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潮水盆地长山剖面青土井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初探

    吴少波,白玉宝,杨有运

    长山剖面位于潮水盆地西北缘,为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459.6m,前人认为属河湖相沉积。通过对组成该剖面的岩相组合,古生物化石及剖面结构的详细观察和研究,结合对中侏罗世研究区的构造、古气候条件及古地理背景的分析,认识到长山剖面为一套网状河相沉积,该沉积可以识别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湖泊和沼泽五种沉积微相,其中以河道和沼泽两种微相最为发育。河道砂体是良好的储集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河道间湿地沉积可以成为较好的烃源岩。因此,该网状河沉积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1997年04期 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0 ]
  • 射孔-高能气体压裂复合技术研究

    王安仕,吴晋军

    对增加油气产量的射孔-高能气体压裂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重点对射孔-高能气体压裂复合器的设计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枪管的耐压设计,枪身螺纹牙强度的设计,枪身内火药燃烧速度与压力范围及温度的定量关系,射孔后火药燃烧时的气体流速,射孔枪身内火药燃烧气体对射孔孔眼的冲刷作用及射孔枪身内火药燃烧气体射流的高能气体压裂作用。同时对枪身内火药装药的设计及现场施工工艺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延长油矿360m井深做射孔-高能气体压裂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综合处理效果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97年04期 1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03 ]
  • 机械振动提高岩心水驱采收率

    马建国,张辉,刘炜,黄贺,刘世英,张耀伟

    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对振动增加采收率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用人造岩心、天然露头砂岩岩心,天然油田砂岩岩心及模拟油进行了驱替实验。实验表明,机械振动可提高岩心水驱油的无水采收率及最终采收率,可推迟见水,降低岩心残余油饱和度。

    1997年04期 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94 ]
  • 利用灰色理论进行多井储层评价

    宋子齐,夏克文,谭成仟

    在用灰色理论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哈南油田夫特构造砾岩储层和福山凹陷流三段储层的综合评价和多井解释。以关键井分析计算储层参数,利用岩性、物性及含油气变化进行参数集总和归纳,绘制出相应层段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分布图,建立了客观反映储层地质特性的分析方法和解释模型。研究了油气储层的基本形态、几何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而较好地预测各层段中储油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的部位,提供了进一步钻探评价位置和范围。

    1997年04期 2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9 ]
  • 利用回归正交试验研制TD2—ZY堵水剂

    祝明华

    首先利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堵剂各组分对其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出最优配方;又以最优配方为基准,利用回归正交试验法,建立了描述各组分间定量关系的回归方程,对配方或参数进行预测或控制,从而确定出不同堵水条件及要求下的实用配方,具有较大的实际指导作用。

    1997年04期 26-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5 ]
  • 地层压力剖面建立的智能化计算机软件系统

    李天太,杨军全,黄炜,方明

    为实现平衡压力钻进、设计合理井身结构、保证钻井各作业环节过程中井眼保持稳定,以提高钻井的综合经济效益,准确建立孔隙、破裂、和坍塌压力剖面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地层压力剖面建立的智能化计算机软件系统(ISEPG)将测井、录井、地震、地层泄漏试验及室内岩石试验数据整理后,应用DC指数法、声波时差法、地震层速度法建立地层孔隙压力剖面;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模式和实测数据的拟合分析,确定综合地层孔隙、破裂和坍塌压力剖面。ISEPG系统有总控系统、数据录入、数据计算整理、数据补充处理、新井压力剖面建立、数据回归整理、数据查询、图形查询、辅助系统等子模块组成。介绍了ISEPG系统的基本结构、系统原理、软件功能及实现方法。

    1997年04期 31-33+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9 ]
  • t-BBNO自由基的合成及ESR谱特征研究

    王玉琨,段萍

    合成了N-(3,5-二硝基)苯甲酰基-N-叔丁基氮氧自由基(t-BBNO),研究其电子自旋共振(ESR)谱特征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溶剂效应,发现与已报道的氮氧自由基的ESR_aN值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变化不同,t-BBNO自由基的ESR_aN值几乎不随溶剂极性不同而变化,说明溶剂效应与溶质分子的电子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1997年04期 34-36+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8 ]
  • 结合跳频的二重频率分集四相差分移相组合编码调制

    秦义

    提出了一种适于在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的新方案——结合跳频的二重频率分集四相差分移相组合编码(2FD4DPSK/FH)体制。针对短波信道的特点,采用组合编码、跳频和频率分集技术构造出这种编码,解释了这种编码体制抗击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上存在的多径时延引起的码间串扰和减小衰落对信号影响的原理。最后确定了该编码体制主要参数的选择范围,分析了采用这种编码体制的短波传输数据系统的整体性能。

    1997年04期 37-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3 ]
  • 浆液密度流量压力自动测量系统

    江秀汉,张凤霞,薄保中,崔琪林

    采用无放射性的直接式科氏力传感器、计算机和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固井水泥浆和钻井泥浆密度、流量和压力在线高精度地自动测量,克服了以往人工称量、放射性密度计、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测量方法的缺陷,解决了油田几十年来固井水泥浆密度流量参数测量的难题。系统已在辽河、大港和塔里木油田成功地应用。

    1997年04期 40-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0 ]
  • 机械采油实验室测控系统的实现

    孟开元,沈金根

    运用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测量控制技术建成的“机械采油实验室”,能模拟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井下环境,通过对模拟机械抽油机运动的控制以及对井下各种环境的控制过程,测量出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和机械出油量,以期研究机械采油环境和采油效率。该技术在石油工业应用中有着优良的前景;运用在线(on-line)方式修正控制参数,具有一定的准实时性,控制效果良好。通过比较几种运动规律下的采油效率,给提高实际采油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1997年04期 44-4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8096的快速傅立叶变换汇编程序设计

    付小宁,王东旭

    使用单片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快速傅立叶变换在仪表的智能化控制中具有重要应用。笔者给出了8096汇编语言设计快速傅立叶变换程序的思路和经验。以8096的四字节浮点数运算功能实现快速傅立叶变换,选用了倒序输入时间抽取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采用通常的基2运算。快速傅立叶变换程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倒序处理、主程序、碟形运算子程序。倒序处理生成倒序序列;主程序提供碟形运算的入口和参数;碟形运算作为快速傅立变换算法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主程序的实时性,并给出了变换核心的碟形算子程序。编制的8096汇编语言64点快速傅立叶变换程序已用于某石油仪器。这方法适用于点数不大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编程和其他汇编语言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编程。

    1997年04期 48-49+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信号时频表示的一种方法

    强琳,张家田,刘贵忠,孙庆洋

    描述了一种带相位因子的时频分析方法。它基于一种可滑动的、尺度可变的高斯窗思想。这种窗的大小与频率有关,并与傅里叶频谱之间有直接对应关系。笔者对这种时频分析方法做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时频分析方面的特点。

    1997年04期 50-5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扭转冷作硬化的试验研究

    田美娥,樊正祥

    拉伸冷作硬化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由于拉伸过程中存在颈缩现象,不能充分发挥所有材料的应变强化能力,使其强化效果受到限制。扭转过程中变形是均匀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材料的强化能力,其强化效果应该比拉伸更显著。本文对中强度的40Cr钢和LY12一CZ铝合金试件所进行的扭转冷作硬化试验结果表明,并非对所有金属材料都是如此,对于具有体心立方点阵结构的金属,其扭转强化能力受到韧—脆转变现象的限制。

    1997年04期 5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4 ]
  • 编者言

    <正>射孔-高能气体压裂复合技术是一种将射孔与高能气体压裂两种工艺技术复合而成的新的增产技术,它施工工艺简单,增产效果显著。这是西安石油学院高能气体压裂研究中心继有壳弹和无壳弹高能气压裂技术之后取得的又一项新技术。近几年来,该中心在高能气体压裂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成果喜人。多年来,本刊一直把高能气体压裂作为追踪报道的重点之一,已连续发表有关论文近二十篇。在本期我们再次特约发表了这一新技术内容。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它的发展。欢迎各有关研究这一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不吝赐稿。

    1997年04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下载本期数据