油源条件,本区存在两种不同的砾岩油气藏类型可供勘探,并将油藏描述技术成功地运用于砾岩油气藏的勘探.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怒军,吴志宇,张金亮,张晓玲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形态,确认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各种砂坝和分流河道,在单井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砂体微相进行了分析.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储层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为方解石、绿泥石、浊沸石、伊利石、石英、长石和少量伊一蒙混层.储层面孔率一般5%~8%,主要为粒间孔隙、骨架颗粒溶孔、浊沸石溶孔和少量裂缝孔隙.部分微裂缝在地下处于开启状态.在成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6油层成岩演化序列.油砂体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分布和聚油面积受三角洲沉积作用控制,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谢俊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导油田中后期调整挖潜的有效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结合生产井的含水率和注水井的吸水情况,可确定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进一步描述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地区打补充调整井,不但可以增加采油量,而且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油田生产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能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梁会珍,祖世强,段保玉,马兰智,李振龙
为了解决油田中后期含水不断增加,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提出了处理开采后期的高含水油藏中水的分离与回注系统.通过对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分析了可行性,并与常规系统进行了比较,认为该系统可降低高含水油井采出的水量,减少举升成本及地面水处理装置的投资,节约成本,提高油井产量,对开采高含水油田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深,王振,郭振刚
根据青龙台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严重、多次进行方案调整的特点,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广义水驱曲线法、经验公式法等四种方法对其可采储量进行了标定.当经济极限含水率取95%时,四种方法计算的可采储量相近,而当经济极限取98%时,水驱曲线法计算结果偏高.可采储量和剩余储量的标定结果表明,龙11断块剩余可采储量为165.91×104t,几乎还有一半的可采储量分布在储层中,而此时的综合含水率已高达77.3%,对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